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2019-02-15葛晓鸣
葛晓鸣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国际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第22条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纲要强调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依靠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技能与行业要求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认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利用前3年时间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学科的课程,在第4年通过到校企合作教育基地顶岗实习,将前3年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3年理论+1年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述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2]。
1 高等学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克服自身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等实际问题的捷径是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企业为了低成本、优先获得高质量的技术性人才也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双方合作能够顺利进行需要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作为保障,如充足的经费、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较高的实践教学质量等。
1.1 经费保障
校企联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会涉及很多经费的支出,主要有教学经费、实践经费、管理经费。教学经费主要包括实验室开放经费、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经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大学生专业竞赛经费、课程实习经费、课程及教材建设经费等;实践经费主要包括交通费、住宿费、岗前业务培训费、学生保险、团建费等;管理费主要包括教师交通费、电话费、资料费、课时费等。
大多数高校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分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所需经费的模式,即学校承担教学经费和管理费,企业承担实践经费。为了促进合作、保障合作顺利开展,高校要加大配套经费的预算。经费的来源要从多渠道解决,包括政府资助、社会捐助、校友资助等,共同对实习基地发展和建设进行投资。
1.2 制度保障
健全的保障制度是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校企合作制度的完善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合作的过程中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不断修订和补充。首先,完善教学管理监控制度。校企双方在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上,要制定一整套规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学生实习和实训活动的开展。校企双方充分尊重学生,探索校企监督、学生自我管理的新模式,保证实习基地健康、持续发展。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系统,通过课堂授课、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建议,以便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加强学生管理。校方指派专门指导教师负责实习学生的管理,教育学生遵守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企业在学生进公司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并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学生要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校企双方基地负责人及具体负责指导的教师要加强联系,及时沟通信息,确保实习学生管理不存在盲区,安全有保障。
1.3 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从实践指导教师、教学管理、企业管理等层面同时推行。第一,要完善双方指导教师的管理、加强考核工作。明确承担不同教学任务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复合知识类课程教师必须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技能类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有职业背景,重点考核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第二,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规定,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检查和考核。第三,尽量提供优质岗位,使学生知识和技能得到全方面提高。以协议的形式向企业提出学生实习的岗位要求,选取对学生专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优质岗位。实习期间,除完成规定的实习课程外,企业可提供岗位培训并有计划地进行轮岗。将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确保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实习生进入企业的储备人才库,为实习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平台。第四,注重实习实训的考核和评价。注重实效,在考核过程中要有创新,由校企共同确定考核标准,重点考核能力。将岗位表现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实习指导老师的评价纳入实习学生的评价体系中。
2 应用型大学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高校与企业间的寻找共赢的路径是长期稳定合作的重要条件。做到校企合作多方共赢,可以从“定制度、搭平台、建队伍、树标杆、见效益”5个方面入手。
2.1 定制度
在“3+1”模式下,校企合作规章应随着合作的推进,不断修改完善,并不断出台新的合作规章内容,以制度为基础,保证合作关系更加稳固。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
2.1.1 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在校企合作中,双方本着互惠、共赢、共享的原则,在友好协商基础上开展工作。“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应事先制定校企合作办法,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包括指导思想、合作原则、适用范围、机构设置、基本任务、合作方式、项目审批、日常管理、科研成果归属、财务管理等。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实训基地的建设保驾护航,成为双方共同约定并遵守的重要准则。
2.1.2 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
在短期内以实习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中,多数院校都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习管理制度,如《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专业实习计划》《顶岗实习岗前培训计划》和《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方案》等。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理念,“3+1”人才培养模式下,除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还应根据需要出台新的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有序、高效、充满活力的发展。
2.1.3 针对“3+1”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普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了保证方向正确、方法可行、成效显著,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成立由基地代表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校方与基地单位领导、专家、顾问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管理、指导,并提出建议。其次,优化基地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题,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胆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方式,创新基地实践教学模式。从理论实践、岗位实践、毕业实践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再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岗位管理能力为目标,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重点,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平台为基础,以组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团队和建立高效管理运行机制为保障,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最后,校企合作共同研究、修订实践教学教材,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为了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层、技术层人员成立教材编写团队,参照职业岗位要求,编写针对具体岗位实用性强的实训教材和实验指导书[3]。
2.1.4 针对长期实习学生的校外实习激励办法
在学生管理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注重外出实习的得失和成本效益。很多不愿意外出实习的学生,主要原因并不是不认可实习带来的好处,而是学校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导致学生认为校外实习损失很大。如参加短期实习、外出实习要扣掉平时分,进而影响学科绩点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在基地表现懈怠,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实习当中是因为缺乏激励机制。虽然企业会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以奖金的形式进行激励,但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来说,激励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针对“3+1”集中实习的学生应该制定和出台《学生校外实习激励办法》。办法可对短期外出实习的课程学分的替代方法、假期校外实习的奖励机制、3+1校外实习的学生奖励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学生校外实习激励办法的出台,必将增加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对校外实习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2.1.5 实习指导教师奖励办法
为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深入基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应在基地的建设中制定实习指导教师校外指导课时数折算方法、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奖励办法、挂职锻炼教师工资管理办法等文件。实习指导教师奖励办法的出台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让专业教师全力投入到实习学生的指导工作中,为提升学生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实习效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搭平台
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是构建起针对全校师生的实践教学平台、针对应往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平台和针对社会失业下岗职工的社会服务平台。这3个平台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体现实践教育基地的社会价值[4]。
2.2.1 实践教学平台
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应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校师生、各省高校、全体网民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平台可分享基地建设成功经验、合作案例和学生成长典型事例,针对基地开发的课程、教材、软件等资源,逐步开放具有双向沟通交流功能的贴吧,在线实践课程,供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实习见面区等功能。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将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成果与社会共享,发挥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2.2.2 职业发展平台
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不仅面向应届毕业生,还应针对往届毕业生及社会人员建立一个集职业规划、职场生存技巧指导、个人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技能提升、心理素质测评等功能于一体的职业发展平台。平台可提供实时更新的优质岗位和入职条件说明。平台也可提供应聘人员与直属领导的沟通渠道,方便企业选聘优秀员工,方便应聘者了解企业情况。平台可方便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方便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实时进行指导。平台还可建设起往届毕业生和与在校生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共享资源、分析经验、交流思想。
2.2.3 社会服务平台
在未来若干年时间内,可以建成面对社会失业以及下岗职工的“云客在家”兼职平台,实时发布在线兼职信息和兼职培训课程资料、兼职申请流程、兼职申请方法等信息。社会服务平台的建立,一方面解决了服务外包企业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也给不能全日制工作以及行动不便的社会人员找到兼职的渠道。
2.3 建队伍
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实践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优先聘用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实践教学活动。
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方面的任务;鼓励活跃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相关教学工作,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学术演讲与交流,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制定专职教师企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学生实践的各种活动;建立满足教师考核与评价办法,以教师开展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的情况,在科研项目设计、开发和研究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作为主要考核与评价指标。
2.4 树标杆
普通高校的校外“3+1”实践,从最初的探索逐渐走向成熟阶段,未来的发展应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应对实习案例进行梳理并撰写成案例,总结合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与兄弟院校分享,逐渐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合作途径,供他人借鉴使用。在经过实习阶段企业留用的毕业生中培养若干典型,用他们的成长经历激励更多的学生克服困难,勇于突破自我,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将成功经验在高校中推广,使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受益。
2.5 见效益
“3+1”实习模式不仅仅使学生获得收益,学校获得资金支持,还应该向同创效益、分享利润的目标迈进。学校通过提供研成果和参与企业经营的方式,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按比例分享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还要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为企业提出更多合理化建议,企业按照增加效益的情况给学生奖励。
3 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效果评价
3.1 制定系列管理办法
在校企合作中,高校与校企合作单位可共同制定一整套校企合作相关管理制度,从组织机构、适用对象、实施程序、实习要求和成绩考核5个方面详细规定了学生校外实习的具体要求。对学生在基地实习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明确规定,提高基地管理质量和实习效果。制定《专业实习计划》和《顶岗实习岗前培训计划》,明确学生实习具体内容和岗位要求。通过顶岗实习,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方案》,规定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双师培养。这些制度是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为校企深入合作提供制度保障[5]。
3.2 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逐步探索与企业共建、共管和共享的模式。在实践基地建立过程中,从促进人才互通交流、明确双方“责权利”关系、寻找三方利益平衡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和管理基地,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激励机制。
3.2.1 共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有效双向沟通
为实现校企之间信息的双向、顺畅交流,在实践基地建设中,重点推行了企业调研机制。学校为企业选派最优秀的实习生,输送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专职教师为企业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企业向学校选派优秀一线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企业提供更多职位,让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人才的流动,有利于调研机制的形成,使校企双方拥有了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信息交流。
3.2.2 加强管理,保障实习顺利进行
在校企合作初期,学院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双方的责权范围,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进一步的合作中,当遇到问题时,能够平等协商、积极沟通、互相谅解,尽快制定补充协议。当涉及学生利益问题时,双方尽量为学生着想,尽可能保证学生获得利益。这些重要问题以文件形式固定下来,避免产生纠纷。责权落实机制的有效运行可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顺利进行。
3.2.3 确定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平衡点,实现合作各方共赢
找准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的结合点,是保证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稳定的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缺少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行业信息匮乏、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对于企业而言,急需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期望通过合作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关系中,关键点是向企业提供优质学生,这样企业才能积极参与到岗前教育活动中。在人才招聘时,企业可以优先择优录取,并在企业人才短缺时顶岗实习,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找到合作双方利益平衡点,才能开创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3.3 摸索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外实践教育模式
3.3.1 与学生职业规划对接,定实习岗位
在校企合作中,院校可摒弃以往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岗位的模式,而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多个实习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在顶岗实习前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多岗位选择的实习模式,虽然增加了学生实习的难度,但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在实践中,校企双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岗位选择模式,如一次提供3个岗位供学生选择:第一种是经济回报高、专业技能要求高、挑战性强、压力大的岗位;第二种是工作强度适中、回报中等的品牌整合传播岗;第三种是工作简单、机械性重复、收入较低但稳定的客户服务岗。实习学生可根据自己性格和承受能力,结合职业规划进行选择。这样安排能够克服统一安排所带来的问题,确保实习更具有现实意义[6]。
3.3.2 与实习岗位的要求对接,定培训方案
以某互联网营销服务企业为例,在该基地的两次顶岗实习中,都对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岗前培训。培训没有机械地使用企业社招员工培训计划,而是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生一般专业技术能力,结合学生实习岗位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培训方案,大幅度减少了与在校课程重复的内容,加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环节的训练,更注重能力培养和岗位技巧的提高,使学生利用两周的学习时间就能达到了以往培训一个月的要求。个性化的培训方案,给企业降低了培训成本,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3.3.3 与学生个性特征对接,定实习管理方案
在“3+1”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双轨制管理。在管理中,实习指导教师发现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适应情况有很大差异。个性温和、自律性强的学生,不需要严格的监管也能出色地完成实习任务。对于这一部分学生,除正常按企业规范考核外,学校采取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不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额外考核。对于个别个性强、逆反心理强的学生,采取“企业考核+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实习成绩认定上,对实习过程中表现不良的学生,将岗位表现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评定依据,实习成绩以企业绩效考核成绩为主。考核过程对学生进行约束管理,确保实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