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荀子“礼乐教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2019-02-15欧阳秀敏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化荀子树人

欧阳秀敏

(1.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2.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1 荀子“礼乐教化”思想的育人内涵

荀子的“礼乐教化”思想基于荀子“性恶论”的哲学理念而提出,其内涵由“礼”、“乐”和“礼外乐内”三个层次构成。这三个层次从规范行为、涵养情感、行为与情感相互融合的教育路径出发,直接阐明要以后天养成的方式去除人性先天之“恶”的育人理念及其根本方法。

1.1 “礼”的育人内涵

“礼”具有调节欲求、规范行为的育人内涵。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且欲壑难填,即“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1]751然而,人们一旦为利益而争,则容易使国家和社会陷入混乱。为了避免混乱的发生,于是尧、舜、禹等帝王便通过制定礼义来调节和平息人们的欲望。由此,“礼”在调节人们对物的欲望诉求和物满足人们的欲望的关系之间应运而生,并且作为一种制度规范而具备了调节欲求、避免纷争的价值。不仅如此,“礼”还是端正身心、修正行为的准则规范,调节着人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正如荀子所言:“食欲、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远、庸众而野。”[1]49总而言之,荀子从历史考察出发,阐明“先王制礼义”是在于要通过“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而实现化解社会混乱纷争的目的,阐明“礼”具有调节欲求的价值内涵。在此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深入,提出在调节人们内心欲求的基础上,“礼”作为一种制度规范还能够由内而外,直接约束和端正人们的行为。

1.2 “乐”的育人内涵

“乐”具有涵养人心、导人向善的育人内涵。荀子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必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1]809在荀子看来,人是生而有情感的,音乐是人的情感的生动表达和不可或缺的物质。人们会随着音乐嗟叹歌咏、手舞足蹈,会在其中把喜怒哀乐的情感全部都表现出来。而且人是不可能没有情感的,人们一旦具有喜怒哀乐的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但如果这种表现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产生祸乱。尧舜禹等帝王因为憎恶祸乱,所以才创作出《雅》、《颂》这样的优美的音乐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由此可见,“乐”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更具有引导人们情感体验的价值。具体而论:一是“乐”具有涵养人心的价值。《荀子·乐论》有:“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心之悲,带甲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1]815说明音乐不仅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达,而且也能够让人们在不同的音乐情景中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表明“乐”具有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人心的价值。二是“乐”具有导人向善的价值。正如荀子所言:“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之深,其移风易俗易。”[1]815质言之,即统治者可以利用理性中和、至善至美的音乐实现对人们情感体验的鼓舞和引导,让人们在对这些尽善尽美、感化人心的音乐的欣赏中,弃恶从善、友善互助,升华美好的道德,共同建立和谐良好的社会。

1.3 “礼外乐内”的育人内涵

“礼外乐内”具有内外有别、相辅相成的育人内涵。“礼外乐内”是荀子在阐明了“礼”和“乐”的育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的更加具体的教化路径,即表明在利用制度规范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礼”和“乐”的有机统一,从而更加完美地推进对人的教化。荀子提出:“乐也者,动于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2]467而且他在《礼记·文王世子》一文中还对“礼外乐内”的科学性做了充分的补充和说明:“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悻,恭敬而温文。”[2]252在荀子看来,具有规范性色彩的“礼”需要融合在和谐的氛围中,因为这样才能才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而情感体验的主观性使“乐”必须要有“礼”的规范和制约,才不至于在“郑、卫”之类的靡靡之音中得意忘形。显然“礼”是以制定制度准则的形式实现对人们的外在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而“乐”则是以引导情感体验的方式实现人们内化于心的共鸣,而且“礼”与“乐”内外有别、相辅相成,共同指引人们实现外在行为与内在情感的统一。

2 荀子“礼乐教化”思想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相契相通

荀子“礼乐教化”思想的育人内涵在于强调人的内在性情与外在行为的养成共生。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以“立德”为遵循,以“树人”为目标,旨于要从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言行着手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由此可见,荀子“礼乐教化”思想与高校立德树人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路径上具有相契相通之精妙,是新时代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在改进中增强的有力借鉴。

2.1 “化性起伪”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通

教育目标上,二者都旨在要对人的道德品质和外在行为进行教化与引领。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1] 934其意在表明对人性之“恶”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容易使社会陷入争夺、残害和淫乱等混沌的局面。荀子接着提出:“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1]934即要用“师法”和“礼仪”来矫正和约束人性之“恶”。荀子提出要对人的本性之“恶”进行化解和改造,则必然要以“礼”的规范性来实现“化性”,要“起伪”的实现路径,即要制定正确的礼法文理以实现对人的外在行为的有效约束。由此可见,荀子层层深入地论证了必须对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进行教化和引导,才能达到“化性起伪”的教育效果。

立德树人,由“立德”与“树人”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二者关系上,“立德”是“树人”的先决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然是要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4],要在坚持好“立德”为先的前提下,实现好“树人”为本的价值旨归。也就是说,要在教育实践和生活引领中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有效统一,进而在强调“立德”内涵的基础上,真正达到“树人”宗旨的教育目标。

2.2 “美善相乐”和“德育为先”的教育内容相通

教育内容上,二者都主张要以真善美引导受教育者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在荀子看来,“礼”至深则美,“乐”至纯则善。用美好的音乐和完备的礼仪对人进行教化,可以让人们修养出纯洁的志向和美好的德行。由此,荀子突出并强调了在教育内容上唯有选择以善为主要旨归的“礼”和以美为主要诉求的“乐”,才能使人们“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1]819,才能在以“美乐相善”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出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人。

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5]98。这说明道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塑造人的和谐个性中起到重要作用。党自十八大以来突出强调“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内容,表明道德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基础,人才的全面发展以道德教育为依托。而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正如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6]这就决定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中,要充分凸显具有真善美内涵的内容体系。要在课堂教学、课后实践和校园文化及生活引导中,坚持传播既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又能够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教育内容。

2.3 “礼外乐内”与“知行合一”的教育路径相通

教化路径上,二者都强调要引导人们实现外在行为与内在情感的科学统一。荀子认为“乐和同,礼别异”,即“乐”的作用在于实现情感的同化,“礼”的作用在于实现行为的规范。“礼”“乐”并用,能够引导人们实现外在行为与内在情感的科学统一,有效达到育民的目标。立德树人的基础在“立德”,目标在“树人”,要解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要使当代大学生既要从理论认知上树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正确意识,又要从实践上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为习惯,即要实现认知和践行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应当更加突出将知识认知、道德体悟转化成行动方略的方法要求,即要实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3 荀子“礼乐教化”思想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7]新时代基于立德树人的视域,科学探索荀子“礼乐教化”思想的时代价值,有效强化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可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把握。

3.1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高校立德树人的政治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3]表明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体现在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上。以科学的制度规范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言行,是新时代保障立德树人坚守政治立场、保证政治方向的重要手段之一。荀子说:“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1]934荀子基于人性本恶的理论逻辑提出,要以“礼”实现对人们的价值引导和伦理控制,强调制度规范是培育思想和指引言行的有力武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要更加注重强化制度建设,一是要建立学习制度。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显然“明道”是“信道”和“传道”的重要前提。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政策方针的学习程度,决定了他是否能够科学认知并真正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党的政策方针。因此要制定学习制度,具体可与外单位交流学习,或者邀请知名专家到校讲学,或者鼓励教师外出交流访学,或者组织教师之间相互探讨学习。总而言之,要在共建、共赢、共享中,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警觉性和政治性。二是要建立督导制度。坚持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原则[3],积极构建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的高校“三全育人”督导小组。要求小组成员既要及时督查教师在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情况,以此规范和引导教师坚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三是要建立考评制度。这一制度可由学校人事部门为主导加以制定,可在职称评定或相关晋级条件中增大对教师政治素养的考评权重。内容可包括督导小组评定情况、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现状、职业道德规范情况以及教书育人事迹等方面的综合考评,以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3.2 强化情感培育,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立德树人实践中要坚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荀子的“礼乐教化”思想反复强调情感体验对教化人的行为规范和内在品质的重要作用。基于立德树人的视域,新时代借鉴荀子“礼乐教化”思想,应当更加突出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即强调每一个人都只有当他既在理论上认识了,又在情感上体验了,既觉得合理又感到合情,才会积极地行动起来[8]66。因此,在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兼顾不同专业、兴趣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期待,要主动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为出发。一是要强化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要更加注重相关图片、歌曲和视频的甄别和选择,运用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呈现文字、展播图像。要充分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在融合智能手机运用的过程中,以共情体验为引导,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主动认知和感悟。二是要强化实践活动的情感认同。在实践活动开始前,要充分指导学生筹备好实践调研需要的所有素材;在实践活动进行中,要指导学生在观看和聆听的基础上要身体力行地融入去体验和感悟,以此深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分享情感体验,总结知识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契合程度,从而在交流中升华对理论知识的情感认同。

3.3 注重知行合一,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在荀子看来,“礼”的规范性与“乐”的感染性不是两个独立的教育模式,二者必须内外融合、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规范与养成共生的教育目标[9]。新时代加强高校立德树人,要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的实效性。在具体举措上,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在课程教学上增强实践性要求。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必须要从改革教育目标上着力,要在教育目标中加大实践性的要求,增强实践考核的权重,以此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知”与“行”的平衡发展。二是要在教育内容上呈现时代性价值。对于任何课程而言,知识的传授都在于运用,而运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因此在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其教育内容必须注重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当代大学生强化时代意识,在注重“知”与“行”的协调发展中,实现知识与应用的有效统一。三是要在教育方法上实现多样性发展。新时代的新特征决定了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在方法上要勇于针对新问题进行新突破。一方面要融灌输式、体验式、情感式等教学方法于一体,另一方面要融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更全面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中全视角、多层次、更便利地获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既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自然内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理论知识的行为外化,进而真正实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循序推进和有效统一。

猜你喜欢

教化荀子树人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和谐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