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实践路径
2019-02-15孙汉康
孙汉康
不良贷款与中国的银行业如影随形,截至到2018年6月30日,各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万亿元。如此巨量的不良贷款严重影响着银行的安全,侵蚀银行的利润,必须进行处理。在处理不良贷款的方法中,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可以加以利用新的手段。
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003年1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发行15.88亿元债权债券,将不良贷款打包后以证券方式出售给投资者,应该说这是中国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首单业务。2003年6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132.5亿元债权资产,被称为准证券化。2004年4月,工商银行宁波分行聘请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作为财务顾问,将其面值26.19亿元的不良债权信托给中诚信托设立自益性财产信托,并委托中信证券作为包销商将其A、B级受益权转让给外部投资者。
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试行)》(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告[2005]第7号),这标志着我国官方正式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之后,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较快,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集中完成了4笔,发起人除建行外均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建行成为继工行之后第二家作为不良贷款证券化直接发起人的商业银行。
由于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我国停止了所有的资产证券化业务。2011年,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重新启动,但不良贷款的证券化直到2016才开始启动。2016年4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实行《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标志着不良贷款证券化重启。2016年5月27日,中国银行发行资产证券化重启后全国首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ABS),标志着暂停八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正式重启。2016年全国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共计发行14期,发行总额为156.10亿元。
2017年,由于中国银监会“强监管、严监管”的态势,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发行单数由2016年的14单增加到2017年的19单。这一方面表明由于经济形势不好,银行不良款在迅速上升,银行急切需要处理不良贷款,另一方面也表明不良贷款证券化正在成为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一个新手段。
我国关于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和政策
我国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在摸索中前行。2003年,中国信托投资公司主办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信托项目开始资产证券化时,我国并没有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相应规定。随着我国逐渐出台资产证券化制度,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也基本上参照正常资产的证券化方法进行操作。随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被叫停,直至2012年,《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出台,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
2016年2月,面对我国经济下行、银行业不良贷款大量产生、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持续“双升”的情况,央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提高处置效率。在此背景下,2016年4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该文件是关于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第一个专门性文件,对指导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环节、存续期间、重大事件以及信息披露评价与反馈机制做出了明确规定。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主要是银信合作模式下的流程。银行作为发起机构,选择本行拟证券化的不良贷款组成基础资产池,然后交给信托公司,再由信托机构作为发行人,在资本市场向投资者发行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以发行所得向银行支付销售不良贷款的对价,同时以基础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兑付资产支持证券本金及收益,并根据优先与劣后的分级持有劣后级资产支持证券。我们可以把其流程详细划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构建资产池。银行(发起人)从自身的不良贷款中挑选若干组成不良贷款资产池。这些不良贷款大部分为次级、可疑类贷款,也包含小部分损失类贷款。要保证资产池能在未来产生一定的现金流,即不良贷款资产池中的资产有一部分经过采取措施能夠收回。如果不能产生一定的现金流,那么将其资产证券化也将不可能实现。
第二步,设立特殊目的信托(SPT)。银行将向不良贷款资产池信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以此为基础资产设立信托计划和特殊目的信托(SPT)。从法律层面讲,银行与信托公司的特殊目的信托不关联,两者是隔离的,实现了基础资产与发起人(银行)的隔离。特殊目的信托是发起人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在整个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处于主体地位。
第三步,安排资金保管机构、资产服务顾问等。
第四步,由资信机构进行增加信用级别的设计。
第五步,发行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由承销商进行销售,投资者持有优先级证券,而发起人则持有劣后级证券。同时将发行收入扣除相关费用后净额缴给发起人(银行)。
第六步,不良贷款管理服务机构(发起人、银行)管理和清收不良贷款并交给资金保管机构(银行),再由其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支付给投资者,按协议约定向投资者偿付本金和收益,直至整个资产证券化过程结束。
其交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对比
不良贷款作为银行业最传统、最典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银行业。银行也如“息息法斯”一样不断地解决不良贷款,又不断地产生新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与银行是相伴相生的关系,只要存在货币和借贷关系就不可能不产生不良贷款。自现代银行产生几百年来,银行业在与不良贷款的搏斗中摸索出了很多处置不良贷款的办法,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不良贷款的处置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银行人员清收不良贷款。银行安排自己的工作人员,从高管到一般员工,采取书面、见面等方式向借款人追讨自己的贷款。其中既有和风细雨式的思想工作,也有疾风暴雨般的对立对峙。银行人在内部政策和绩效考核的压力下,为了收回不良贷款,用尽了招數和力量,其场景完全可以写成一部精彩的小说。这种方法是银行最常用也是首先采用的方法,优点是简单方便,不用求助于外部力量,费用成本低;缺点银行自身的力量有限,常常不能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通过司法收回不良贷款。银行不能收回贷款,与借款人产生纠纷,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法律手段主张权利。法院判决或仲裁机构仲裁后,银行要求借款人执行判决或仲裁,直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拍卖借款人资产、保证人资产、抵押资产等。这种方法优点是利用了法律巨大的强制力量,但缺是周期长,费用高,实际效果未必好,常常是“赢了官司输了钱”。
通过拍卖收回不良贷款。通过委托拍卖机构对自身的不良贷款进行拍卖是银行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快捷,利用外部力量去处理不良贷款,银行可快速从处理不良贷款的繁杂事务中脱身,集中精力去从事其他事务,获取更多的收入。缺点是竞买人必然要求银行大幅折价拍卖其不良贷款,银行要能够承受大幅的资金损失。
将不良贷款资产转让他人。银行以协商(非拍卖)的方式将不良贷款以一定的价格转给他人,此种方法与拍卖方法相比没有实质性差别,唯一的差别在于资产转让成交方式是否为公开拍卖。此种方法的难度在于科学定价并避免道德风险。在实务中,由银行与购买不良贷款方根据情况提出价格,最后协商确定。该方法的优劣与拍卖基本一致,但省却了拍卖费用,银行更多地决定了不良资产的价格,但价格的确定是难点。
委托代理清收不良贷款。一些中小银行常用此种方法。银行通过招募的方式与一些机构如律师事务所、收贷公司甚至自然人签订委托协议,由银行委托其作为代理人清收不良贷款,并给代理人一定的报酬。该方法简单易行,收贷成本相对不高,但容易出现代理人超越代理权甚至违犯法律的问题。
借款人以自己的资产抵顶银行的债权。由于借款人自身经营现金流难以归还银行贷款本息,银行常常接收借款人的资产抵顶贷款本息,甚至在获得资产后再返租给借款人,由借款人以租金方式归还银行原有贷款。该方法的优点在于防止银行损失扩大,但缺点也很多:一是资产价格难以确定,存在借款人恶意高价抵顶银行债权问题;二是银行不善于管理实业资产,在管理中难免出现资产贬值和损失;三是借款人在未来的经营中如不能良好经营,其承诺的租金也未必能落至实处。
通过企业兼并重组转移不良贷款。银行、借款人、政府为了化解不良贷款,常常促成两家及以上的企业兼并重组来转移银行的不良贷款。该种方法涉及众多的法律主体和诸多方面,各方难以达成一致,并且银行常常要承担一定的资金损失。如果企业兼并重组成功,银行可以保全和增值自身的信贷资产。但该方法特别考验兼并重团队的能力,需要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尽职调查能力、梳理法律关系的能力、转让和定价能力、谈判能力、寻找潜在客户能力等。
银行通过呆账核销来减少不良贷款。银行将自己提取的呆账准备金按照国家规定用于核销不良贷款。该种方法最为简单,但前提是银行必须有充足的呆账准备金。
银行债权转化为借款人的股权。银行在收回贷款无望的情况下,鉴于借款人企业具有一定的前景,这时银行迫不得已地将自身的贷款债权转化股权。该方法可以减轻借款人的债务负担,有利于其轻装上阵,搞好经营,从而归还银行的贷款,但必须在法律上进行股权变更,并按照新的股权结构选任新的经营团队。当然,如果借款人通过债转股后经营向好,银行可以获得利润,最终通过股权退出实现贷款的收回。该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借款人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很大,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将血本无归。
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是将不良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向社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与其他资产证券化产品不一样,其他产品均具有稳定的现金流,而不良贷款正是因为难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才成为不良贷款,所以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与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是矛盾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降低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价格,使不良贷款以很少的现金流就可以满足证券运转的需要。银行通过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能取得如下效果:一是增加融资,提高流动性;二是转移、降低风险资产,减少资本金的约束;三是腾出信贷空间,投放优质信贷资产,追逐具有更高投资回报的项目;四是优化资产负债表,提高银行被监管指标,创造良好被监管环境。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金融市场月度资讯
标普调查显示中国2019年面临更大债务违约压力
1月8日,标普全球评级发布报告。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黄馨慧表示,“中国实现经济再平衡,同时降低长期以来因过度依赖信贷拉动经济增长而累积的金融风险的决心,在2019年将经历全面考验。”
多数央行没有发行电子货币的计划
1月8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央行没有发行电子货币的计划,因各国央行在进行研究之后,大多并未对电子货币的优点感到信服。
易纲认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多部门配合
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还需要从供需两端进一步改善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实体经济需求端看,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有效的融资需求有所下降。
新三板做市商退出速度增加显示市场急速萎缩
1月9日,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2019年以来已有65起做市商退出为挂牌企业提供做市报价服务的事件,然而2018年全年也只有1549起做市商退出事项。
美元走弱推动人民币汇率显著上扬
1月9日,受美元指数走弱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强势上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8526元人民币兑1美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调124个基点。
深圳拟设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
1月10日,《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措施提及深圳将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并购投资基金发展等方式将进一步拓宽和完善创投退出渠道和机制。
习近平罕见强调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
1月11日,十九届中纪委三次全会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他重点阐述了全党集中统一的政治建设,要求做到“两个维护”,并首次在同类场合提出“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的来年工作要求。
证监会将采取更多措施刺激市场活跃度
1月12日,第二十三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在北京举行。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认为,当前市场不够活跃,证监会要采取措施,使交易进一步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