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2019-02-15阮玉青
摘 要:语文学科是向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初中生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传统文化;渗透
一、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指一个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
《新课程标准》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塑造学生人格的作用,传统文化教学不仅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教学是学校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教材中古诗文是历代大家之作,文质兼美,内涵丰厚,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初中三年是学生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语文教师肩负重任,要以教材为纲,以情激情,通过古诗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同时,初中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的认识,进而传承中华文化,让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二、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教材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初中新人教版古诗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人伦、注重修身养性等方面。但是,教材中传统文化资源未成体系,零散在各册教材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归类,自成体系。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分析如下:
(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民族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古诗文的一条主线。古诗文中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忧国忧民意识;空怀一身本领,却报国无门,最终壮志难酬,比如,陆游、辛弃疾等。这些古诗文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强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宦海沉浮十分豁达,表现了诗人乐观精神;李白《行路难(其一)》表达虽怀才不遇,但仍然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 严守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只有先提升自身的修养,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个人道德规范很多,如诚实守信,我国历代贤人都强调为人处世要讲信用,守承诺,言行一致,如成语“尾生抱柱”“一言九鼎”等。传统文化一向强调以宽容豁达、真诚友善为美德,在古诗文中,有大量感人至深的表现至真友情、亲情以及歌颂永恒爱情的诗歌,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三、 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当下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不尽如人意,主要归纳如下:
教师缺乏传统文化专题知识,没有厚积就难以薄发,在教学中无法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加上升学的压力,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重文轻言,更侧重纯粹的知识传授,对文章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情感的赏析指导较少。教学中虽然也会涉及一些文化知识介绍,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碎。另一方面,初中生由于受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
四、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教学中要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实现教学民主,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古诗文进行个性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让传统文化教育水到渠成。
古诗文讲究对仗、平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积累文化知识,体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除了用传统的诵读法,还要用现代教育技术去阐释国学经典,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如教师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桃花源记》《蒹葭》等古诗文时,可以用图片、音乐创设唯美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审美品位,切实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
(二) 言文结合,综合渗透
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言文结合,“言”是工具,“文”是载体,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文言知识的掌握,那么文言文教学就成了枯燥无味的语言基础课,学生自然感受不了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反之,如果学生连字词句都没有理解的话,生搬硬套架空分析,又何谈人文教育,学生自然难以理解和信服。因此,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在古诗文教学中,既传授文言知识,又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能重言轻文,要立足文本,言文结合。
(三)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全方位地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
教师要配合教材,利用教材中节选的经典作为切入点。比如学习《论语十则》,要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全文,加深学生对已学经典的了解。再如,按照新人教版要求,让学生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寒暑假要求学生阅读《史记》《古文观止》等典籍,并要求学生作摘抄和写读后感,只要学生日积月累,定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听多看传统文化的“国学”讲座,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如观看央视《百家讲坛》、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能加深学生对儒家文化的了解;观看《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栏目,了解专家对传统文化的经典解读。教师还可以举办名著知识竞赛、诗文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或是举办融朗诵、古筝、书法、太极为一体的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比如贴对联、猜灯谜、划龙舟、包粽子、清明节祭祖、中秋赏月等传统民俗;或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名人故居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爱乡的情感;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或古诗文的校本研究,比如结合乡土教材,开展土楼与传统文化专题探究。
(四) 联系现实,由知入行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与当前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不断地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并落实到行动中。如学习《论语》时,引导学生要心存“浮云之志”,学习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还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学习《弟子规》,不仅要会背诵,更要在日常行为中讲究文明礼仪,如向老师们问好,上下楼梯主动为老师让路等。
五、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是恰到好处,润物无声的,不宜急功近利。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绝非可以速成,要循序渐进,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入学生心中,滋润学生的成长。此外,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生硬割裂开来,也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以传统文化替代语文教学。
总之,在整个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古诗文教学质量,并要肩负传统文化传播的重任,深入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启迪学生智慧,塑造学生美好品德。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艳.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3]刘慧.论中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阮玉青,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