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若飞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19-02-15金世红

关键词:王若飞革命精神

金世红

(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P23)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P42)。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2]。“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立场是根本文化立场。”[3]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愈发彰显其蓬勃的文化张力和旺盛的思想活力。王若飞作为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其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势必会随着历史时空的转换历久弥新,更加凸显它充满生机活力的当代价值。

目前,学术界主要对王若飞的生平事迹、群众观及统战思想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中共贵州省委党校、中共安顺市委联合出版的《王若飞文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王若飞的文章、演讲稿、日记、家书、信函等文献,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王若飞投身革命、“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革命人生;贾兴安在《王若飞的故事》一书中,介绍了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的167个革命故事包括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历尽千辛万苦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始终不渝坚持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自己的生命践行“一切要为人民打算”之人生诺言等内容;何小英在《用“若飞精神”塑造大学生的灵魂》一文中,分析了“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若飞精神”对塑造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重要意义;周术槐在《浅析王若飞的民主革命思想》一文中,阐述了王若飞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时代特征;苗体君在《青年王若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一文中,全面介绍了青年王若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杨志军、李祖超在《王若飞“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群众观及当代价值》一文中,集中阐释了王若飞群众观的具体内涵及时代价值。但是,现有研究对“若飞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甚少,而且一直以来,人们对“若飞精神”的理解基本还停留于“一切为人民打算”这一原初表达,不利于其积极传承、广泛传播和创新性发展。实际上,“若飞精神”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是“若飞精神”?它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它的丰富内涵主要是什么?它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些正是本文欲着力探讨的问题。

一、“若飞精神”的历史形成

“若飞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在中国继承和发展的彰显,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民主革命实践中的升华。

(一)“若飞精神”形成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在这一过程中‘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都会影响着人们。”[4](P585)“若飞精神”的形成和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深深扎根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之中。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和滋养。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若飞精神”的生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和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若飞精神”孕育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代表和体现。王若飞在贵阳达德学校读书期间,在其舅父黄齐生和青年教师围坐在一起读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等文章时,就受到“杀洋人、保中华”“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等进步革命思想的影响,经常听舅父介绍一些民族英雄事迹等,常常如饥似渴、挑灯夜读,尤其倾向于阅读《木兰诗》这类塑造爱家爱国等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的文学作品。王若飞本名王运生,后更名为王若飞,又名王度,正是源于《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一经典名句。王若飞在日本明治大学留学期间,刻苦钻研,仔细阅读和领悟鲁迅的《狂人日记》、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陈独秀的《除三害》等大量革命书刊。正是年少时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向往和对救国安邦真理的苦苦追求,使王若飞从小就树立了为劳苦大众的翻身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奋斗终生的革命人生观。

其次,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完成彻底解放的学说。1918年,王若飞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当时,十月革命的影响也传入了日本,此时的王若飞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认为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1919年,王若飞怀着探求十月革命新思潮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的赤胆忠心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此期间,法国因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国内各种主义学说到处传播、碰撞,王若飞充分利用职工会,经常给华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发动并领导 “二·二八”运动[6](P26-29),坚决同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华法教育会进行争夺“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的斗争。1923年,王若飞在中共旅欧支部委托下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苏联学习的两年时间里,他刻苦阅读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经典著作,致力于研究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经验,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这时的王若飞已经发展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18 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7]。“若飞精神”的产生、形成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息息相关。

(二)“若飞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言:“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9]。“若飞精神”的产生和形成,正是基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条件下在革命实践中创造的民族精神。

首先,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王若飞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北街一个号称“北城王”的家庭,幼年时期目睹地主对佃户的残酷剥削,使他从小就痛恨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不公。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这时,贵州革命党人也迅速响应,宣布独立,成立贵州政府军。王若飞在学校办壁报、做演讲、发表见解,积极参加贵阳的革命活动。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在大舅父黄干生、二舅父黄齐生的影响和带动下,王若飞正式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915年,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夺取。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军,迅速在全国各地发起讨袁“护国运动”,同年,王若飞在其舅父黄齐生的计划和安排下,奔赴讨伐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袁世凯倒台,可代之而起的仍然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此时的王若飞在达德学校一边教书,一边发奋读书,更加坚定了“一切为人民打算”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其次,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国内“五·四”运动的消息也很快传入日本,此时正在日本留学的王若飞,在留学生组织的大小集会上发表爱国演讲,参加留学生示威游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军阀的罪恶。同年,王若飞回国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活动,参加舅父黄齐生所领导的“贵州教育实业考察团”,奔赴江苏南通和山西等地进行考察,指导爱国学生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宣告成立”,王若飞当选为执行委员,负责会刊《少年》的编辑出版工作。1922年,王若飞经胡志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1925年,王若飞从苏联回国,奋身投入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农民运动,紧抓舆论阵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奔赴各地工厂、机关、学校进行演说,发表《单独对英问题》《在现时内忧外患交迫之下河南国民军应取的政策》《反奉战争的性质》等重要理论文章。1926年,王若飞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领导南市区的工人起义,首先取得了胜利。在革命的洗礼下,王若飞从一个满腔热血的进步青年学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第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逐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八七会议”后,王若飞主持创办江北农民培训班,亲自领导和组织无锡暴动,在革命实践中探索新的武装斗争方法。1928年,王若飞到江苏南通、如皋领导群众进行武装起义,极大地支援了苏南和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1931年,王若飞从苏联学习深造回国,立即被派往内蒙古地区担任西北工作特派员,负责开辟陕甘宁一带的农民解放斗争与民族解放斗争。随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此时的王若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杰出高级领导干部和坚强不屈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第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了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王若飞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并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军委总政治联络部部长。1938年,日寇进攻陕甘宁边区,王若飞根据抗日战争形式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正确的思想和主张,被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同志制定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方针和政策所采纳,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40年,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阎锡山继续抗战,奉军委主席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之命,王若飞、赴秋林和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举行谈判,确定以汾阳经离石到军渡的公路为晋西北与晋西南的分界线,晋西北为八路军和新军的活动区域,晋西南为晋绥军的活动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保持了中共同阎锡山的统一战线关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若飞是我们的理论家”[6](P138),在抗日战争中,王若飞是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参谋”和“助手”,他参与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并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为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提出和推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五,为新中国而奋斗。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企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积极准备发动内战,抢占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向解放区“推进”,妄想维持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实则为假和谈真备战。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的愿望,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在整个重庆谈判的四十三天中,王若飞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既为毛泽东、周恩来的安全保障部署,又为谈判的各项事宜精心准备。最终,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此次谈判,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的诚意,极大地争取了群众,更广泛地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随后召开的各党派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会议),王若飞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参会。会议讨论中,王若飞随机应变、柔中带刚、有节有理,使改组国民政府很快达成了协议,这些协议极大地有利于人民争取和平民主,有利于废除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二、“若飞精神”的精髓要义

王若飞三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以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追求真理、坚定信念、英勇奋斗, 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谱写了“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的革命人生。

(一)解民倒悬、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

解民倒悬、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集中表现为王若飞一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子初心。王若飞少年即立志于解民倒悬、精忠报国。1919年10月,怀着探求救国救亡真理的初心,王若飞从上海乘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船驶进大海的瞬间,眼看祖国的土地渐渐从视线中模糊,王若飞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立下铮铮誓言:“祖国,为了你的解放和强大,再见了,我一定回来报效你!”[6](P20)王若飞早年赴日本留学、法国勤工俭学、苏联学习,历尽艰辛万苦,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心只为探究救国救民的真理,唤起民众认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揭露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1925年8月,他在《单独对英问题》一文中所提出的,中国民众的敌人,是一切为强盗利益而联合起来的帝国主义国家[10](P48-51)。1931年,王若飞在内蒙古包头被捕入狱后,他毅然选择以笔作刀枪,把法庭当战场,坚决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深恶罪行。在法庭上面对法官的质问,王若飞斩钉截铁地说:“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剥削阶级,哪里就有反抗和斗争。共产党是劳动人民的代言人,是领导受剥削受压迫民族翻身解放的先锋队。”[6](P64)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久的精神品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需要一颗颗像王若飞这样朴实隽永的爱国赤子心。

(二)俭朴热忱、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简朴热忱、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是王若飞深入革命实践的光辉写照。年幼的王若飞同妹妹在院子里玩,碰上几个佃户在他家交租,听着他们怨声载道,说财主心狠,逼得穷人没活路。王若飞听了很是愤愤不平,直接跑过去对那几位骨瘦如柴的佃农说:“你们这些谷子不用交了,拿回去留着自己吃吧。如果我家里人问起来,就说我收了。”[6](P3)后来这事被祖母发现,把王若飞直接吊在树上用棍棒毒打到鲜血淋漓,还被限制吃穿。可以说,对人民的热忱和无私奉献之心,自小就扎根在王若飞的心灵深处。王若飞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对那些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到巴黎工作或生活的骨肉同胞,不管认不认识,无论是华工,还是留学生,只要是中国人,凡去找他或被他碰上的,他都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1931年,王若飞被捕入狱,其舅父黄齐生到监狱探视,此时的王若飞坦然地说:“舅父,您放心,我绝不会给您丢脸。我的行为,光明正大,我所做的事,都是为了争取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6](P69)1933年,王若飞在狱中致表妹婿熊铭青的书信中如是说:“任何人都愿在沙场争战而死,不愿受大狱的舒服。吾之为此言,一面取笑,一面亦示人世间尚有其他痛苦存在,不可只看到自己也。”[6](P108)这种常怀一颗为民服务的热忱之心、甘于奉献有担当的精神,是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的优秀品质。

(三)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

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是王若飞在毕生奋斗中表现出来的崇高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范。1918—1925年,王若飞赴日本、法国、苏联学习,初心不改、历经千难万苦,一心只为寻求革命真理和救国救民的道路。1931年11月,王若飞被捕入绥远第一模范监狱。在狱中,他一方面自编“室内体操”,坚持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坚决同死亡作斗争,同敌人战斗到底。面对狱友们“你打官司时,骂国民党、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连死也不怕。可又天天练操,还讲究吃饭,好像很爱惜自己的身体”[6](P75)的疑问,王若飞毅然答到:“这事很简单,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要损害我们的真理,我必须奋起反抗,拼命维护;我爱惜身体,是因为我有了健壮的身体,才能有更大的力量去卫护我们的真理,去同敌人做更顽强的斗争。我生为革命真理生,死为革命真理死,我的死和爱护身体,都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坚持革命真理”[6](P7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P1)王若飞这种不忘初心、追求真理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一面旗帜与标杆。

(四)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革命英雄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品质。正如王若飞在狱中所说:“我们共产党人,坚决反对个人英雄主义,但我们却坚决提倡革命英雄主义。我们现在被捕了,在肉体上虽然受到敌人的折磨和欺压,但是,我们在思想情感上,在战斗意志和革命气势上,一定要压倒敌人!这样,我们才‘无愧于革命战士的光荣称号!’”[6](P99-100)。被捕入狱后,敌人可谓“软硬兼施”,面对精神的劝降和肉体的折磨,王若飞依旧不畏强暴,与敌人血战到底,以笔作刀枪,智斗警察局局长,把法庭当战场,团结和号召狱友,领导绝食斗争,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狠狠地揭露和打击敌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民族英雄始终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引领。王若飞这种高尚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精神之“钙”。

(五)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自古以来中国人非常重视的精神情操,王若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正是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王若飞被捕后,首先被关入包头警察局。此时的王若飞,已经抱定了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决心。王若飞在写给妻子李培芝的书信中,写道:“别了,培芝,我们在党旗下聚集,又在党旗下分手,战士们虽然在红旗下倒下,但革命的红旗却永远不倒,它随着战士的血迹飘扬四方!这就是我们的胜利!”[6](P93);在狱中,面对敌人的武装审讯和逼供,王若飞大义凛然,斩钉截铁,厉声呵斥到:“开枪吧,混蛋们!”[6](P57),戳穿了敌人的阴谋,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936年,王若飞被山西军阀阎锡山从绥远解送到山西太原陆军监狱,阎锡山许诺 “高官厚禄”,欲争取王若飞以堵天下人的口实,为山西罗致人才。而王若飞却坚定地说:“我早已说过,除非无条件释放我,否则,我不会出狱。我只为共产党做事”[6](P99-120)。后来,王若飞的舅父黄齐生先生作诗赞叹:“忽惊一电发归绥,囹圄阿甥盼决离。三次往探嗟无术,难为视死等如归。”[6](P71)王若飞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维护党和革命事业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最广泛的道德基础,是当代青年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之精神力量。

(六)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

王若飞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谱写了为党为国为民奋斗毕生的壮美乐章。1932年秋,中央委员黄平曾投降叛变,王若飞在报纸上得知消息后,当即撰写文章怒斥叛徒黄平说:“共产党员不但要经得住一般的考验,更要准备在生命危急关头经得住最严重的考验,即最后的考验。为党牺牲,是共产主义最高的道德标准。黄平之流的软骨头,都是经不起最后的考验,也是毫无共产主义道德的人,所以他们才跪在敌人面前认贼作父”[6](P99)。教育党员在生命危险关头,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要经得起严峻的考验。事实上,王若飞在狱中,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不息,正是凭借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战胜了敌人。这种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精神正是和平时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实干担当的楷模力量。

(七)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工作作风

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工作作风,是王若飞由一名热血青年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名杰出的高级领导干部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关键要素。1919年,王若飞怀着寻求革命真理的初心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的赤胆忠心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在当时留洋读书“为了做官、镀金”的社会里,每天八小时劳动之余,王若飞便勤奋刻苦读书,对留洋求学坚持自己的见解:“每天读书时间并不在多,能做到心不外驰则强。读书当活学活用,不可注重文凭,专读死书,要为革命而读书”[6](P22)。同时,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对于现在的做工,是抱定下面的四个条件去做:一、养成劳动的习惯;二、把性磨定,把身炼劲;三、达求学的一种方法;四、实地考察法国劳动真相。”[10](P28)1981年7月,王若飞被派遣回国开辟西北陕甘宁绥一带的农民解放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他化名“黄敬斋”潜入内蒙古地区,一路看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王若飞满腔怒火,不顾长途跋涉的辛劳,冒着敌人四处盘查的凶险,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自1918年,经日本、法国、苏联多年的留学和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及注重调查研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刻而精辟的独到见解,使他具有了高深的革命理论水平和敏锐的政治眼光。王若飞这种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工作作风,对于今天人们真抓实干、做好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八)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

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于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为党为人民打算”[6](P158)这一原初表达。王若飞幼小就懂得怜悯贫苦农民,留洋求学期间团结和领导华工坚决同帝国主义和官僚、军阀做斗争,之后领导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壮大,重庆谈判时为人民的利益斗争到底,他的一生就是“一切为人民打算”的革命人生。1936年,王若飞被转移关押到太原陆军监狱,一进监狱,他就积极了解狱中情况,询问他们在敌人法庭上的表现、思想状况及心态,成立学习小组,培养和发展思想进步、意志坚强、表现突出的“政治犯”入党。这样,通过小组的方式联系群众,以便把大家组织起来进行革命活动和斗争。他常教育狱中的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共产党员,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和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如果脱离了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6](P106)就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王若飞坚持人民战争思想,重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正如他在《华北游击队与民众游击战争发展的经验》中明确提出:“游击战争,基本是由民众组成,又由民众支持的。它必须与民众打成一片,处处为群众利益去斗争,一切行动都不脱离群众,才能受到群众的热心支持,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条件。”1946年1月,在旧政协会议上,王若飞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掌握斗争策略,最终达成五项协议,所有协议均大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6年4月8日,在乘机从西安飞往延安的途中,王若飞、黄齐生、叶挺、邓发、秦邦宪、李少华、黄晓庄及同机人员不幸全部遇难。正如王若飞在狱中所言:“司马迁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能为真理、为劳苦大众而死,我会含笑以赴!”王若飞的一生,就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革命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P21)。王若飞“一切为人民打算”的人民观,为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驱动力。

三、“若飞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P12),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若飞精神”的时代价值,展示“若飞精神”的魅力与能量,弘扬“若飞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然要求。

(一)“若飞精神”是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若飞精神”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是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改革攻坚深水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要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必须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和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助推经济转型,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王若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工作作风和“一切为人民打算”的奉献精神,正是当前众多企业家积极扭转“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的粗放型高速发展方式,以投身创新创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所应该营造的社会风尚和敬业风气。同时,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必须依赖于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科技创新奋勇拼搏、淡泊名利、忠诚奉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与“若飞精神”的核心完全一致。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加之受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有所抬头,学习“若飞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有利于消除和矫正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二)“若飞精神”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王若飞“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为党为人民打算”的人民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脉相承。王若飞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及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1](P36)的强大思想武器。王若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有着重要启示: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化、制度化;王若飞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而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甘于奉献的革命人生观,为领导干部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当好人民公仆,为建设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历久弥新的思想武器。

(三)“若飞精神”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珍贵文化基因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 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位置更加凸显。”[11]“若飞精神”所蕴含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永久魅力和珍贵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4](P41)王若飞组织和领导革命工作,极为重视舆论阵地的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奔波于各地工厂、机关、学校,对学生、工人、农民进行演说,走进群众内心,想群众所想所愿所盼,解群众所急所求所难,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新形势下,学习王若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热忱简朴、走进群众、依靠群众”的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有利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及坚定“四个自信”,有效避免“生搬硬套、命令灌输”式的意识形态教育旧的工作方法;“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4](P42)。学习王若飞不忘初心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助于促进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四)“若飞精神”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4](P45)王若飞大公无私、甘于奉献、解民倒悬的“一切为人民打算”的民生观,正是当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所要借鉴和学习的,唯有心中真的有人民、一切行动真实为人民的民生工作方法,才能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唯有坚定不畏强暴、精忠报国、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方能抵制住“拜金主义、投降主义、机会主义”的影响和危害,有效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和邪教组织活动,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期学习“若飞精神”,就是要使之成为一种珍贵的道德向导,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支撑。

(五)“若飞精神”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坐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准则和评价标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2]。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难点在于怎样处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冲突。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加美好。王若飞“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为党为人民打算”的人民观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遥相呼应,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发展,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周恩来曾称颂道:“若飞同志是人民的英雄,群众的领袖,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和平民主的旗帜。”[6](P167)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若飞精神”这面革命英雄主义旗帜依然闪烁着耀眼光辉,凸显着重要的当代价值,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动力。

猜你喜欢

王若飞革命精神
见证革命情谊的棉背心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王若飞和乌兰夫的革命友谊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王若飞、李培之在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