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途径创新研究

2019-02-16冯启玲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政治

冯启玲

(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

1 媒介融合的概念

对媒介融合概念的认识可以从3个层面入手:物理层面、制度层面和学术层面。物理介质层面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各种媒体的融合,同时随着互联网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1]。新形式的媒介融合在不断升级和变化,传统纸质媒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张新型可折叠的电子纸,将报纸、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电脑等功能融合到了一起,是新技术发展的结果。

从制度层面上看,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媒介融合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加快“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加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更凸显其重要性。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确认知媒介融合这把双刃剑的作用,需从加强网络整顿与监管,发挥媒介融合正面效应上入手。

从学术层面上看,媒介融合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这一新的途径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愿意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新媒体已经与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融合在了一起,密不可分。既然无法避免新媒介的应用,就应该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它,更好地发挥媒介融合的新效应。

2 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转变

媒介融合是时代发展的信息技术新产物,它的出现让人际之间沟通的时间与空间都发生了变化[2],带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种全新的方式,同时也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

2.1 跨界性延展时空体系

媒介融合将当代许多传统信息媒体融合在了一起。最为明显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终端,实现听广播、看新闻、聊天、刷微信、上微博等活动。可以说,仅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多种功能。媒介融合打破了以往独立化的媒介形式,各媒介平台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媒介环境的转变,直接带来的影响便是新时期工作方式的转变[3]。媒介融合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宽泛,工作重心也由原来的平面化向立体化方向转变,工作方式更加便利,作业空间变得更大了。

2.2 共享性分化话语体系

传统媒体内容仅是简单的分发叠加效果,而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传播终端多样,信息资源传播都是依靠资源信息的共享[4]。各媒体平台不断推出一些短小的视频、图文,以满足现代“拇指一族”学生的需求。当学生阅读完信息之后,在进行转发或分享时,信息的内容经过专业化的处理,其内涵不断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无形中就使原有的话语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大,信息价值产生巨变。在这种形势下,维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话语权,完全体现了其价值所在。

2.3 交互性翻转引导体系

无论是从结构层面,还是从功能视角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平台交互性更强,它更具有个性化,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信息定制服务,因此能够有效提示用户的黏合度,而且更有助于刺激用户的信息需求愿望[5]。为了扩大各种信息平台的互动效应、优化互动形式,采用议程设置的方法,有效扩大互动范围,话题引领的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融合媒介的交互性使其与大众传媒出现严重的分化,最终颠覆了大众传媒常规模式。社交媒体不断发展,网络互动形式更表现出多元化倾向,一元化点与点、点与面互动逐步向新的模式转变。现在流行的网络直播及弹幕等正是媒介融合下的产物,去中心化特点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新的形势,改变自上而下的引导模式,以免陷入被动局面,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 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国高校基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做出了积极的应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育形式、教育认知、教育渠道与教育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教育形式:新媒体唯一化

媒体快速发展下,很多高校利用媒介融合环境,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但对新媒体的运用方面,存在平台单一化现象。大多数辅导员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甚至有部分辅导员认为,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经没有价值。一些辅导员对媒介融合环境下教育形式的错误认知,严重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是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是新媒体运用群体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新媒体并不是媒体的全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媒体还有它的重要作用,有些功能甚至是新媒体无法取代的。如校刊、校报,它的功能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播信息,还在于为学生传播情感,成为学生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传统校刊、校报的油墨香味是新媒体不能代替的。校园广播在高校中也拥有相当多的受众,能够有效地引领大学生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更好地传播校园文化。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单一化的认识是不科学的,需要确立融合视野,将各种平台有机结合起来,聚合每种媒介的传播力量,扩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

3.2 教育认知:忽视教育主体

高校在教育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高校过于注重官方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许多人将官方媒体称为“把关人”,不可否认的是,校园官方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要正视媒介融合的力量,打破传统思维,突出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把握主流思想舆论下,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媒介环境,提高大学生的话语权,让他们的思想得到传播,使大学生成为校园舆论传播的主体。

3.3 教育渠道——网下网上反差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部分辅导员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越来越便捷化、简单化,网络似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渠道。网络与线下教育渠道相比,由于不受时间与空间束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更高,QQ、微信、微博等交流形式的应用,使师生之间的交互无处不在。但网上教育渠道难以保持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性与均衡性,开放的网络空间缺乏成熟的约束机制,如果大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容易出现网络违规、违法现象。而言语过激、行为偏激等情况屡见不鲜,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导致大学生网上与网下的行为出现严重反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它只是一个分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现场交流不可或缺,其教育效果也是无法取代的。

3.4 教育效果——教育效能神化

无论是哪一种教育方式,它能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有效的,也是可见的。但若过度夸大媒介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立竿见影”的提速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在短时期得到有效的提升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首先,媒介融合是渐进过程。媒介融合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高频互动中不断整合、不断裂变发展起来的,高校若基于媒介融合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量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于一般工作,它难以用具体的指标进行考量,可能辅导员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面对个体时效果并不显著,我们不能就此否认辅导员付出的劳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是短时间内可见到的,这需要各种媒体、各种平台、各级组织机构相互配合,凝神聚力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 创新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

媒介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发展和机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基于媒介融合新环境,从教育内容、教育流程、教育载体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高思政教育水平。

4.1 坚持需求导向,开发网络思政教育作品

无论哪一种教育环境,都必须针对受教育群体。坚持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优秀的网络思政教育作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媒介融合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便捷,最大程度实现了信息全覆盖。大学生们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是信息需求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只有根据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品,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坚持需求为导向,需要详细划分受众类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开发,首先要准确把握学情实际,根据大学生生活场景、习惯爱好与社交圈大小等因素开发作品。生活场景是依据大学生所处空间特征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固定场景,适宜开发生动、篇幅较长的教育作品;二是移动场景,适宜开发篇幅短小、内容精炼的作品。在习惯爱好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与整合大学生行为习惯与爱好等素材,把握学生个性特点,开发适宜的互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品。除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还要丰富作品类型。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信息需求与信息认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进而加大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品的开发难度,需要不断丰富作品类型。首先,要开发系统性强的作品。高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组织资源与学科教育资源等。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使开发的教育作品与课程教学有机吻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品的系统性,从而对课程教学形成有效补充。其次,开发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实际中可以结合高校办学特色与学科教学特色,遵循媒介融合背景下学生信息获取的特点,丰富教育作品的内涵,不断融入新内容,例如社会热点事件等。

4.2 坚持议程同构,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流程

议程同构,是指在针对不同意见时,不断进行的意见同化与统一的过程。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渗透力与影响力,确保正确的舆论引导。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议程同构,实现网络素质教育流程的重构,确保网络思政教育流程畅通与高效。

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舆情监测。要在第一时间获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在舆论早期阶段洞察其发展态势,从而进行有效预判,提升后续引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设置合理、科学的议程。其次是构思阶段,做好议题的构思是十分重要的,设定好议程同构相关规则。议题构思需要针对不同的受众而设定,从传播者意愿出发,议题往往折射出他们的目标,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从接受者分析,受制于他们实际需求与所处环境情况。再次,议题设计阶段,规定议题分析矩阵。这一流程同样需要考虑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具体目标。设定传播的重点区域、开发区域、待开发区及无效区。重点区域是传播效应较好的区域,要借助媒介突出重点,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区域。开发区是媒介引导的突出区域,具有较大的传播潜能,受众一般具有很大的需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拓展区域。待开发区域,需要媒介具有准确的前瞻性,去激发并唤醒受众需求。无效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的误区,需要及时调整,借助评估等手段对议程进行同构,包括对传播的广度、热度与深度进行考量,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流程的可持续性与长效性。

4.3 坚持双线联动,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双线联动,是指将线上与线下两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机联合起来,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我们已经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要根据意识形态新特点,深入剖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掌握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一般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构建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拓展网络教育的效果。

奠定联动基础。双线联动要基于媒介融合环境,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媒体的多样性特征,重新审视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特征与定位,科学分析新媒体的优势与劣势,保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实现优劣互补,构建媒体协作、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格局,奠定媒介联动的基础。

阵地融合共建。双线联动需要发挥阵地效应,需要我们保持阵地的专业特点与时效性特征。将信息平台进行有机整合,建立统一的数字平台,对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媒体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制定高效、可行的联动方案。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他多种媒介要及时跟进,有效联动,及时分析教育效果,进一步提升联动成效。

强化服务意识。双线联动的实效性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在服务学生理念前提下,建立双线融合、联动的新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心理与娱乐等方面开展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依托,全面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打造强大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和品牌,构建有影响力的双线联动的教育模式。

5 结语

媒介融合的教育方式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和机遇。要充分认识媒介融合的新特点,将媒介融合所产生的跨界性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共享性造成话语体系的分化,交互性造成引导体系的翻转,针对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教育形式、教育认知、教育渠道与教育效果等误区,要坚持需求导向、议程同构以及双线联动,不断推出优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品。优化网络教育流程,全面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确保高校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大量有用的人才。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政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