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农民法治意识,从哪抓起

2019-02-15王文婧

人民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城镇化农民

王文婧

【摘要】法治意识既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动力,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支撑。然而,我国农民的法治意识普遍较为淡薄,还无法适应法治中国建设的诸多要求,更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了加速城镇化进程,我国还需加强普法教育力度,健全社会法治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农民 法治意识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虽然这些困境并不是仅仅通过提升农民的法治意识便能够化解的,但是,只要农民的法治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便能够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部分困境也定将迎刃而解。因此,着力培养农民法治意识,稳步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是加速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培养农民法治意识对于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培养农民法治意识,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培养农民法治意识,有助于提升法治化管理水平,从而为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铺平道路。这将有效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问题,能够极大地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生产力,推动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培养农民法治意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监督基层执法队伍,有助于提升基层执法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促进城乡市场的健康发展

培养农民法治意识,是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培养农民法治意识,有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稳定推进。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旨在促进城乡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而这要求借助法治手段、发挥法律威慑力来规范市场,这便对农民的法治意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培养农民法治意识,还有助于促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序推进。加快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旨在健全法律体系,实现法治化管理,这无疑需要以农民法治意识的提升为依托。

培养农民法治意识,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培养农民法治意识,使农民形成遵法、守法的意识,才能够塑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落实,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支撑。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既有助于促进农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确保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也有助于引导农民关注并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行使在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表达权,切实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加强普法教育力度,培养农民法治意识

加强普法教育对象与内容的针对性。在农民法治意识培养过程中,党员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农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中坚力量。故而,普法教育首先应当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唯有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使党员干部掌握了法律知识,依法办事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同时,这也有助于引导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稳步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进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在普法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当突出普法教育的核心内容,着力普及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农业发展、土地流转等方面,从而提高普法宣传的实效。

优化普法教育方式。一方面,应当优化传统普法教育方式,将电影普法、电视普法、报刊普刊、法律咨询等方式進行结合,尽可能多地援引案例进行分析,以大众化的语言解释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使得农民能够真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也可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审判现场参与旁听,使得农民体会到法律的权威性,从而做到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普法教育,特别是微信、微博、网络直播平台等传播媒介,构建高度透明、纵横贯通的普法教育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扩大法律知识的覆盖面,加快法律知识的传播速度,提高普法教育的影响力,还有助于结合不同时期农民的不同需求,及时更新普法教育内容,确保普法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从而切实提升普法教育效果。

完善普法教育保障体系。其一,应当建立普法教育机构,统筹安排普法教育工作,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摊普法教育经费;健全普法监督与检查机制,对普法教育成效进行追踪与调研;普及乡镇司法所,扮演好普法教育“排头兵”的角色。其二,应当加强普法教育队伍建设。普法教育机构应当持续扩充普法教育队伍,挖掘法律人才资源,吸纳农村地区法律知识丰富的退休干部,将其打造为普法教育主力军,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地区的感召力,提升普法教育效果;提升农村普法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吸引法律专业人才加入农村普法教育队伍,并尝试将农村普法工作岗位纳入事业编制,提高优秀人才对农村普法工作岗位的重视。其三,应当加强普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普法教育机构应当在农民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立普法宣传栏、宣传橱窗或宣传板报,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同时要确保宣传内容尽可能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建设普法教育宣传基地,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法治培训。此外,当前已有许多农民具备了相应的上网设施与上网能力,因此有条件的农村可以尝试打造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普法教育网络平台,基于本村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上传相关案例的文件资料以及法庭审理的视频资料,使得农民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获得相关资源,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法律、运用法律。

健全社会法治体系,引导农民树立法治信仰

唯有不断加强立法、规范执法、完善司法,降低农民群众的维权成本,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村社会法治体系,才能够使农民真正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意识。

加强立法。一是应当完善农村法律体系。分析目前《村民自治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修订,确保在应对新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尤其需要及时完善土地确权、流转及征收补偿等方面的法律,保障农民的切实利益,使农民感受到法治社会的温暖。二是应当确保立法思想更加理性务实,确保立法内容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综合考虑农民的利益需求,使得立法内容能够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三是应当将法律和有益的乡风民俗融合起来,使农民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规范执法。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纠正错误思想,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树立为民服务形象;应当严格按照流程执法,审慎行使自由裁量权,避免执法的随意性,使得农民感受到行政执法人员的公正性;应当杜绝机械的执法方式与以权压法的行为,彰显执法工作的公平性,打造良好执法形象。基层政府应当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人员的选拔工作,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应当加强现有行政执法队伍的培养工作,持续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督促行政执法人员科学执法,有效维护农民权益,使得农民对法律充满信心。

完善司法。首先,应当坚持司法独立原则,明确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权责界限,确保基层司法部门在履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不受干预,强化农民对司法的信心,树立法律的权威性,构建和谐的农村法治秩序。其次,应当合理分配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加强乡镇法庭的自主权,使其能够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自行探索一些有益且高效的审判工作方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再次,应当加快农村司法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司法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引导司法工作人员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重视法律的灵活运用,在彰显法律权威的同时,兼顾情理,消除农民的畏法、避法情绪。最后,应当强化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力度,严格制止影响司法公正性的行为,提升司法工作效率,使得农民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司法救济,进而使农民树立法治信仰,强化法治意识。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张红霞、王超:《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的农民法治意识培养》,《红旗文稿》,2016年第23期。

责编/周素丽 周小梨(见习) 美编/史航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城镇化农民
耕牛和农民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