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中国语境的女性主义技术研究
——评易显飞著《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技术》

2019-02-15黎昔柒

关键词:著者著作女性主义

黎昔柒

(长沙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新时代的中国学术迫切需要有中国话语、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技术哲学的研究虽兴起于西方,但当前中国处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之时,如何将中国现实的技术发展规律总结归纳出来,如何将中国传统的技术演进脉络揭露出来,如何掌握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话语权,这需要学人的不懈努力。早在1944年,毛泽东在跟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就指出,我们的研究态度是辩证地、批判地继承我们的历史思想遗产以及国外的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1]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长沙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易显飞教授所著的《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一书,是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结项成果。该书立足现代技术凸显的“性别差异”问题,基于国内外丰富的女性主义诠释视角,对女性主义技术哲学研究的中国化作出了一定探索与拓新。

一、扎根“技术的性别之问”确立研究主旨

首先,该著作凸显了鲜明的问题意识。著作开篇就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技术的性别之问”。为什么女性在技术史上处于“缺席”或“不在场”状态?此种“缺席”或“不在场”状态是技术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还是被技术史家刻意“隐瞒”了?为什么在现代技术、工程领域少有女性专家,即使有,也大多处于技术、工程领域的最底层?这样看来,技术及工程领域就非男性莫属,女性只能“退避三舍”吗?将来的技术及工程领域会出现“女性气质的技术”或“女性化的技术”吗?该著作还进一步提出了对于“技术与性别”之间关系及其本质的思考。女性在技术史上处于“缺席”或“不在场”状态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还是由于“性别差异”的原因?性别与技术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传统技术强化了女性的“屈从地位”,那么,现代技术是否为女性解放提供了前提条件?[3](P1)著者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该著作的研究主旨。

其次,该著作在行文过程中紧扣问题,凸显了这一研究主旨。著者基于这一事实判断,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差异”展开研究。这一事实判断也是该著作必然要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著者在论及各种流派的女性主义时,都体现了这一问题意识,凸显了各种流派对这一问题的阐释及其解决之道。比如,著者在论及文化女性主义技术的性别隐喻时,就揭明了技术的性别差异与特质,阐明了女性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技术起源[4]。其将具有女性生理与文化特质的技术称之为“容器技术”,以男性心理及生理如骨骼、肌肉力量为特质的技术称之为“支配技术”。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象征男性的“支配技术”逐步确立起了男性的支配性话语权力与统治权力,而象征女性的“容器技术”逐步被边缘化甚至“隐匿起来”。由此,技术视角下的性别差异通过技术的发展演进凸显出来。

最后,该著作提出了打破女性在技术方面处于“屈从地位”的路径构想。一是,女性主义技术研究展开对父权制、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彻底批判,构建基于女性经验及其立场的理论基础与传统。二是,基于女性主义理论发展,逐步推动女性主义解放女性的现实社会运动,逐步打破技术领域的性别偏见。

二、紧扣“女性—技术”线索呈现思路框架

就该著作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紧扣“女性—技术”这一中心线索设计了研究框架。首先,该著作基于技术的社会历史根源、实践根源和技术哲学理论演进史,梳理了女性主义技术研究的背景,对文化女性主义技术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技术观、激进女性主义技术观、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技术观、生态女性主义技术观和赛博女性主义中蕴含的技术思想进行了挖掘与解读,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归纳。其次,在综述以上女性主义技术观的研究思想基础上,基于女性主义语境,深入探讨了“技术与性别”的几个核心问题。最后,对技术的性别之问,分别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进行了追问与反思[3](P17)。总结了其以往研究的不足与优势,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就该著作的研究框架而言,整部著作采取“总—分—总”的研究框架,第一章与第二章作为第一部分,其中第一章主要探讨了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主旨等;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女性主义技术研究的社会历史渊源、技术的实践渊源和技术哲学理论起源等理论背景与实践基础。第二部分包含第三章至第八章,主要探讨了“技术性别隐喻”“技术领域中的性别平等”“解构女性对男性依赖的技术进路”“技术—劳动—分工”“技术非生态化”“信息技术的女性主义”等一系列女性主义技术问题。第三部分包含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主要探讨了“技术的性别统治”“女性主义经验论”“女性主义立场论”“女性主义社会建构论”及“女性主义技术研究的价值透视”等一系列问题。

整体而言,该著作在构思方面从文献梳理,到学派的条分缕析,再到基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宏观视野的总结提升,凸显了清晰严谨的研究思路。就研究框架而言,其基于“总—分—总”的研究框架逐步深入、细致地梳理了女性主义的技术研究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逻辑严谨的体系。

三、追根溯源凸显技术女性主义流派特色

首先,凸显了文化女性主义技术研究的理论旨趣。著者阐释了女性在技术方面处于“弱势”是源于男权文化的一种建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政治以及技术等多种原因塑造的结果。比如芒福德区分的“容器技术”与“支配技术”[5]、艾斯勒区分的“统治式模式”和“伙伴式模式”[6]都体现了女性技术的建构性质。文化女性主义强调通过“积极参与”来祛除“有问题”的男性文化,以提升女性在技术活动中的地位。其次,展现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技术批判的三个维度。一是,就技术认识论而言,技术性别差异的原因在于“社会角色定位”。因为现实社会中男女的不同定位导致了男女在技术领域中的不同地位。二是,就技术变革的文化路径而言,女性必须抵制“社会性别”造成的似乎是“约定俗成”的自身不利形象。三是,就技术变革的价值实现路径而言,女性必须以“男性化的方式”与技术打交道,才能获得与男性在技术方面的平等地位。第三,深入分析了激进女性主义技术研究的理论特质。著者指出,激进女性主义相比于其他女性主义,其更深入地厘清了技术性别差异的根源,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父权制”及其与之相应的“既定秩序”,基于女性的价值立场来阐释技术对于解决技术性别平等问题有一定的启迪意义。第四,揭示了女性解放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目标之间的“交集”。著者认为以往女性工作局限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家庭范围,而男性处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此种劳动的性别分工成为了性别政治不平等的根源。现代自动化技术为妇女走出家庭、获得解放,准备了前提条件。第五,探究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性别视角下“技术-自然-生态”问题。生态女性主义指出了现代技术采用“操纵、控制和压迫”的手段追求理性与效益,最终必然导致毁灭。由此,“悲观情绪”构成了生态女性主义技术观的基调。第六,深度剖析了赛博女性主义的技术研究。一方面探讨了哈拉维的“赛博格”隐喻;另一方面探讨了普朗特关于网络信息技术与性别关系的观点。著者指出,前者的“赛博格”隐喻有可能走向“乌托邦”,而后者似乎还是局限于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框架之中。

四、着眼实现技术视域下的女性解放

该著作从技术视域下的性别差异这一问题进行追问,逐一探讨了文化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赛博主义等诸种技术女性主义的观点,展示了诸种技术女性主义对于女性技术解放的思考与探索。就女性解放的问题缘起而言,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长期处于技术“劣势”,在高新技术领域往往是男性占据要职,占领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占据了高附加值的技术领域。而女性长期处于家庭或私人场所工作,处于低技术含量的领域,甚至只是生产出“使用价值”,她们的劳动只是体现在私人领域或家庭当中,而不被社会认可或承认,其地位可想而知。总之,女性从事的技术岗位较男性要差;女性技术人员升迁机会较男性要少;女性在技术资源的控制与使用方面处于劣势。凡此种种,导致女性技术共同体出现劣势累加的“马太效应”[3](P9),导致出现阻碍女性向上流动的“玻璃天花板”。

基于对此问题的分析,著者探讨了女性在技术领域的解放之道,主要体现在:首先,深入批判父权制文化,解构男性中心主义。他们认为女性在技术领域的劣势主要是因为社会制度或社会文化的影响所致。人类社会的父权制架构及其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使男性在技术创新、技术资源掌握与技术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和优势地位,而女性的技术活动空间被挤压到私人场所或家庭当中,这样致使女性在技术领域越来越被排斥而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必须基于文化和制度根源来批判父权制文化及与之相随的男性中心主义。其次,构建基于女性经验和女性立场的理论框架。著者提出要实现女性技术思想研究的“中国化”,就必须“苦练内功”,基于问题意识创设具有特色的新理论框架,形成能“自己讲”的国内女性主义技术研究“新天地”[3](P206)。最后,开展女性主义解放运动。女性主义技术研究不仅是思想的解放和研究“新天地”的开拓,尤为重要的是让更多女性进入技术领域,并在技术领域做出更多独特贡献,推动女性在现实技术领域的真正彻底解放。

由上可知,著者从“技术的性别之问”出发,详尽梳理了女性主义技术思想研究的各种流派及其观点,同时将女性主义和技术分别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多重视域探讨了“技术-性别”问题。就认识论而言,阐明从女性经验视角出发研究技术问题的思路,相对于技术,女性具有独特视角、独特观点与独特体验。那么基于这一女性特点,如何构建女性主义技术思想,就是技术认识论的研究领域了。该著作主要基于“经验适当性”“背景理论”“技术共同体”等视角探讨了技术的女性建构问题。其着眼于解构“科学知识本质一元论”观点[3](P190),强调女性的个别经验与性别立场等偶然性的、非理性因素的认识路径与认识手段。比如强调“研究的语境与场所”“分析的视角与透镜”“权力关系”“研究者坚持的价值系统”等。就方法论而言,该著作主要是强调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强调女性主义技术研究的“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方法”。该著作特别探讨了“技术—性别—社会”的社会建构论的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就价值论而言,一方面是从技术解析及其本质解读方面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与新的研究维度,丰富了技术女性主义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是从技术视角重构女性价值,凸显女性独特的贡献与意义,探讨实现男女性别平等、女性性别解放的价值目标与价值意义。总而言之,该著作的探讨凸显了几个鲜明特征:首先,问题意识较强,并基于问题意识确立起研究目标;其次,主线清晰分明,紧扣女性主义技术这一中心线展开探讨;再次,基于不同视角的女性主义、技术哲学等来展示技术女性主义的流派特色;最后,该著作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女性的现实解放与自由。

猜你喜欢

著者著作女性主义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