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原词和“心”
2019-02-16李德高许锦民张积家
李德高 许锦民 张积家
摘要:依据NSM理论对汉语中有关“心”的字词分析发现,知晓、思虑、欲望和情感4个表示心理活动的语义原词有机地体现在具体语言形式中:
“心”、“心”部首字以及二者所参与构成的词语,它们或者表达这些语义原词的本义,或者表达这些语义原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以隐喻的形式承载着这些语义原词,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和意向性特点;与“心”有关的相关字词的语义结构反映了心理活动与魂、魄、天、地、鬼、神等想象中的概念形象密不可分的特点,体现了心范畴的神秘色彩。汉语心范畴还有丰富的道德内涵。
关键词:心;心部首字;语义原词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9)01-0081-05
一、引言
自然语义元语言(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简称NSM)认为,在人类语言中有最简单、最基本的语义原词(semantic primitives)。语义原词独立于任何语言和文化。事实上,Wierzbicka等人在跨语言研究基础上确定了包括时间、空间和心理活动等语义范畴的60个语义原词,并且明确了5条基本原则:(1)不能够被其他意义解释的最简单意义就是基本意义,复杂意义必须用基本意义解释才能够被理解;(2)基本意义在任何自然语言中都能够找到对应形式,它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个词素,也可以是固定短语;(3)具体语言形式的解释是否准确需要经过语言使用者的检验;(4)基本意义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从一种语言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语言形式时意义不变;(5)任何人工语言的产生都以自然语言为基础,人工语言最终只有转化为自然语言才能够被理解。[1-2]
在任何语言中,除了语义原词所得以体现的词之外,还有其他语义结构和体现民族文化的语言形式。通过这些具体语言形式,可以揭示出相应的语义体系,窥视其独特的文化面貌。[3]比如,Junker围绕着知晓、思虑、情感和欲望(knowing、thinking、feeling和wanting)这4个心理活动的语义原词的研究表明,东克里(East Cree)语中有一个标识心理活动的词素“-cyi-”。通过对含有该词素的词分析发现,所有表达思虑的动词、所有表达欲望的动词、大部分表达知晓的动词和几个表达情感的动词,它们都包含有“-cyi-”词素。而且,含有“-cyi-”词素的词还反映了东克里人的独特文化:重视思考活动的整体性,关于心的范畴具有超灵魂的内涵,尤其重视尊重他人。[4]
“心”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深藏于“心”。[5]213“心”是绝大多数“心”部首字中表达心理活动含义的类化符号。[6]124笔者参照Junker对东克里语的研究范式,从心理活动角度,以“心”、“心”部首字和二者参与构成的部分词和常用搭配为对象,分析知晓、思虑、情感和欲望4个语义原词在具体语言形式上的承载性,揭示汉语思维的整体性和意向性特点以及心范畴中关于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普遍性和汉文化独特性内涵。
二、对“心”的语料分析
独体字“心”象形心脏:“心”在甲骨文中写作“”,在金文中写作“
”,在大篆中写作“”,在小篆中写作“”。因此,“心”的本义为心脏,引申为思想和情感、胸部、中央等含义。[7]87“心”在偏旁化之后,除了在少数字中作声旁充当区别符号外,主要在合体字中充当类化符号,表示心理活动或思维活动的含义。[6]124“心”和以“心”为部首的绝大多数汉字以及它们与其他汉字组合而成的许多词,构成了汉民族心理活动的丰富语义结构。为了揭示“心”的语义结构,笔者做了如下语料分析。
① 汉字有8万多个,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年联合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3500个汉字的覆盖率达99.5%。掌握了这些汉字就具备了基本的识字能力。
(1)从3500个常用汉字①中选出全部“心”部首字,包括简体或繁体形式下归“心”部首的字,共有119个。根据《现代汉语词典》[8]统计发现,这些字的平均含义数量为2.76。不妨把这些常用字中具有表示心理活动含义和至少承载一个语义原词的字称为相关字(占89.92%),把没有表示心理活动含义的字称为非相关字(10.08%)。虽然承载不同语义原词的相关字的数量分布并不均等(χ2=176.93,p<0.001),但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围绕知晓、思虑、情感和欲望4个语义原词形成了字族。当然,有些字如“思”“情”和“虑”等10%的相关字同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族。
(2)对《现代汉语词典》[8]和《词通》[9]中都出现的双字词统计表明,在以相关字为成分字的2375个常用词中,半数以上承载这4个语义原词中的至少一个语义原词。而且,如图1所示,虽然承载不同语义原词的双字词的数量分布并不均等(χ2=1142.72,p<0.001),但它们分别围绕知晓、思虑、情感和欲望4个语义原词形成了词族。
在非相关字中,“德”“忠”“恭”围绕着道德概念形成了一个与思虑、情感等语义距离较远的字族,它们参与构成的双字词也围绕道德概念形成了一个与思虑、情感等语义距离较远的词族。
(3)《现代汉语搭配词典》[10]1115和《汉语大词典》[11]373对“心”和相关字以词素形式参与构成的常用搭配(以下称常用搭配)的解释表明,大量常用搭配以隐喻的形式表达语义原词。而且,部分带有“魂”“魄”“天”“地”“鬼”“神”等字的常用搭配还承载着一些想象中的、在形式上与“心”无关的和具有超自然力量的概念。
三、汉语“心”范畴的特征
不论是从“心”和相关字的含义上,还是从“心”和相关字参与构成双字词的含义上,知晓、思虑、欲望和情感这4个语义原词均得以承载。即,与东克里语中含有“-cyi-”词素的词的情况相类似,在汉语中,“心”、以“心”为部首的汉字和相关字参与构成的词语,它们围绕这些语义元形成了相应的字族或者词族,从而支持了NSM理论。然而,与Junker关于东克里语中含有“-cyi-”词素词中承载情感者较少的情况不同,在汉语中,不论是“心”的相关字还是相关字参与构成的双字词,它们当中承载有情感语义原词者最多。这种差异体现了汉语中表达情感的词语颇为丰富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在知曉、思虑、欲望和情感方面,具体词语及其语义关系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和意向性,体现了汉语“心”范畴的特殊内涵。
(一)汉语“心”范畴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
在汉语中,“心”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欲望等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表现的统一体[5]24,这一整体性思维特征也体现在对“心”的相关字和常用搭配的典籍解释中。关于“心”在心理活动含义方面的解释是:“心”指思维、情感及思想的器官,指人的主观意识[11]369;“心”是思想、意念、感情的统称,也指思虑、谋划[11]369;“心”有思想、感情等含义[11]369;“心”指思想、心意、内心、性情和思谋[7]87。可见,在汉语中,“心”同时承载着思虑和情感两个语义原词,是思虑和情感两种心理活动的统一。同样,根据《现代汉语搭配词典》,“思”具有考虑、想念、希望和想法的含义;“想”具有思考、推测、希望、惦记的含义;“意”具有意义、心愿或意识、料想的含义。[10]946这3个“心”部首字都涵盖了思虑、情感和欲望3个语义原词。不论是“心”还是相关字,它们许多作为词素参与构成的常用搭配也涵盖了至少两个语义原词。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心意”具有意思、心情、思虑、想法、主观想象和情意的含义,涵盖了思虑和情感两项语义;“心寒”具有害怕和失望的含义,涵盖了情感和欲望两项语义;“思绪”具有思路和心情的含义,涵盖了思虑和情感两项语义;“意思”具有心思、心情和意图等含义,涵盖了思虑、情感和欲望3项语义。[11]389
汉语中与“心”有关的大量常用词体现了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知晓影响思虑和情感。知晓能够引起思虑,如“见色起心”“见贤思齐”“睹物怀人”和“居安思危”等;知晓能够导致情感变化,如“触目惊心”“触景生情”等。思虑也能够影响知晓和情感。思虑会削弱人的知觉意识,如“思念得食不知味”;还能引起人的情感变化,如“想起来叫人心酸”。同样,情感也能够影响知晓、思虑和欲望。情感能够削弱人的意志力,如“乐而忘返”;能够改变人的思念对象,如“乐不思蜀”;还能够使人改变欲望,如“玩物丧志”和“悲痛欲绝”。一种情感是另一种情感的原因,如“乐而忘忧”“乐极生悲”和“转忧为喜”;一种思虑是另一种思虑的结果,如“忧国忘身”和“忧公忘私”。思虑和欲望有时候也同时并存,如“思梅止渴”和“投鼠忌器”。
“心”是人的心理活动场所。心理活动失调将会伤害心的功能。[5]70巨大的心理变化会导致人的思维混乱、心态失常,严重时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思虑会干扰人的生理节律,如“忧愁得夜不成寐”和“想得茶饭不思”。情感会外显于面目表情,如“愧色”“怒色”“惊慌失色”“大惊失色”“怕得面无人色”“惊慌得目瞪口呆”“愁容满面”和“愁眉苦脸”。强烈的情感还会影响人对肢体或器官的控制,如“慌作一团”“慌不择路”“慌得手脚无措”“怕得全身发抖”“惨得催人泪下”和“心惊肉跳”。长时间的持续激烈的情感活动还能引起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如“积忧成疾”和“忧愤而亡”。
(二)汉语“心”范畴还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意向性
在汉语中,大量的隐喻表达了人内心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过程,使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显现为具体的时间进程、可以感觉或可以操纵的实体或空间范围。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这一类表达方式体现了思维的意向性。[12]思虑可以体现为一种有始有终的或有生有死的生命过程,如“闪念”“起邪心”“贼心不死”“万念俱灰”“旧念复萌”和“滋长自私自利的思想”;思虑能够像泉水一样涌动,如“心泉”;像浮云一样飘动,如“浮想联翩”;像大海一样波动,如“心潮”“心波”和“心荡神摇”。思虑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如“日夜想念”“朝思暮想”和“眠思梦想”。思虑是一种运动,能够来去回转,如“心到神知”“归心似箭”“心驰神往”和“回心转意”。“心思”可以被追赶,如“追怀”“追念”“追想”“追忆”和“追悼”;可以被留住,如“留念”“留意”和“留心”。心思还能够像动物一样不受约束,如“心猿意马”。
思虑可以是一种空间。它可以体现为立体空间,如“挖空心思”“鬼迷心窍”“心虚”“心里”“内心”“实心”“心尖”“心扉”“心坎”“心底”和“心中”;可以体现为二维空间,如“心迹”“心田”“心路”“心地”“拓宽思路”“左思右想”和“前思后想”;还可体现为一维空间,如“语重心长”“心长发短”“心细如丝”“聊表寸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思”和“幽思”。
思虑还可以是一种实体。它可能没有固定的形状却可以积蓄,如“蓄意”和“处心积虑”;它可以收散和消释,如“收心”“散心”和“消愁”。思虑甚至是可以穷尽的东西,如“尽心竭力”。思虑也可能是有形的而且是可以偏倾的,如“倾心”;可以牵挂的,如“放心”“挂心”“牵心”“系念”“悬念”“挂虑”。思虑甚至是可以抓取的物体,如“揪心”“挠心”“提心吊胆”。思想可以束缚,如“禁锢思想”,可以放开,如“解放思想”;可以熏沐或洗涤,如“利欲熏心”和“洗心革面”;可以集结或分配,如“集思广益”和“分心”;可以隐藏或舍弃,如“包藏祸心”“暗含恶意”和“丢掉幻想”。思想甚至还可以计量,如“一念之差”“一意孤行”“三思而行”“三心二意”“百思不得其解”“千思万想”“千虑一得”“一心一意”和“半心半意”。心思有时候像是丝麻一样的东西,如“心绪”和“思路紊乱”。心思像是人体器官,如“心体”“心胸”“心怀”“心肝”“心肺”“心肠”“心骨”“心眼”“心目”,或者像植物,如“心苗”和“心花”。
情感可以是一种感觉。它是一种软硬感觉,如“心软”“心硬”“柔情似水”“情意绵绵”和“铁石心肠”;是一种冷暖感觉,如“热心”“热情”“热爱”“温馨的爱”“冷心”“悲凉”和“心寒”;是一种轻重感觉,喜悦的心情使人感觉轻快,如“畅快”“凉快”“轻快”和“松快”;悲伤的心情使人感觉沉重,如“悲沉”和“心重”。情感还可以是一种痛的感觉,如“痛心”“痛恨”“痛愤”“痛惜”“悲痛”“惨痛”和“萬箭穿心”;是一种醉的感觉,如“心醉”;还可以是一种味觉,如“悲苦”“悲辛”“悲酸”和“柔情蜜意”。
情感可以是一种实体。它是河,如“坠入爱河”;是火,如“怒火”“心火”和“爱情之火”;是气,如“怒气冲冲”;或者是沸腾的水,如“民怨沸腾”。它是花朵,如“心花怒放”;是丝网,如“情丝”“情网”“心绪”和“恩断义绝”;是声音,如“心声”和“怨声载道”;是琴弦,如“心弦”和“拨动春心”。情感可以交叠,如“羞愧交加”和“惊喜交集”;可以填充空间,如“满腔的怨愤”和“让人间充满爱”。它可以是空间,如“开心”“开怀”“心窄”“心宽”“心境”“情场”“意境”“心实”“心虚”和“心满意足”。它有深浅,如“深情厚意”“恩深义重”“深厚的爱”“交情浅薄”“薄情寡义”和“情深似海”;它有大小,如“大德”“洪恩”“盛怒”“深仇大恨”“大惊小怪”和“极大的民愤”;它甚至可以大得没有边际,如“愁山闷海”“愁云惨雾”“无限懊丧”“无限的爱”“无限的悲哀”和“莫大的悲哀”。
情感还可以操纵。它可以隐藏,如“隐忧”“潜藏在心中的痛苦”和“将爱/恨埋藏在心底”;可以传递,如“传情”;可以偷窃,如“偷情”;可以飲,如“饮恨”;可以含,如“衔恨”“含情”和“含怒”;可以言说,如“谈情说爱”“打情骂俏”和“莫名的悲哀”。爱可以割舍,如“割爱”。恨可以化解,如“解恨”和“感化”。恩惠可以施受,如“施恩布德”“施惠”和“受惠”。惧怕可以承担,如“担惊受怕”。愤怒可以激发,如“发怒”和“激怒”;可以触动,如“动怒”和“触怒”;可以迁移,如“迁怒”;还可以停息,如“息怒”。怨恨愧疚之情可以挟抱,如“挟恨”“怀恨”“抱愧”“抱憾”“抱恨”和“抱怨”。
心智和愿望分别也是一种实体。心智可以是感觉器官,如“心明眼亮”“心灵手巧”和“慧眼识英雄”;可以是明镜,如“心照不宣”。心智有空间性,如“外愚内智”;也可能有不健全性,如“缺心眼”。愿望可以得失,如“得志”和“失志”;可以遗留,如“遗愿”“遗志”;可以树立,如“立志”;还可以归还,如“还愿”。
(三)汉语“心”的特殊内涵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汉语中一些具有心理活动含义的词中都有“魂”“魄”“天”“地”“鬼”“神”等字眼。魂魄是古人想象中的能够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11]380古代人认为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魂魄(阴阳)协调则人体健康。人死魂(精神)和魄(形体)脱离,魂(阳气)归于天,形体骨肉(阴气)则归于地下。许多含有“魂”“魄”字眼的词表达了人们强烈的惧怕心理,如“吓掉了魂”“惊魂未定”“魂飞魄散”和“魂不附体”。
天、地、鬼、神是古代凌驾于世人之上具有超力量的形象,人们对之怀有崇拜的心理。虽然这些概念的迷信色彩现在已经淡薄了,但是,世人却仍然在借用它们的权威性来表达自己无奈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天、地、鬼、神均含有知晓心理。人类的言行不能够回避天地的知觉,如“天知地知”和“天高听卑”“人在做,天在看”,人在绝望时会发出“苍天啊,睁开你的双眼看看吧”的呼喊;而有时候,人类的行为极其隐秘,难以觉察,甚至能够逃脱鬼神的知觉,如“神不知鬼不觉”和“鬼神莫测”。神也有思虑心理。人类的思考能力如果发挥超常,有时候竟然能够与神相媲美,如“神机妙算”和“料事如神”。天、地、鬼、神亦具有情感,世人借助于它们的喜怒哀乐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如“人神共悦”“人神共愤”“怨气冲天”“惊天动地”“神怒人怨”“天怒人怨”和“感天动地”“惊天地,泣鬼神”。天亦具有欲望。天的愿望不能违背,如“天意难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天有时会顺从人意,帮助世人实现愿望,如“天遂人愿”。“天无绝人之路”表达了一种信念: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得到上天的帮助,克服面临的困难,实现自己的愿望。
“德(直心)”,甲骨文从彳(街道)从直,会视正行直之意。[7]679金文另加“心”意符或以“心”代替“彳”,突出心地正直的含义。“德”的本义是真诚、表里如一,引申为道德。道德是心范畴的重要内涵。[13]在《大学》中,就有关于重视和提倡道德修养的论述。人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过程进行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言语行为符合仁、敬、孝、慈、信等社会道德要求。在汉语中,以“心”或相关字为词素的大量常用词反映了人们丰富的道德心理。人对道德有审美意识,如“美德”;有公私界限意识,如“公德”“公心”和“私心”。道德是社会人品行的组成部分。品德高尚的人受到推崇,而不讲道德的人被贴上“缺德”的标签;各个行业都要讲究职业道德,如“医生要有医德”和“教师要有师德”。人类的言行要受到良心的制约,如“人不能昧着良心做事”和“恶人有时也会有良心发现”。人有善、恶之心,如“善心”“邪念”“歹心”“贼心”和“黑心”等。人要忠诚,对待祖国和人民要持以“丹心”“红心”和“赤心”;对待上级要“忠心耿耿”;对待朋友要“以心换心”,要“虚心”,要保持“恭敬心”。
四、结论
通过有限的汉语语料分析不难发现,汉语中有关“心”的具体字和词承载着NSM中提出的心理活动普遍语义原词的同时,还反映了汉语文化的独特性:与“心”有关的具体字、词往往涵盖着一个以上的语义原词,许多常用词表达了不同语义原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以“心”和相关字为词素的词构成的大量隐喻,形象地表达了知晓、思虑、感情和欲望4个语义原词,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意向性。以“心”和相关字为词素的词反映了心范畴突出的道德内涵;含有“魂”“魄”“天”“地”“鬼”“神”字眼的词体现了汉语心理活动的形象性,给心的内涵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除了“心”和“心”部首字之外,汉语中还有大量表达心理活动语义的非“心”部首字,如“喜”“乐”“哀”和“嫉”等。如果对所有相关的字和词进行系统考察,将能够更加细致地揭示汉语心理活动方面的语义结构。[14]可以肯定,对其他语义原词进行类似的考察也必然能够从更多层面上显现汉语文化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Wierzbicka A. Semantics: Primes and Universals[M]. Oxford: OUP, 1996:15-50.
[2] 张积家,姜敏敏.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 内容、发展和面临的挑战[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96-108.
[3] Wierzbicka A. Understanding Cultures Through Their Key Words[M]. NewYork: OUP, 1997:1-3.
[4] Junker M O. A Native American View of the "Mind" as Seen in the Lexicon of Cognition in East Cree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3,14(2-3):167-194.
[5] 張立文.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 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7]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吴水祥,邢志建,严麟书.词通[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10] 梅家驹,等.现代汉语搭配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1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7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2]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1-155.
[13]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
[14] 张积家.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和基本情绪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2):62-70.
责任编辑:曹春华
Abstract: We tried to see a view of the "mind" in the lexicon of cognition in Chinese. According to NSM (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 we analyzed the semantic network formed by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heart (CH),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CH as the heading part (CHHs), and words or fixed expressions in which CH or a CHH was a component character.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four semantic primitives of knowing, thinking, wanting, and feeling are integrated in specific expressions. Words or fixed expressions convey the logical relations of semantic primitives, or semantic primitives are embedded in words or expressions by means of metaphors, revealing the holistic and intentional mode of thinking in Chinese. Furthermore, mental activities are integrated with imagined concepts or figures of super power, and the concept of mind has a strong dimension of morality.
Key words: Heart; Chinese characters; semantic primi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