APP下载

茶纪录片的发展之路初探

2019-04-06文婉清朱海燕

茶叶通讯 2019年2期
关键词:茶马频道题材

文婉清,朱海燕,周 虹

(湖南农业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近年来,伴随国家经济实力的稳定上升,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也被不断强调。纪录片作为对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的一种解读方式以及文化展示的宣传手段,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国家需求高质量纪录片的大环境下,茶文化因为拥有突出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对外宣传优势,常常被作为纪录片的选题对象。

在有关茶纪录片的研究中,一般以研究文化价值和艺术表达居多,关于茶纪录片发展的文章也更侧重茶文化的发展,较少与纪录片发展的大环境结合进行分析。本文在梳理茶纪录片数量和题材的同时,结合纪录片的政策变化,对茶纪录片的发展进行分析。在网络播放平台逐渐兴盛、热度高涨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播放平台对茶纪录片播放的优劣,为之后茶纪录片的播放模式提供参考。

1 茶纪录片发展的内外缘由

纪录片源于早期尚未出现蒙太奇手段和非线性剪辑的电影,是一种完全纪实的影片。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在记载历史这一基础功能之上,还丰富了社会人文的纪实内容,成为影视市场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被视为一种解读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纪录片承担着多种传播功能,包括知识普及、生态公益、社会人文记录、历史再现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等,其中最突出的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提升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提高文化自信,表现增强国力的宣传手段[1]。因承担的主要传播功能和目的有所偏重,纪录片的选题往往也是多种多样。

茶纪录片,即以茶文化为主要题材的纪录片,以茶叶、茶路(茶马古道等)和茶人茶事三种题材居多。茶文化植根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又受儒、释、道三家共同影响,形成其独特的思想内核。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对外交流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中国文化名片,是展示国家文化底蕴的优选题材。同时,茶文化内容十分广泛,绿水青山的茶山可以承担生态公益的传播功能,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可以承担社会人文记录和历史再现的传播功能,丰富多样的茶人茶事又可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看来,茶文化与纪录片选题是十分相宜,近年来茶纪录片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就是最好的证明。

2 茶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在茶纪录片整体的发展过程,文章依据作品的频次和国家纪录片相关条例的变化,大致将茶纪录片分为五个时期,即启蒙期、初步期、过渡期、成长期和繁荣期。

2.1 茶纪录片的启蒙期

茶纪录片的启蒙期,约为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末期。此时,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也刚刚起步,最初以戏曲纪录片为多数,有极少量的茶纪录片问世。中国较早可考的茶纪录片是孙明经于1939年拍摄的《雅安边茶》(《西康》系列)和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于1953年底拍摄的新闻纪录片《采茶灯》[2]。前者通过对雅安川茶的生产制作和运营方式的关注和了解,借以论证茶税救国的可能性。后者则是以福建龙岩特色民间歌舞《采茶灯》的组织出演为题材,用以加强对外宣传,打造国家文化精品。六十年代后,少有茶纪录片问世。这一时期中,茶纪录片具有民族特色和对外宣传的优势已经体现,但人们尚未产生茶纪录片的概念。

2.2 茶纪录片的初步期

2000~2010年为茶纪录片的初步期。以郝跃骏导演拍摄的《最后的马帮》于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和云南电视台上星播出为标志,中国有了专注于茶文化中茶路方向的优秀茶纪录片作品。该片描绘了在中国最后一条未通公路的贡山县,背负来往于独龙江运输工作的马帮生活。2005年,时任北影导演系研究生导师的田壮壮执导拍摄的《茶马古道·德拉姆》获得第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该片的获奖,是茶纪录片第一次在较高平台上获得关注。但同时,与《最后的马帮》一样,《茶马古道·德拉姆》依然是以茶马古道为主线,以无旁白的定位拍摄模式讲述了怒江一带居民在茶马古道上的原始生活方式。2008年,由山西广播电视台和山西晋广传媒有限公司合拍的《晋商万里茶路》展示了茶叶贸易的起点和路途。2009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香港阳光卫视和杭州星火文化传播公司共同出品的《茶旅天下》播出,详细介绍浙江一带的著名产茶地以及地方名茶。

可以看出,茶纪录片的初步期,“茶路”题材最受青睐。包括国外的许多优秀的茶纪录片作品也不约而同选择了“茶路”这一题材。如2008年日韩电视台共同拍摄的《茶马古道:另一条丝绸之路》和2009年由美国拍摄出品的《最后的盐道》等,都是以茶马古道等“茶路”题材为核心,探寻历史的足迹。《茶旅天下》的出现,是以茶叶为主题的茶纪录片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尽管尚未引起较大的关注,但也为题材的拓展做出了贡献。

2.3 茶纪录片的过渡期

2011~2012年为茶纪录片的过渡期。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政策的高度对纪录片产业化的方向、路线和目标作出指导[3]。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同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高清纪录频道开播。自此之后,中国拥有了首个覆盖全国的纪录片频道和五家地面纪录片频道[4]。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要求增加上星频道的国产纪录片播放时长。在拓宽了纪录片播放平台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国产纪录片的需求。此后,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越发迅速,在时长、数量、传播度以及盈利上,都取得了高速的进步。

通常纪录片的拍摄成品时间约为2~3年。但纪录片播放平台的开放,播放时段的放宽,使得仅在2011年,便有早已拍摄成功的《普洱茶》与《茶马古道——云南历史故事电视纪录片》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人文地理栏目和东方卫视两家上星频道上播出。其中,《普洱茶》将视角第一次对准了茶行业的普洱热潮;而《茶马古道——云南历史故事电视纪录片》是由云南省电视台拍摄出品,共8集,依旧将关注点放在茶路这一方向。2012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采用公路旅拍实时播出的方式制作纪录片《茶叶之路》,全长共91集,内容广泛丰富,以旅拍的方式对历史上中俄茶叶贸易之路进行了展示。同年,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播出了以湖南黑茶为题材的纪录片《千两茶》,这是第一部在上星综合频道播出的湖南黑茶专属题材纪录片。

在播放渠道加宽、播放时间加长的良好状态下,茶纪录片以连续两年、每年两部上星频道播放的速度迅速发展,在播放的数量和时长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依然有较为明显的不足。首先是在选题上,仍然将着重点放在茶路(茶马古道等)这一题材之上,虽然也对茶叶题材有了一定的拓展,但茶叶题材的两部纪录片都只对准了某一类茶叶品种;其次是在纪录片本身的美感与深度上,尚未到达成熟纪录片应有的标准,难以在大众认识中建立深刻印象。

2.4 茶纪录片的成长期

2013年是茶纪录片的成长期。2月23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指导,香港健康卫视拍摄的50集纪录片《茶缘天下》播出。50集的片长,为该片较为完整的梳理和展示茶品种、茶品牌以及各地饮茶风俗提供了基础,但同时因为播放平台的平均收视较低,全集时长过长,影响并不十分广泛。5月,BTV北京纪录频道播放的《徽茶》,详细讲述了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安徽名茶。

11月18日,《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这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六集纪录片展现出了优秀茶纪录片的顶尖水平,几乎完美的承担了茶纪录片的传播功能。首先,在选题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是当时上星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中,唯一一部以茶文化为核心,所有人物叙事均围绕茶文化而展开的纪录片,这在茶纪录片中拥有里程碑式的意义[5];第二,在专业程度上,《茶》制作方特地邀请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第三,《茶》展现了精品纪录片应有的美感与深度,被称作“是目前茶文化艺术的呈现在影视领域最美好的收获,具备了《故宫》的美感,同时又比《舌尖上的中国》更深刻[6]。”

《茶》的叙述方式十分接地气,多以茶人茶事为引导,范围涵括了茶叶版图中最重要的六大区域,借助六十位茶人的故事,将观众慢慢带入茶文化的世界。既不会闷于说教,又不会难以理解。《茶》的播出,引起了各方的热议,微博、论坛等各大社交平台上关注极高,《扬子晚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也对《茶》表示认可。不仅是大众的认可度高,学术界对于《茶》的认可度也相当高。迄今笔者在知网搜索主题“茶”包含“纪录片”,所得结果68条,与茶题材纪录片相关的科研文章61篇,与《茶》相关的便有22篇,由此可见一斑。

《茶》的大热,一方面归功于制作的精良,一方面是缘于平台的成长。在《舌尖上的中国》大火之后,大众以及市场对于纪录片的关注度和热度大幅度提高,《茶》吃到了《舌尖上的中国》所带来的红利。茶文化前期的酝酿,碰撞上踏实的团队,赶上了恰好的时机,造就了《茶》的大热。《茶》的成功树立了标杆,也刺激了更多的团队在之后进行茶纪录片的创作。

2.5 茶纪录片的繁荣期

2014年至今,为茶纪录片的繁荣期。《茶》的巨大成功,为之后茶纪录片的发展建立的信心,同时也建立标准。在2013年10月12日,国家新闻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通知》:其中明确要求“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6:00至次日1:0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这一项被称作“升级版限娱令”的文件,为纪录片的播出大行方便之道。这一改变,意味着中国纪录片每年播出时长增加6000小时[7]。宣告了上星频道对国产纪录片的需求进一步加大。

2014年,四川竹叶青茶叶公司拍摄放映100集短纪录片《中国茶文化》,同年6月,中央电视台国际中文频道播出《武夷山茶文化》。2015年,迎来了一小波茶纪录片的井喷,共有4部茶纪录片播出。3月,受日本记录栏目《中国太极茶道》影响拍摄的个人纪录片《银汉晴:太极茶道传人》播出。5月18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4集纪录片《天赐普洱》,讲述了普洱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与茶结缘的故事。6月,由永安市科技协会、永安广播电台联合拍摄的《科普新知之问茶中国》播出。7月,《越地茶韵》在绍兴广播电视台播出,并且荣获第十七届全国电视外宣“彩桥”奖一等奖。2016年共有《守茶人》《英伦茶韵》和《炭火上的茶乡》三部茶题材纪录片播出。《守茶人》将镜头对准贵州山区留守茶山的老人;《英伦茶韵》是由国际著名茶叶品牌川宁(TWININGS)所拍摄的品牌纪录片;《炭火上的茶乡》则别出新意,选取了26个民族的烤茶文化为主题。

2017年6月,东方卫视播出《慢茶生活》。8月4日,《茶界中国》在江苏卫视首轮播出,同时在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视频网络平台同步播出。《茶界中国》是第一个在上星频道中首播,同时在四大视频网站除芒果TV外同步播出的茶纪录片。首播后,新浪、搜狐、凤凰资讯均有报导。同时,制作团队本着“可以喝得到的纪录片”为理念,在首播后推出《茶界中国》中国茶礼盒。这样的模式,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对挖掘茶纪录片商业价值的一次有效尝试。

茶纪录片繁荣期的到来,离不开2013年《茶》的播出。《茶》播出后,茶纪录片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同时有纪录片播放时段硬性要求下,2014年起,茶纪录片的制作数量以及在上星频道和四大视频网站的总播出数量明显上升。在选题上,也更加多样化,聚焦于茶文化和茶人茶事的题材明显增多,茶叶题材也有所增加,从前颇受关注的茶路方向则更多的融入了茶文化大环境,较少出现专一的茶路题材。此外,还拓展了茶业品牌拍摄的品牌纪录片这一新方向。

3 茶纪录片的播放平台

茶纪录片的播放平台,以各大上星频道和四大网络视频平台为主。上星频道包括中央频道、各省级卫视以及部分市级卫视(如深圳卫视等)。

3.1 上星频道

纪录片作为主流意识的宣传手段,一般需求较高的播放平台,才能起到更好宣传作用。与其他平台相比,上星频道拥有较高的地面覆盖率,长时间培养出的固定观众群,固定收视较为稳定。在上星频道播放的茶纪录片,面向的观众范围更广,人群覆盖面更大,有利于茶纪录片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培养目标受众。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使观众难以迅速做出反馈,形成大面积讨论。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首播后,在微博平台迅速反应提供营销方案,就是对上星频道这一缺点进行的及时补充。而上星频道以收视率导向的评价机制,也使得纪录片的生存空间受限。

通过考察所有频道的收视率总和可以了解,近年电视频道的总收视蛋糕在不断缩小。数据显示,71城网从2011年到2017年晚间收视率总和在不断下降[8]。而收视蛋糕的缩小,无疑受到了新媒体平台的挤压。

3.2 网络视频平台

2011年,国内已有8家知名视频网络平台建立纪录片专属频道,如凤凰网、搜狐视频、爱奇艺等。在经过优酷土豆合并、乐视违约等事件后,本文主要选取四大网络平台即爱奇艺、腾讯、优酷和搜狐进行统计。

在电视频道,纪录片的播放往往固定时间、固定频道的一次性观看,网络视频平台拥有重复点击和非线性观看的优势。这适应于现代人忙碌的生活,给予了自由选择观看时间的机会,避免因错过时段而错过影片的可能性。

网络视频平台拥有海量的储存空间和内容丰富度,观众的自由选择权更大。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更加关心爱好的题材。这对于纪录片跨领域、跨文化、跨时空的特点[9]来说是十分契合的。同时,增大了小众题材制作方和消费方的接触可能,有利于茶纪录片题材的拓展。

图1 2011~2017年茶纪录片上星频道和四大网络平台播出数量

由图1可看出,2015年开始,已经有茶纪录片选择在四大网络平台进行首播。2016年出现的3部茶纪录片则全部选择了网络首播。2017年虽然2部茶纪录片选择上星频道首播,但其中收视率更高的《茶界中国》实际上是在江苏卫视和网络平台同时首播。也就是说,2015年后每年都有茶纪录片选择网络平台播出。

网络视频平台的双向传播利于茶纪录片的发展。在网络平台观看纪录片时,观众与制作者、观众与观众的互动更为频繁,往往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讨论区域。这种氛围容易为纪录片带来更多的吸引力和讨论度,是有利于纪录片的传播。茶纪录片因其饮品的特殊性,在网络平台播出时,往往能得到更为直接的商业反馈。如《茶界中国》选择上星频道与三家视频网站同步首播后,微博推出的中国茶礼盒首播即售罄。网络视频平台为纪录片的创作和营收都打开了新的方向。但上星频道更广的受众面和更高的覆盖率也是网络视频平台现在还难以超越的。

4 茶纪录片的未来展望

在进入21世纪后,整体国力的上升带来了自信感,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不断上升。纪录片在中国一直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功能[1],政府重视起纪录片的发展时能够迅速的推动,为其创造适宜发展的大环境和机会。从2010年《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后,纪录片的迅速发展清晰可见,《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的大火,也能证明纪录片的大众前景仍然非常客观,茶文化顺利搭上了纪录片发展的这趟车。

不过,现在的茶纪录片发展仍然存在不足。数量提高后,必然会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由于茶文化早期在大众消费者中“高端”“难以捉摸”的形象,普通消费者对茶的许多认知存在一些错误,如果茶题材纪录片在这一方面不牢牢把关,那么不说起到教育作用,将消费者的错误认知进行改正,还很有可能使得消费者的错误认知继续加深。其次,茶纪录片缺乏真正的IP系列作品,在这一点上,《舌尖》和《故宫》系列是很好的借鉴方向。

在政府已经提供了政策支撑的前提下,市场的筛选会对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制作以及平台的传播途径都会做出持续的改革。同时,当下的社交传媒时代与传统的大众传媒时代略有不同,双向的互动性更强。社交传媒的时期,纪录片的拍摄和传播也会依据观众的喜好进行筛选。茶纪录片也一样。茶文化的逐渐兴盛引起观众的兴趣,观众的兴趣引发吸引更多的投资方,在总体的产出数量上升后,市场会筛选出质量高超的精品大作,精品的茶纪录片发挥传播的功能吸引到更多的人群。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引起的火热讨论,到《茶界中国》等茶纪录片的大量涌现以及后续更多的资本投入,都在说明茶纪录片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猜你喜欢

茶马频道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茶马古道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寒假快乐频道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频道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