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2019-02-16英风布仁巴图

人人健康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发病机制

英风 布仁巴图

【关键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DNA甲基化

引言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现后,患者血小板会受到过度破坏,导致体内血小板生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血小板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多种出血症状、皮肤黏膜瘀斑,若忽视系统性治疗,则会发展为难治性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带来严重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现多个遗传基因异常,如Micro RNA、DNA甲基化、HLA-DRBI基因、PTPN2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因此对患者发病后基因水平进行研究,对疾病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1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

1.1体液免疫机制体液免疫因素是目前为止比较清楚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患者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大量清除,在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单核巨噬细胞。这种细胞可与患者机体产生抗体联合,并与附着在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充分结合,形成复合体,持续破坏血小板功能,造成血小板数量明显降低。

1.2细胞免疫机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ITP发病与多种T细胞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例如Th22、Thl、Th2、Thl7等,同时也包括滤泡辅助性T细胞。有文献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也广泛参与到ITP发病中。

2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基因研究进展

通过对权威文献的阅读和深入研究发现,目前认为基因因素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病及病情进展有明显的影响,并与环境因素相结合。也就是说,在易感基因遗传影响下,当环境因素发生明显变化后,可诱发诱发患者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发病。

(1)Micro RNA:Micro RNA属于单链小分子,是一种非编码RNA,在与碱基配对后,可转移到靶基因上,使靶基因发生降解作用,可对基因表达加以调控,只不过这种调控属于“负调控”。有学者认为,与正常人群相比,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细胞内Micro RNA表达异常,其中MicroR-181a下调,MicroR-146a表达过高。这种情况表明,Micro RNA异常表达可能参与到ITP患者发病中。

(2)DNA甲基化:在生物提碱基序列不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受到DNMTs的催化,甲基供体可发生转移,被称为"DNA甲基化”。研究证实H,高DNA甲基化表达受到抑制,低DNA甲基化则可促进表达,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在特定程度低甲基化情况下,可激活免疫细胞。有文献报道认为,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ITP患者DNMT3B显N-Y+高,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损伤。

(3)HLA-DRBl基因多态性:HLA即是人类白细胞抗原,在人体内发生排斥反应后,其可迅速组织抗原系统,发挥一定作用,使机体抗原性得到明显强化。HLA首次发现是在白细胞表面上,具有多态性,且由多基因编码组成的遗传系统。当患者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时,HLA往往参与其中,是重要的遗传易感基因。例如,有文献研究发现,对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其与HLA-Ⅱ基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且出现HLA基因复合体多态性变化。近年来研究成果显示,T细胞免疫抑制受体在自身活化、增殖过程中发挥明显的负调控作用,为ITP患者治疗提供更多方向。

(4)PTPN2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医学领域研究证实,PTPN22基因位置在1号染色体短臂上,由80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能够广泛参与到T细胞活化过程,并发挥强大的调节效果。观察发现,PTPN22基因是TCR信号传导通路中关键的--4环节,其主要分布位置在淋巴细胞中,发挥调节作用。一般情况下,T细胞功能异常分表现后,PTPN22基因可发挥负调节效能,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出现后,T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可能是造成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的主要机制。

3小结

综上所述,ITP患者发病机制复杂,在对ITP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发现,就诊患者往往病情复杂,治疗和干预执行相对困难,对患者身体健康及长期生活质量均带来一定不利影响。研究发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现多个遗传基因异常,与Micro RNA、DNA甲基化、HLA-DRBl基因、PTPN2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存在密切聯系,对基因水平进行分析,对研究ITP患者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发病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分析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