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探索实验室内涵建设策略
2019-02-16严兰兰秦永华
严兰兰,秦永华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扩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创新2.0、教育信息化驱动下,传统的实验室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现实需求,更新观念、变革模式、重构体系,积极推进实验室内涵建设将是顺应智能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构建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ULIMS)
1.1 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指引的数字化实验室管理平台建设
基于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实验室管理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管理目标,开发一个兼具实验室建设管理、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耗材管理、开放管理等功能模块为一体的全覆盖、信息化实验室管理系统,通过实验室数字化有效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从而大幅提升实验室管理效率和水平[1]。
1.2 微信公众平台支撑下的“微实验室”开发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实验室安全资讯、安全宣传,动态上传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及时更新实验室运行状况,建立线上线下信息反馈、交流区块,逐步有序地建立学院内、院际间乃至校际间实验室资源共享。“微实验室”基于其高共享度、低成本性、即时的双向交互性、移动式接受、便捷时效以及广泛的宣传性将成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新发展方向[2]。
2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2.1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教学
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依托网络平台,开发微课、慕课。引入“手机直播”课堂、 “微实验”等多种形式建立混合式、交互式实践教学新模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减少灌输;利于师生交流评价、促进反思[3]。信息化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力图为学生创设智慧学习支持环境,构筑移动学习共同体;培育学生探究、创新精神。
2.2 全方位落实开放实验教学
开放实验教学,旨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全面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方法的教学方式。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质、特别是面向工程实践性强的专业学生,开放实验教学较之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与管理
3.1 科学优化岗位设置
创新、优化实验室人员配置,组建一支由实验教学系列、实验管理系列、实验研究系列、实验工程系列四类人员构成的实验室队伍,可根据人才特长和现实需要交叉兼任不同岗位,确保实验室管理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实验教学系列,以承担实验教学为主。
实验管理系列,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包括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准备工作、安全宣传、实验室清洁卫生等。
实验研究系列,专门从事实验研究,课题申请、研究,要求高学历、高职称。
实验工程系列,从事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功能开发、维修保养。
3.2 提升实验队伍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度责任意识、全面专业知识及创新务实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实验技术队伍,切实提升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信息化素养,以保障实验室高效运行。实现培训人人通,将实验技术人员培训纳入到教师培训体系中,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加快优化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开阔国际视野。
3.3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坚持定性分析、定量评价的原则。根据不同实验岗位特点,设置相应的岗位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其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教科研工作量、服务质量等业绩水平。采取学年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计分并综合评定。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并作为岗位晋升、职称评聘、奖惩等的主要依据。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4]。提升实验队伍角色认同、价值使命,增强其归属感、荣誉感,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 深入推进实验室文化建设
4.1 健全制度文化建设,完善顶层设计
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科学有效制定规章制度,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推进实验室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
4.2 夯实安全文化建设,优化治理能力
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制定符合各类实验室实情的应急预案[5]。落实责任担当,建立统筹协调领导机制,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组织图片展、专题讲座、安全演练、微信推送等形式广泛宣介,加强安全防护、应对能力,提高实验室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强化实验室基础设施保障,树立工程意识、提倡5S管理,切实保障师生财产安全。
4.3 实验室环境文化建设
从美学化、专业化、人文化视角打造实验室走廊文化。通过宣传栏仪器设备介绍、实验安全操作规范指导、潜在危险因素警示,实验室成果展示等,营造团结协作、和谐融洽,兼具实验室特色的文化氛围。
5 结束语
当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高度普及,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以信息化引领实验室内涵建设必然成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