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估
2019-02-16吴薇
吴薇
【关键词】激光光凝;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具有极高的致残率,患者可见明显的血斑点、黄斑水肿及硬性渗出等情况,使得患者视力水平逐渐低下,甚至有致盲的风险。早期对疾病进行干预,能有效减少致盲率,促使患者恢复健康,临床当前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见效慢,长期服用患者难以检查。临床研究得知,激光光凝是治疗该种疾病的有效方式,尤其是改良后的方式,能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患者视力水平,促使患者疾病得以控制。下面将10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平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激光光凝治疗与改良激光光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具体实施内容呈现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12月时间段选取其中就诊的患者共100例,样本采用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1984年)》[3]标准进行筛选。按照1:1比例将患者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采用传统激光光凝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改良激光光凝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23例,最小患者37.8岁,最大患者79.1岁,平均年龄(51.23±3.48)岁;病程(10.18±2.23)年;观察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最小患者38.1岁,最大患者80.2岁,平均年龄(51.31±3.51)岁,病程(10.25±2.20)年。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及病程分别行卡方及t值检验后,结果显示P>0.05,组件具备公平对比研究的前提条件。
1.2治疗方法对照组(n=50)采用传统激光光凝治疗,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从视网膜颞下、颞上及鼻下等部位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将光凝直径控制在300μm,单次光凝点数控制在400,能量控制在12~240mW,曝光时间控制在0.1~0.2s。
观察组(n=50)采用改良激光光凝治疗,在黄斑区格栅状c型光凝,光凝距离中心凹位置向外500μm,直径为100μm的光斑圈,将中心凹作为圆心,呈2~3排环形光凝,将能量控制在120~20mW,曝光时间控制在0.1~0.2s,产生的光斑间隔1个光斑直径;后级、赤道及远周边外300μm直径光斑实施光奶奶个知识,能量控制在130~220mW,曝光时间控制在0.15~43.3s,产生的光斑间隔1个光斑直径,从视网膜颞下开始,到鼻下、颞上及鼻上等部位进行光凝治疗,并对眼底萤光血管造影显示出来的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区实施光凝治疗,参数设置为0.5个直径,单次光凝点为500,共四次。
1.3观察指标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复诊可见清晰光凝斑,色素斑间隙清晰可见微动脉瘤,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新生血管消失;有效:复诊可见光凝斑痕迹,色素斑间隙可见微动脉瘤,偶尔可见新生血管;无效:复诊疾病无变化或者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十有效)/总人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系统,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疗效判断行卡方检验,当P<0.05表示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比较观察组96.0%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80.0%的治疗有效率比较,提升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視网膜病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主要由视网膜缺血缺氧导致,使得视网膜新生血管与血管纤维膜出现,进而导致纤维增值、玻璃体出血及视网膜脱离。该种疾病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且持续性加重,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严重影响患者视力水平,甚至具有致盲的风险,使得患者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该种疾病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治疗此类疾病,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手术方式加以治疗,临床治疗方式较多,其中玻璃体切除手术创伤大,费用高,且预后效果差,在临床的使用受限。激光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能有效缓解患者视网膜缺血缺氧情况,抑制新血管的形成,并使新形成的血管坏死,从而达到改善视网膜的效果。传统激光治疗需要把握正确的治疗时机,对其要求较为严格,将其进行改良,能提高治疗效果,增加后极、赤道及远周边处的光凝,向周边延伸,增加两行激光斑,可加速新生血管的消退,缩短恢复时间。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改良激光光凝治疗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视力水平的以提高。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效果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