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观察
2019-02-15林称心李光智
林称心,李光智
(海南省中医院,海口57020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均可受累;其中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肢体疼痛、麻木、发凉、感觉异常,也有部分患者无症状[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的研究认为与糖脂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受损等多因素有关[2]。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以控制血糖和血脂、修复神经、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等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且价格较昂贵[3]。中医学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而周围神经病变归属于痹证。消渴病程日久、病情缠绵导致气血瘀滞、经脉失养发病。基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变机制,治则以活血化瘀、养血荣筋为法[4]。为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硫辛酸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海南省中医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②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体征和症状,如上下肢感觉异常,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等;③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消渴病的气虚血瘀证;④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系统疾病、严重感染、严重肝肾系统疾病;②合并其他神经病变;③对治疗药物过敏;④不能完成整个治疗。共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1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7例。观察组男25例、女32例,年龄(57.32±2.46)岁,糖尿病病程(10.53±1.42)年;对照组男27例、女30例,年龄(57.79±2.13)岁,糖尿病病程(11.04±1.3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控制饮食、合理运动、降糖、降压、调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硫辛酸注射液12 mL 静滴,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方药组成为黄芪60 g、当归12 g、赤芍12 g、地龙12 g、川芎12 g、红花10 g、桃仁10 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3 指标观察及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查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振动感觉阈(VPT),行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经传导速度:采用欧姆龙NC-statDPN check神经传导速度测量仪,患者取仰卧位,将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记录电极置于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超强刺激神经干远端和近端,测定潜伏期。神经传导速度=两点间距离×10/两点间潜伏期差。VPT:将感觉定量检查仪感觉振动头置于足部拇指非检查部位,调至最大值;第一次感觉振动读数值,连续重复2次,取3次平均值为VPT。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包括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检查评分,总分为0~19分,分值越高神经损伤程度越重。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腓总神经MCV、腓肠神经S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腓总神经MCV和腓肠神经SCV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VPT、TCSS比较 两组治疗前VPT、TC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VPT、TCSS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VPT、TCSS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肢体出现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烂、坏疽,甚至需要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氧化应激异常、糖脂代谢紊乱、神经细胞因子缺乏、血管内皮损伤、免疫功能异常等可能参与本病的发生和进展[6]。西医临床并无彻底根治的方法,仅以控制血糖、营养周围神经等对症治疗为主[7]。
硫辛酸是一种抗氧化剂,属于B族维生素,可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并参与机体葡萄糖代谢过程、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引起的感觉异常[8]。
中医学理论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痹症”范畴,消渴病程日久,耗伤人体气、血、阴、阳,导致气虚血瘀,血行不畅而痹阻脉络,其病位在脉络,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9]。血瘀既是病理因素,也是病变结果。血瘀痹阻脉络而导致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治疗时应注重行气理血,气旺则血行、血行则痹症自消[10]。补阳还五汤是中医理血剂的经典方,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11]。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功擅补益元气、扶正固本,气旺则血行,使瘀去络通。当归为臣药,可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佐以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行气、活血、化瘀,助当归以活血。地龙力专善走,可周行全身,发挥通经活络之功效。纵观全方,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具有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的优势[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MCV、腓肠神经SCV高于对照组,VPT、TCSS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补阳还五汤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末梢神经代谢,改善肢体末梢感觉。补阳还五汤中,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并增强细胞的耐缺氧能力[13];当归中的亚丁基苯酞、阿魏酸等活性成分可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对抗缺氧造成的微循环障碍[14];赤芍中的去苯甲酰基芍药苷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异常聚集,进而抑制微血栓形成[15];地龙中的蚓激酶具有尿激酶样纤溶作用,抑制血小板异常聚集[16];川芎中的川芎嗪可扩张外周血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并能抑制血小板异常聚集、保护血管内皮功能[17];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红花苷、红花醌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桃仁中的脂肪油可增加缺血区域的血流量,扩张血管壁,抑制血小板聚集[18]。因此,补阳还五汤可通过抗血小板黏附、聚集,改善神经局部微循环,使周围神经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并促进已损伤的神经修复,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