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工匠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19-02-16夏季李然
夏季 李然
摘要: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文章从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构建现代学徒制培训体系模式和借鉴国外工匠型人才培育模式等方面论述新生代农民工工匠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工匠人才;培养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一)中国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匠型人才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作为全球认知度最高的标识之一,一直以大量廉价的特点占有市场,中国制造覆盖了极大的范围和人群。正是这样的情况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不仅是对我国资源的一种消耗,给各国的制造业都有所冲击,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十分重要。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农民工更是占有很大一部分,给我国各个行业的运行与发展提供动力。但大量农民工都是来自农村,教育水平和工作技能较低等问题普遍存在,培养巨大数量的农民工工匠人才存在巨大困难。
(二)新生代农民工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6亿人里占到60%,是农民工中的主要劳动力。这些人上完学就出来进城打工,对农业和农民其实并不了解,他们基本上没有下田务农的经验,属于新一代农民工。虽然他们的户籍身份没有改变,但他们确实不能再叫农民工,应该称为“产业工人”更为贴切。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偏小,可塑性强,而且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对工作待遇要求也更高,他们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重视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反对社会歧视,梦想融入城市。
二、工匠精神和工匠型人才的内涵特点
工匠精神不是说说而已,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必须专注精神,精益求精,严格控制自我约束集中注意力。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最终的目标。在工作过程中一定不能只满足于差不多和过得去,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坚持高标准,为了做好工作中的每一环,一定要精益求精,有绝对的耐心,也要有不甘于落后的心。工匠精神也不是一天就能达到的,在工作上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有实践精神,多练多学,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对待每一个产品每一个工作都要肯下功夫,追求完美,并且在管理上实现精确到个人,鼓励工匠精神的深入。
“工匠型人才”,是指对每件产品和具体工作都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同时拥有现代科技知识、精湛技艺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他们在擅长的领域是专业精神的代表。
三、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工匠人才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是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灵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之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多多益善的工匠型人才和精湛的工艺。工匠精神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一条重要道路,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一直靠数亿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实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一个出口大国,中国制造闻名世界。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数量巨大的劳动力都没有权利保障,在生存和工作中都难以达到基本标准,农民工一度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之一,基本低于第三世界的工资水平,已经对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果农民工没有办法解决在城市中的生活问题,那么打工道路将十分艰辛,致使农民工打工之路进退两难,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方面已经出现危机,問题十分严重,并且因此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工匠人才尤为重要,给他们一个可以凭仗的技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为了在制造强国战略中取得成绩,加大改革力度,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工匠人才,深化新生代农民工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与了解,尤其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义。为了使工匠精神成为我国制造业真正的内在价值和动力源泉,我国必须进一步扩大工匠精神在新生代农民工之中的宣传与学习,并且结合世界工匠精神的优点进行发展,建立一个经过实践历练的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理念,把工匠精神的培养需求引入我国,实现自我成长,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工匠人才管理中心。
四、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条件及具体模式
(一)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我国农民工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培训,学历较低,整体素质不高。但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工人十分重要,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整体偏小,且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可塑性强,如果有一个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系更可以发挥他们在工作中的潜力。但是现如今建立这样的体系还有一定困难,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结合日常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传承体系是难以维持知识传授的精准性和完整性的,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可以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摸索的时间,更能保证工作的质量。构建工匠型人才培育的职业教育体系,让有志于成为工匠型人才的学生可以从职业院校一直升到本科教育甚至更高学历。应根据现在中国新生代一些特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合理搭建职业技术教育的桥梁,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代工匠型人才培育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新生代工匠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二)现代学徒制培训体系模式的构建
2014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做出具体要求,标志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意见要求“建立现代学徒制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各地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工匠型人才培养推行“现代学徒制”,就是将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徒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就是企业出师傅,学校出徒弟,解决校企合作脱节的问题;职业技术学校负责教学,企业负责实训,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对口的中短期职业培训,在具体行业标准下,新生代农民工完成学习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可颁发给相应的行业证书。取得证书后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选择就业或者是继续进行学习。“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借鉴国外工匠型人才培育模式
应研究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工匠型人才培育模式,探讨中国新生代工匠型人才培育模式。德国也有供给侧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的增长模式和职工的培训模式。德国注重培养技术工人,拥有完备的技术院校体系。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工资也很高。德国的社会中间力量非常雄厚,这些中间力量就是蓝领技术工人。德国工匠型人才培育中,“标准主义、完美主义、专注主义和信用主义”的工匠精神已经深入到行业精神中。日本对工匠精神十分推崇,奉行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对技艺超群的工匠十分尊重,匠人精神因此遍布日本的各行各业,对日本制造业影响深厚。日本工匠培养秉承“功能人性化、最佳感官极致美”的产品设计制造理念。
应研究借鉴意大利和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传统手工业制品保护发展模式。如意大利政府对本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如皮具业,时装业等,不仅给予资金补助而且还积极资助企业走出去。该国政府严厉打击相关仿制品,保护本国产品。同时政府不支持利用太多的现代科技技术和机器化大生产,只追求做精做强,以保障本国传统手工业制品的质地和品牌声誉,从而保护了手工业者的利益并使其职业环境更加优化,对一代代手工业工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制度上的保障作用。这种保护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发展和传统工匠的培育,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
五、各级政府应落实中央《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2018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会议强调,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协同作用,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方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要求,出台符合各地特点的政策,提高工匠型人才的待遇,创造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使技术工人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理应得到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政府应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政府应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采取政策措施消除就业与用工制度上的差异,实行和城镇居民同工同酬,为新生代农民工办理和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年金,为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城市落户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地方各级政府应落实中央“租售同权”的政策,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特别是子女教育问题,让农民工子女和城镇居民共享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2014.
[2]潘永刚.现代学徒制的初步探索与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
[3]姚忠.张小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策略探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4]苏红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