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作用

2019-02-16杨娅婷

人人健康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肺部感染

杨娅婷

【关键词】护理干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析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作用,本研究选出本科室2018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并对比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见下述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出本科室2018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均经颅脑CT等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GOS评分≤8分,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患者分成常规组及干预组均50例。常规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9~86岁,平均(50.4±12.8)岁;脑出血量20~50ml,平均(29.8±3.4)ml;出血部位中,基底节出血21例,丘脑出血16例,脑叶出血13例;损伤类型中,外伤致颅内血肿22例,弥漫性脑损伤17例,广泛性脑挫裂伤11例;受伤因素中,交通事故伤34例,酒后意外受伤7例,工地坠落致伤5例,打击受伤4例。干预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9~85岁,平均(50.7±12.9)岁;脑出血量20~50ml,平均(30.3±3.5)ml;出血部位中,基底节出血22例,丘脑出血16例,脑叶出血12例;损伤类型中,外伤致颅内血肿23例,弥漫性脑损伤17例,广泛性脑挫裂伤10例;受伤因素中,交通事故伤33例,酒后意外受伤8例,工地坠落致伤5例,打击受伤4例。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脑出血量、出血部位、损伤类型、受伤因素等—般资料,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方法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1)环境营造: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整洁、有空气净化设施的病房内,确保病室内温度为20~24℃,相对湿度为60%~70%,空气消毒2次/d。定时开窗换气,限制探视与陪护。(2)吸痰护理:2h翻身、叩背一次,有效吸痰,留意痰液的量、颜色、气味及粘稠度。吸痰前观察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应用呼吸机者需过度通气2~3min,再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吸痰时保证无菌操作。(3)并发症防护:①出血:气管切开止血不彻底或气管壁受损等,均可导致出血,大出血可导致窒息,应即刻进行气管插管压迫止血,气道大出血需先将气管插管换入,气囊充气,以保证呼吸道通畅。②皮下气肿: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于颈部,一旦发现,可用记号笔于气肿边缘作标记,以利于观察。

1.3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1周、2周的GOS评分,共3~15分,≤8分视为重度颅脑损伤,9~12分视为中度颅脑损伤,13~15分视为轻度颅脑损伤。(3)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護理满意度=(满意+一般)/N×100%。

1.4数据处理选择SPSSl9.0系统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检验,计量资料以(π±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肺部感染发生率对比常规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0.0%,干预组为2.0%,干预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GOS评分对比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的GO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1周、2周的GOS评分,干预组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护理满意度对比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8.0%,干预组为96.0%,干预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医疗制度的完善,护理质量越来越受重视。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应积极治疗,同时强化临床护理,以确保患者安全,促进其尽快康复。

本科室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环境营造、吸痰护理以及出血、皮下气肿、导管滑脱、气道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防护干预,获得了良好疗效。对比常规护理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且护理后1周、2周的GO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由此提示,干预组的护理质量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并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行。

猜你喜欢

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肺部感染
紧急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
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策略分析
气道护理在脑外科气管切开中的应用效果
51例重症脑出血肺部感染情况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救治策略
气管切开致皮下气肿的抢救配合
重症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胃管置入法的比较及护理
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