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溶地面塌陷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及防治对策:以深圳市某区域为例

2019-02-15蔡建斯张洪岩

中国矿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溶洞岩溶塑性

蔡建斯,张洪岩

(深圳市房地产评估和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广东 深圳 518034)

1 区域地质背景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深圳市东部某区域属于丘陵谷地-盆地地貌带,下伏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石磴子组(C1ds),为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地层[1],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局部受热液变质或动热变质作用影响,常形成深灰色、灰色、灰白色、白色结晶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大理岩等,分布于山间谷地,上部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总厚度>700 m。

2 资料收集及分析

本研究收集研究区域钻孔45个,其中遇见溶洞的钻孔11个,遇洞率24.4%,钻孔岩溶率5%~10%,该区域微风化石灰岩岩层表等高线见图1。根据《岩溶工程地质》中岩溶发育程度等级及其指标判别,该区域属于岩溶强烈发育区,需要对该区域进行稳定性分析。

图1 深圳市某区域微风化石灰岩层表等高线图Fig.1 Contour map of the surface of slightly weathered limestone strata in a certain area of Shenzhen city

3 数值模拟分析条件设定

研究区岩溶较发育,其中岩洞埋深、大小、顶板厚度均不等,土洞埋深较深,在30~40 m,例如:ZK010钻孔,溶洞埋深在23.4~33.0 m,顶板厚4.4 m;ZK025钻孔,溶洞埋深在8.5~12.8 m,顶板厚1.8 m;ZK028钻孔,溶洞埋深在19.1~22.5 m,顶板厚3.9 m;ZK034钻孔,溶洞埋深在15.9~29.6 m,顶板厚0.3 m。为对研究区内溶洞稳定性进行基本的判断,根据上述溶洞发育情况,结合城市工程建设动荷载等级,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区域内溶洞现状进行稳定性计算及分析[2]。设定模拟条件如下所述。

1) 研究溶洞上方不同级别地表荷载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设定4个荷载级别,分别为100 kPa/m2、300 kPa/m2、500 kPa/m2、700 kPa/m2,模拟得出各级别荷载下溶洞的稳定性状况。

2) 研究溶洞大小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设定4个级别的溶洞规模,分别为4 m×6 m、8 m×12 m、12 m×18 m、16 m×24 m,模拟得出不同大小溶洞的稳定性情况。

3) 研究溶洞顶板厚度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设定两种不同的溶洞顶板厚度,分别为1 m和3 m,模拟分析溶洞顶板厚度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情况。

4) 研究溶洞埋深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设定溶洞埋深为14 m、17 m、19 m,模拟分析不同埋深下溶洞自身的稳定状况。

4 模型的建立

溶洞的真实发育情况非常复杂,其几何形态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3],仅凭勘探资料难以对溶洞的实际几何尺寸进行推测。在采用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时[4],如果根据溶洞的实际情况进行建模,那么模型将会非常复杂且不易实现。在实际建模时,根据勘探资料,一方面要尽可能的贴合溶洞发育形态及发育规模[5];另一方面对溶洞的形状进行简化,用椭圆形来拟合溶洞发育形状,方便模型的建立[6]。

在建模中所用的力学模型,对于土层和岩层都采用摩尔-库伦模型(Mohr-Coulomb)。静力模拟中,所需参数主要包括重力加速度、密度、变形模量、泊松比、内聚力、内摩擦角、抗张强度等。参数主要是根据实测资料和《工程地质手册》。计算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由变形模量及泊松比求得,其公式见式(1)和式(2)。

(2)

式中:K为体弹性模量;G为剪切模量;E为变形模量;μ为泊松比。

数值模拟的成果分析,主要是根据各种情况下不平衡力曲线、塑性区的分布、最大主应力图、位移等值线图、速度矢量图、位移矢量图等。其中塑性区的分布结果是比较重要的,直接反应溶洞的稳定性和破坏形式[7];另外,位移矢量图显示溶洞和上部覆盖层土体的移动情况。

5 数值模拟条件选取

5.1 地层概况

根据区域内勘查资料的地层情况,主要为:0~3 m为人工填土;3~10 m为粉质黏土;10~16 m为含砾粉质黏土;16~19 m为微风化灰岩;19~31 m为溶洞;31~50 m为微风化灰岩。

5.2 参数选取

本次模拟参数的选取,主要根据土工试验数据、岩石力学试验以及结合一定的经验值获得,具体参数详见表1。溶洞处于微风化灰岩中,但根据钻孔资料和工程经验,可以确定溶洞周边的岩体裂隙较发育,且有溶蚀现象,因此,对溶洞周边岩体的黏聚力和弹性模量参数进行折减[8],折减后分别为5.0e5 Pa、2.0e9 Pa,其余参数与微风化灰岩相同。

表1 模拟参数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simulation parameters

5.3 边界条件

根据场地条件,研究区内溶洞有3 m厚的顶板,上部有16 m厚的覆盖层,不考虑地下水的作用。实际模拟面积为80 m×1 m×50 m,并将溶洞简化为12 m×1 m×18 m的椭圆,位于地表下-10 m处,溶洞四周封闭,位于模型中间。模型竖直方向为Z轴,坐标零点位于模型底部中点。数值模拟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位移约束边界[9],约束底部和四周位移(位移为零),地面为自由边界[10](图2),边界条件设置如下:位移约束边界,分别约束X=-40 m和X=40 m所决定的面,使之X方向位移为零;Y轴向上为正,向下为负,约束Y=0 m和Y=1 m所决定的面,使之Y位移为零;约束Z=-50 m所决定的面,使Z轴底部位移为零;自由边界,范围Z=0 m的地面。

6 荷载大小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

6.1 数值模型

为研究荷载大小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取图2中溶洞尺寸进行分析研究。

6.2 荷载加载工况

为了分析溶洞在不同荷载下的变形破坏情况,本次模拟分析在顶部(地面)上施加了100 kPa/m2、300 kPa/m2、500 kPa/m2、700 kPa/m2四个级别的荷载。

6.3 结果分析

6.3.1 自重条件下的模拟分析

图3为初始应力条件下最大不平衡力与计算时步的关系,在两万多步时达到平衡。模型由开始的最大不平衡力逐渐演化到0,中间有两处突变,这是由于建模过程中改变参数导致[11-12]。

图2 数值模型Fig.2 Numerical model

图3 最大不平衡力Fig.3 Maximum unbalanced force

6.3.2 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模拟结果

荷载越大,对下部的影响深度越深。在100 kPa/m2荷载下,溶洞顶板上部的土层发生了将近1 cm的竖向位移;而在700 kPa/m2荷载下,溶洞顶板处的位移发生了近20 cm的竖向位移,如图4所示。荷载施加的越大,在溶洞顶板处出现的拉应力集中区逐渐扩大,在两腰处的压应力集中区的压应力值越大。在荷载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塑性区的范围越来越大,在溶洞顶板处的塑性区也不断地增大,但在该种情况下,溶洞顶板处的塑性区并未贯通,溶洞都处于稳定状态。

图4 施加700 kPa/m2荷载条件下塑性破坏区Fig.4 Plastic failure zone under 700 kPa/m2 load

7 溶洞大小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

7.1 数值模型

为研究溶洞大小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取轴长4 m×6 m、8 m×12 m、12 m×18 m和16 m×24 m四种溶洞尺寸进行分析研究。

7.2 结果分析

1) 在相同荷载下,各尺寸溶洞模型的竖向位移比较近似,溶洞尺寸对位移值得影响较小。

2) 溶洞尺寸越大,最大主应力范围越大,其中包括最大压应力和最大拉应力。

3) 在300 kPa/m2荷载下,尺寸1的塑性区分布最小,而在尺寸2、尺寸3、尺寸4三种情况下,塑性区的分布范围都较大,但都未贯通。

4) 在500 kPa/m2荷载下,竖向位移和最大主应力的分布与300 kPa/m2荷载下的情况类似。

5) 在500 kPa/m2荷载下,各尺寸下塑性区都较大,有贯通的趋势,但都未贯通,见图5。

图5 施加500 kPa/m2荷载下各尺寸的塑性区分布Fig.5 Distribution of plastic zone of different sizes under 500 kPa/m2 load

8 溶洞顶板厚度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

8.1 数值模型

为研究溶洞顶板厚度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取溶洞顶板厚1 m和3 m两种情况进行研究。地层概况、土层参数的取值和边界条件均与第6章节的数值模拟条件选取相同。

8.2 结果分析

1) 顶板越薄,荷载对下部的影响深度越深。

2) 两种情况下,溶洞两侧的压应力集中区的范围大小相差不大,顶板厚1 m的压应力集中区的值要大于3 m厚的情况;而在溶洞顶板处,拉应力集中区主要处于顶板处,顶板越薄,拉应力集中区越小,但拉应力的值却越大。

3) 在顶板厚1 m的情况下,塑性区贯通,而在3 m的情况下塑性区并未贯通,见图6。

9 溶洞埋深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

9.1 数值模型

研究不同深度下溶洞的稳定性情况,取14 m、17 m、19 m三种埋深的溶洞进行分析。地层概况、土层参数、边界条件与第6章节数值模拟条件选取相同。

9.2 结果分析

1) 上部荷载对下部的影响深度受溶洞埋深影响,溶洞埋深越深影响深度越深,导致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受下部岩层厚度的影响。

2) 溶洞埋深越深,顶板处的拉应力集中区值越大,这是因为溶洞埋深越深受上部覆盖层的竖向压力越大。

3) 溶洞埋深越浅受上部荷载影响越大,在埋深14 m的情况下塑性区已经贯通,见图7。

图6 不同顶板厚度在500 kPa/m2荷载下塑性区分布Fig.6 Distribution of plastic zone of different roof thickness under 500 kPa/m2 load

图7 不同埋深在500 kPa/m2荷载下塑性区分布Fig.7 Distribution of plastic zone under 500 kPa/m2 load with different depth of burial

10 结果分析

1) 上部荷载对溶洞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荷载越大,影响深度越深,对溶洞的稳定性影响越大。

2) 溶洞尺寸的大小对溶洞稳定性也有影响的。溶洞越小越稳定,溶洞越大越不稳定,但尺寸大小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较小。

3) 溶洞顶板对溶洞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溶洞顶板厚度越薄溶洞稳定性越差,溶洞顶板厚度越厚溶洞稳定性越好。

4) 发生岩溶地面塌陷时,首先是顶板出现塑性破坏,拉张破坏,并沿着与溶洞直径近似大小的范围内向上延伸,直到与上部土体发生塑性破坏,整个塑性区贯通,发生塌陷,这与岩溶地面塌陷多以圆形或椭圆形的形状相符。

5) 溶洞的埋深决定着溶洞的稳定性,溶洞埋深越深受上部荷载影响越小。

6) 本次模拟分析只考虑最安全模式,即在地表施加荷载的模式下进行,未考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基坑开挖情况。如果进行基坑开挖,将会直接减小上部覆盖层厚度和增加侧向动荷载,岩溶地面塌陷灾害更易发生。

11 防治对策

11.1 保持岩溶水系统中输入和输出的平衡状态

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汛期有针对性的控制地下水的补给输入,避免岩溶水系统中局部地段的输入和输出量的急剧变化,导致改变水力坡度和流速,加剧水流的冲刷侵蚀作用和对溶洞内填充物的冲蚀及迁移作用,有效减缓或防治塌陷的出现。

11.2 避免各种附加荷载破坏土体的极限平衡状态

在岩溶的高发育区,要避免各种地面动荷载破坏其极限平衡状态[13]。在工程建设开工前,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提高该区域的稳定性,如回灌填充或加固等方式后,再进行工程建设。

11.3 防止地表水的集中渗入

定期检查、维护地表水系统的防渗漏措施,防止地表水集中、大量渗漏所产生的动能破坏土层的稳定状态,以免对塌陷区造成进一步的影响[14]。

11.4 建立长期监测点

在岩溶高发育区内,选取人口密集区,如医院、学校、集市等区域设立监测点,条件允许时设立自动监测系统,长期监测地下水的变化幅度及地面沉降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预警预报。

猜你喜欢

溶洞岩溶塑性
穿越岩溶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塑性膨胀剂对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性能的影响
硬脆材料的塑性域加工
出发吧,去溶洞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