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2019-02-16李凤刚鞠彩霞
李凤刚,鞠彩霞,董 凯
(枣庄学院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相关专业首先接触的一门工科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1]。而化工原理实验担负着化工原理课程所涉及重要理论的验证,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掌握的程度[2-3]。化工原理实验基本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实验教学加深理解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学会解决在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4-5]。
1 改变预习模式
传统的预习实验模式,是让学生在实验前写一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中要写明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数据记录等。这种预习方式单一,学生大多数就是为应付,没有认真思考,实验时有的学生面对设备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会出现一个学生念实验步骤另几位学生操作。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改变了预习模式,要求大家在正式操作前必须熟悉实验设备,先进入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训练,仿真环境中可以熟练操作后,再进入实验室,预习报告要求学生重点写实验中可能与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设计完整的实验流程和有关的数据记录表格。
经过实践证明,这种预习模式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畏难心理,有了仿真预习,不至于出现不知道该怎么操作的现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误操作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
2 重视现场指导
化工原理实验不同于四大化学基础实验,每一次实验课都是一个综合实验,基本都会涉及到仪表、温度、压力、流量等各种化工仪表的操作,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工科类的实验,很难避免不出现误操作,这就要就指导教师要防患于未然,一定不能离开实验室既要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又不能任由学生想当然的做实验。特别一旦误操作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损害的误操作一定要扼杀于萌芽之中,比如我校的流量计校核实验中所用到U形管压差计的指示液为汞,一旦泄露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做这个实验时必须提醒学生先打开平衡阀再启动离心泵。
指导教师必须能够应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各种问题,但在解决问题时,不仅仅是解决了即可,在出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又为什么这么解决。这样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还可以对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工原理实验最基本的要求是对化工原理理论知识的验证,但是如果仅仅是验证理论,学生仅仅是提高了动手能力而已,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引导通过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讲解实验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讲解方法,而是采用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设备、思考操作步骤、提出可能遇到的故障、分析原因。也就是促使学生有被动学位主动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室让学生有主动权,让学生掌握或了解从设备的结构、性能到设备的布置,从冷却水管的流向到加热源的改造,引导学生去设计这种设备,从设计计算到图纸,从材质到各部件的选型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工原理实验设备不再是每个实验项目是单一的一台实验设备,而是都改成了综合的实验设备,以流体力学为例:原来的流体管道阻力测定和流量计校核各是一台相对简单的设备,设备操作简单,流程也比较简单,而是目前的新实验设备一台综合性的流体实验设备,不仅仅包括流体管道阻力测定和流量计校核,还是泵的性能测试、泵的串并联实验等,设备结构复杂,功能强大,让学生有兴趣来认识探索它,就流体管道阻力的测定实验不仅仅包括了光滑管、粗糙管、阀门局部阻力,还可以作突然管路放大或突然变小的实验,还能通过更换软管来测量软管的流体阻力系数,大大扩大了实验项目,丰富了实验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随之就得到了培养。
4 注重实验报告的质量
实验报告是检验实验效果的重要依据,绝不允许做完实验一走了之,必须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在以往的批改实验报告中发现学生应付现象严重,不少学生仅仅是抄写实验教材一遍,不处理实验数据的也大有人在,学生不处理数据就不可能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起到促进理论学习的目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学生上交实验报告时,除了实验报告内容必须完整外,还要求学生作出所用部分功能的设备图纸和流程图,并要求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中必须以一组数据为例详细列出处理过程,并且会不定期抽查个别学生当场讲解数据处理避免抄袭现象。督促学生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肩负着基础实验不能完成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化工原理实验课的作用,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学生、利于学生学习的模式,加强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的指导,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