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循证护理对手术室护患关系的影响
2019-02-15张碧珠
张碧珠
手术作为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很容易受到环境、操作、麻醉、设备等相关因素影响出现失误,不仅不利于患者健康和疗效,且会影响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认可,继而影响护患关系,引发医患矛盾,因此需落实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保证手术疗效,改善护患关系[1]。其中预见性护理作为提前判知护理风险,预防护理并发症的有效护理措施,利于提高护理质量[2]。循证护理作为依据科研结论、临床经验及患者愿望制定护理计划,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及人性化特征,利于拉近护患关系,保证护理质量[3]。为此,本次研究对预见性护理与循证护理对手术室护患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分析[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2月—2018年2月选择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4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各62例,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对照组男患者40例,女患者22例,年龄在20~70岁,平均年龄为(42.65±4.17)岁;观察组男患者37例,女患者25例,年龄在20~68岁,平均年龄为(42.59±4.22)岁;排除麻醉禁忌证患者、心电图异常患者、听力障碍及意识障碍严重患者等[4]。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观察组 两组患者均为硬膜外麻醉法,该组开展循证护理干预:(1)护理人员均接受循证护理培训,掌握循证护理的理念及方法;术前详细分析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等,并依据患者心理状态、神志状态等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手术及护理问题分析,如压疮问题、体温问题及相关危险因素等,随后整理问题后结合专业文献、临床护理经验、患者合理要求和心理状态等制定护理计划[5]。(2)术中调节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并做好保暖措施,可给予海绵垫保持良好体位,保持适宜的手术体温,优化治疗流程等[6]。(3)术中给予心电监护,建立至少一条静脉通道,保持输血、给药和补液的安全性;术后做好保暖和监护,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待其恢复清醒后做好健康教育,告知其手术结果,安抚其心理状态[7]。
1.2.2 对照组 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术前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并结合手术类型、手术室环境等分析危险因素,做好健康教育确保患者能够及时了解到术中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治疗依从性;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注重对患者的安抚,利于帮助其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8]。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鼓励其尽早活动,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护理满意度:结合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满分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输入到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s)表示,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表1可知,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77.42%,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护理服务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9]。其中预见性护理能够结合各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预判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做好针对性风险预先处理,减少危险事件发生,确保提高护理质量[10]。循证护理能够在决策护理计划中结合科研结论、护理经验及患者愿望等,确保护理服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属于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的重要内容[11]。手术室作为开展手术治疗的主要场所,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及主观因素影响出现意外情况,而实施预见性护理和循证护理对风险的规避有一定的效果[12-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77%,高于对照组的77.42%,P<0.05,表明循证护理更利于拉近护患关系,且其不仅考虑到风险问题,还确保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注重患者心理状态,更符合人性化特征。预见性护理虽然在手术室护理中也具有较高的较大,但其着重在风险预先评估和防护方面,对患者的实际需求、心理状态等存在不足,而循证护理则能够在融入预见性护理的风险评估,并依据先进的护理方法、护理理念等展开服务,且满足患者实际需求,更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拉近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与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患关系中改善中均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循证护理更满足“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念,满足患者主观需求,并落实护理科学性、人性化特征,即护理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