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九大报告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解读
——基于《共产党宣言》的视角

2019-02-15冉育彭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阶级宣言

冉育彭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新时代的宣言书。一年多来,各行各业在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和研究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目前来看,还鲜有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源头,即《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角度来对照探究十九大报告的成果。如文魁主要从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根本宗旨及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做了比较探讨[1];邵光学从指导思想、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增进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全面从严治党等七个方面对两者做了比较简单的论述[2];刘吕红主要从理论溯源方面对十九大报告的“四个伟大”历史使命做了比较研究[3]。但他们都不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来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从整体性视角对十九大报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4]25-26。基于这样的精神和原则,本文试从《宣言》的角度对十九大报告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解读,这样既有利于挖掘《宣言》的当代价值,坚定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有利于彰显十九大报告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纲领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一、何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性。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学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张雷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表现为三种形式,即逻辑整体性、历史整体性和方法整体性[5];赵家祥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论来源、理论体系的内容、历史发展过程及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进行了阐释[6];顾钰民则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构成及相互关系方面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7];梁树发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产生、内涵与实质、马克思主义定义、结构和表现形态、发展阶段、方法论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8];张耀灿等主要从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及科学结构及其内在联系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了阐释[9]。纵观以上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阐释和说明,但其中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10]列宁对《宣言》也做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1]416同时,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完备而严密”,是“完整的世界观”。鉴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其整体性体现在:一是方法论的整体性,即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内容体系的整体性,《宣言》含涉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核心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三是主题和旨趣的整体性,即促成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宣言》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宏伟大厦的一个缩影,它完备而严密,是完整的世界观。鉴于此,本文将主要从以上《宣言》所揭示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论的角度来对十九大报告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解读,以挖掘其当代价值,并进而揭示十九大报告的重大意义。

二、十九大报告体现的《宣言》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分析

(一)十九大报告的“主要矛盾转化”和“伟大斗争”思想来源于《宣言》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是《宣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始终贯穿《宣言》的一条红线。《宣言》在其第一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开头即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2]27接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得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科学事实,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从而把人类历史的演进奠定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上,为人类理解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提供了一条明晰的线索。对此,马克思在1852年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信中做了清晰的谦逊的说明,“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3]。列宁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11]426。

《宣言》始终贯穿了马克思的这一“阶级斗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从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出发,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萌芽、产生、成熟、兴盛到最后衰亡的不可逆转的事实。这种从资本主义的现实矛盾运动机制而非抽象逻辑概念出发展开的辩证批判,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这就说明了资产阶级也是一个历史的暂时的现象,从而揭穿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把资本主义当做永恒的神话和“历史的终结”的谎言。这样的现实的矛盾运动,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进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来达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阶级对立的消失创造条件,最终实现没有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就是《宣言》阐述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和价值追求。

《宣言》的这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为十九大报告的“主要矛盾转化”和“伟大斗争”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了,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但报告同时提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4]12。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转化”思想的判断涉及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在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我国到底还存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自新中国完成“三大改造”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应该就是比较明确的了。1957年,刘少奇就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指出:“所以,我们说国内主要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上结束了,或者说基本上解决了。”“那么现在什么矛盾是主要的?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应该讲,现在人民内部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15]应该说,这样的判断是符合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的,也是对党的八大精神的肯定和执行。但后来随着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及“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八大的正确方针和路线没有得到执行,最后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的阶级路线,并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迅速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对社会矛盾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16]2017 年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再次重申了“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17]的论断。二是在如今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要不要继续坚持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思想及分析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而且,十九大报告还用“五个坚决”论述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勉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14]15-1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他说:“我国曾经有过政治挂帅、搞‘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那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说政治就不讲了、少讲了,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纪纲一废,何事不生?’”[18]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阶级立场、人民立场。所以,即使在现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共产党人的阶级立场是时刻也不能丢掉和忘记的,“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19]。所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仍然不能忽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在一定条件下激化的可能性,仍然要坚持《宣言》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矛盾分析方法来看待问题,明辨是非。

(二)十九大报告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宣言》“两个必然”思想的现实回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里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从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中,厘清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揭穿了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和非历史性的虚假意识形态的含情脉脉的外表,击溃了资本主义“对超凡理性自鸣得意的信任”[20]14。经过理性地和历史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的回溯和剖析,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的结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12]29。资产阶级并非一个永恒的神话和一劳永逸的固有物,它也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是发展的过程。资产阶级分子也是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的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发展而来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二重性的批判中,对所谓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崇拜进行了合理地解构,最后得出科学的历史的结论,“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12]42。在对资本主义二重性的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的矛盾运动机制出发,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合理的矛盾的存在,这样的辩证批判,就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判决,而是蕴含着系列复杂逻辑分析与理论解剖于一体的辩证过程”[21]。因此,资本主义也绝不是一无是处,相反,“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马克思、恩格斯甚至不惜用夸耀的语言对之进行描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32。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机制中,却存在着一个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二律背反规律,那就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即它的生产力与其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运动最终使得“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从而造成了“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12]33。这种矛盾运动的最后辩证法就是使得资产阶级“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存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2]40《宣言》正是以唯物史观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和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运动机制,得出了一个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那就是作为一种历史性存在的资本主义及其统治秩序必将为未来的社会主义所取代。对此,英国当代思想家特里·伊格尔顿说得好,他说:“虽然许多社会制度都喜欢用‘不朽’的神话来掩盖自己终将灭亡的本质,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始就必然有终。……马克思第一个提出了‘资本主义’这种历史现象,他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如何兴起,如何运行,以及它可能的结局。”[20]3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里得出的“两个必然”的结论,“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2]40-42。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只是暂时的历史的存在,而绝非是一个永恒的神话和如弗朗西斯·福山所说的是“历史的终结”。

十九大报告正是基于《宣言》的理论内核,从历史与现实的逻辑统一、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统一的维度再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样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做出的“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的自觉选择。在《宣言》发表一百七十年来的历史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八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基于“两个必然”的坚信,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加科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4]15这个“初心”和“使命”在《宣言》里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以代替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制度,在十九大报告里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及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22]10。这个“革命理想”就是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它是对《宣言》的“两个必然”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价值追求,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它既是历史逻辑演进的产物,也是历史选择在现实逻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它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缘起,同时,也是历史发展与现实逻辑演进的结果。在当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处于低潮阶段,我们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要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真正领会“两个必然”思想,这样才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奠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上,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保持政治定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三)十九大报告的“人民立场”思想是对《宣言》的“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坚守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2]18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重申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报告始终彰显人民的价值、人民的地位、人民的立场,这从报告里“人民”一词的出现频率就可显见。“人民”一词在报告里一共出现了203次。报告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对人民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对人民的作用给予了完全的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同时,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4]21。这样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即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追根溯源,这样的初心和使命正是来自于一百七十年前的1848年2月公开问世的《共产党宣言》。自发表一百七十年来,在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宣言》是对人类社会变革和思想革命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正如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里所说的那样,“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12]11。在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里他对《宣言》产生的这样广泛的影响做了重申。《宣言》能够产生如此恒久的影响和魅力,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说:“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一百七十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4]25这充分彰显了《宣言》的恒久价值和时代意义。

在《宣言》的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一节里,马克思、恩格斯以疑问句的形式开宗明义地提出:“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然后他们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说明了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是相同的。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说明作为领导无产阶级运动的政党,共产党的目的就是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争取自己的利益和自由,推翻资产阶级的人剥削人的统治,建立一个由无产阶级统治的无剥削无压迫的新社会。但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2]41因此,无产阶级运动与其他所有阶级的运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39。共产党政党和共产党人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谋求利益和寻求解放的宽广胸怀和大公无私之心在此得到表露和彰显。这一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把人从资本主义的“异化”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以充满希望的语句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51

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谋求解放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也正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如一的精神导向和价值追求。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指导自己,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九十八年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正在向强起来的征程中铿锵迈进。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空话,它必须是落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发展”一词在十九大报告里一共出现了232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23可见,报告里“人民立场”思想是对《宣言》中的“人的自由发展”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运动中的展开、丰富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宣言》价值的继承,对初心的信守和对使命的不渝。

三、结语

本文从《宣言》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了解读,揭示了十九大报告的整体性特征。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和宣言书,十九大报告在理论内容、主题主旨及立场方法等层面充分体现了《宣言》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十九大报告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是一个主题目标鲜明、内容相互贯通、逻辑层次明确的科学理论的有机统一。通过对比研读两份文献,我们可以得出,《宣言》的基本原理是十九大报告的理论内核和理论源头,十九大报告是对《宣言》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二者体现了一种源与流、根与干的辩证关系,但都蕴含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历史潮流终会滚滚向前,但真理之光将永恒照耀。《宣言》所阐述的思想“对历史学必定会起到像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所起的那样的作用”[12]13。历史的发展和十九大报告所体现的《宣言》的基本原理已经对恩格斯的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阶级宣言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杭州宣言
还原真实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