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平等思想的共享发展意涵及其当代创新与启示
2019-02-16李晓宇
颜 军,李晓宇
(1.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都 611756;2.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领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立足整个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不平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从平等的前提、实质、路径等层面阐述了其平等思想。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应该是人民群众得到“真正自由和真正平等”[1]274,即“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2]96,都可以“平等地享受科学和艺术的一切成果”[3]81。社会主义应该使人民群众“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2]95,全体劳动者共同享受劳动的成果。认真分析与研究列宁平等思想,解析其平等思想中的共享发展意涵,对于当代中国共享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实践具有较大的价值启示意义。
一、列宁平等思想的共享发展意涵
(一)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平等:共享发展的前提
列宁充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分配状况,揭示了资本主义平等的不彻底性,论证了改变这种不彻底性的根源在于消灭剥削。列宁基于对考茨基的批判,论述了资本主义平等的虚伪性,平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只是一句口号,而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口号对无产者进行欺骗。在这种欺骗下,资本家占有无产者的剩余价值,瓜分无产者的劳动成果,而无产者不能成为共享劳动成果的主体,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少数的有产者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并对无产者进行剥削。在列宁看来,“一切关于普选、全民意志、选民平等的宣传完全是骗局,因为在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在资本、财产的占有者和现代雇佣奴隶之间,不可能有什么平等”[4]428。资本主义剥削的存在是造成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根源,消灭这种虚伪的平等,才能为人的解放及共享发展创造前提与条件。同时,列宁基于对俄国民粹派的批判,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指出,“反对剥削劳动者的抗议和斗争,目的在于完全消灭这种剥削的斗争,才叫作社会主义”[5]237。
随后列宁又提出主要从两方面去消灭剥削。一方面,要推翻地主和资本家;另一方面,要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这表明列宁对地主与资本家所鼓吹的平等以及阶级的划分造成的不平等有着清醒的认识。“剥削者不可能同被剥削者平等”[4]254,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同时阶级的划分所造成的地位、资源、机会等方面的不平等,也是社会主义最需要重视的内容。因为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权利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别提共享劳动成果,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消灭剥削阶级。
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并不是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剥削阶级就会存在。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劳动成果就需要进行革命,改变人剥削人的状况,构建一种全体社会成员联合起来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社会主义。“工人阶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进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所准备起来的社会革命,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把它们变为公有财产,……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6]193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民群众共享福利与自由,而这一前提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各阶级之间的差别。
(二)全体人民平等享有权利:共享发展的实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666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必须以平等为前提,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这一观点,领导俄国人民对实现平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平等的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有平等享受权利的机会。列宁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中指出,“一切劳动者的真正平等,把剥削者排除出享有充分权利的社会成员之外。”[8]83“我们的目的是要吸收全体贫民实际参加管理”[9]184,列宁既肯定了社会主义平等的主体并不是少部分人,而是不分年龄、性别、地位的一切劳动者,又强调了贫民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必须要解决好这个群体的问题。
在对资本主义民主进行批判时,列宁认为其实质“始终是少数人的即只是有产阶级的、只是富人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始终与古希腊共和国的自由即奴隶主的自由大致相同。由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条件,现代的雇佣奴隶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结果都‘无暇过问民主’,‘无暇过问政治’,大多数居民在通常的平静的局势下都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2]83换言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多数人永远在为少数人服务,人民群众无法享有真正平等的民主制度,平等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只是一种形式。资本主义制度实质是为了维护其私有制,并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就导致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工业中的危机和政治中的战争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恢复经常遭到破坏的均势”[10]366。战争、工业危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有直接且必然的联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才是平等的主体,无产阶级是资本家的附属品。只有在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社会中,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列宁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宗旨就是要改变无产阶级被压迫的状态,让劳动者自己当家作主。
(三)社会成员平等享有生产力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的路径
列宁认为,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即使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有了政治前提,也不可能直接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要以大力提高全国生产力作为决定苏维埃政权全部经济政策的主要点和基本点”[8]414。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能为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前提,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共享,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从两方面对俄国生产力发展进行了论述。一方面,列宁对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做了论述,认为“普通工人起来承担艰苦的劳动,奋不顾身地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每一普特粮食、煤、铁及其他产品,这些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及其‘近亲’所有,而归他们的‘远亲’即归全社会所有,归起初联合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后联合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亿万人所有”[1]19。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善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生活,而是要提高亿万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列宁对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做了论述,“应当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吸引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参加国家的整个经济建设,使他们熟悉经济生活的整个情况,熟悉工业从采购原料到销售产品的全部工作”[11]382。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俄国经济建设,是生产力能够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公平的社会分配又为人民群众真正平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列宁平等思想的当代创新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努力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水平相一致,创新和发展了列宁平等思想的共享发展意涵。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一句话,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在这个国家内的各个民族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原则下建立联合的关系。”[12]481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政治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实质,其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13]678而“与过去苏维埃不同的,是扩大了选举与被选举的范围,即不论工人、农民、妇女、知识分子、学生、商人、有产者,只要不反对抗日而年满十八岁者,都有选举与被选举之权”[12]478。经济平等是社会平等的重要保障,“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14]156。权利平等是社会平等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论是工人、农民、商人、学生、知识分子、妇女、儿童,以及宗教团体、自由职业者的团体,都有这种自由。”[12]477文化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实现理路。“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15]293消除文盲,使人民群众平等地享受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共产党凭借其智慧,很快意识到平等并不等于平均,平等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
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搞活经济成为邓小平同志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6]152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16]101,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群众以平等为前提共享发展成果。“经济高度发展了,物资极大丰富了,才能做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7]10,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使全体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江泽民同志创新并发展了列宁平等思想的共享发展意涵,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上提出:为了缩小社会发展差距,使全国人民平等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需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上提出在新目标的指引下,应该更加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18]552“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19]478,使人民群众平等地享受社会福利等。其在邓小平同志国家安全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安全观,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协调、兼顾政治、经济、国防、信息等综合安全利益,运用多种手段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营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强调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中的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0]29保障人民群众平等的享受权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措施。同时,提出要坚持民族平等的思想,“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21]902,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民族关系恶化,造成四分五裂、分化瓦解的局面;反之,则会国泰民安、民族和谐稳定。在胡锦涛同志看来,“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21]899。也就是说,平等是团结的前提,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拓展了列宁平等思想的内涵与深度,强调“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2]136。这就需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实现的并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以平等为前提,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着力点,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更加平等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3]41这就表明平等与共享发展的内在关联,人民群众在拥有平等机会、权利的条件下,才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遵循。
三、列宁平等思想的当代启示
列宁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指明了平等的前提、实质、路径。列宁的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创新和实践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启示。
(一)以全民共享为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列宁在领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反复强调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22]129。在推进共享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要坚持利益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有了普遍的改善,改革发展的成果普及度也越来越高。但也有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如收入差距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通过合理的分配,对收入差距加大进行有效的调节;另一方面,要加快精准扶贫的步伐,人民群众真正平等的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就必须使全部的贫困户能够尽快地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的共享。
其次,要坚持服务共享。要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供给与需求不均衡的矛盾,需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以确保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要注重服务对象的公平性,在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在推进服务共享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平等化。
只有推动利益共享、服务共享,才能始终确保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人平等的发展目标。我国应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正如列宁所说:“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1]219
(二)以共建共享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
列宁始终认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能够实现的重要前提,并且在 1918 年 4 月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指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9]168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期望。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的伟大跨越,这些成就都为共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但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仍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应该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更加公平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产权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有效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加强文化自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使每一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同时,发展文化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人才,使其投身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建设中去,为生产力发展不断注力。
(三)以全面共享为内容,强化国家责任主体定位
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8]79。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作用,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促进公平效率的过程中,加强国家责任主体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社会主体的分层越来越多样,国家在促进公平和效率统一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不同特点进行分配与调节,确保不同主体之间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合理的社会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做到领域、人口、区域的全面覆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22]53。
(四)以渐进共享为途径,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列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阐释资本主义的不平等的根源,揭示了社会主义平等的真实性。他明确指出,要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制度。列宁的探索对于我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解决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造成的共享主体不平等的问题必须以完善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需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领导人民开展社会建设,这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研究必须把握的现实主线。首先,明确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缩小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社会治理危机,促使各种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同时,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必要的前提。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做好社会维稳工作,努力形成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治理局面,促进政府、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政府在制定规则、进行决策的过程中要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构建公众依法行使权力、理性表达诉求的平台与载体。最后,把“法治”与“德治”建设作为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依法治理具体来说是指改善民众生活、保障公众利益、实现公平正义,公众主体依法对共同事务采取系统性反应。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不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重点领域立法。同时,加强“德治”,将良好的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法治”和“德治”在价值上的共通性和治理层面上的一致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人民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实现“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