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水平对中青年晚期胃癌化疗患者化疗预后疗效的预测价值
2019-02-15张舒
张 舒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01
胃癌是一种属于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各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名前三的疾病[1-3]。尽管随着我国居民对自身健康重视的程度和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胃癌的发病率已经有所下降,但仍处于消化道恶性肿瘤首位[4-5]。多数胃癌一经发现就是晚期,只能全身化疗延长生存期。目前临床上晚期胃癌多用氟尿嘧啶类药物及奥沙利铂进行治疗,但是反复的入院治疗、长期积累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研究已证实,有效的化疗疗效预测指标可以避免患者接受过度治疗,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6-7]。但是目前晚期胃癌并没有明确的化疗后疗效预测指标,需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加以研究分析。因为胃癌是一种长期消耗性疾病,所以贫血是临床上胃癌晚期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有研究表明,贫血会影响头颈部癌症及宫颈癌患者,使其对化疗的反应率下降,从而降低患者的存活率[8],亦有研究表明贫血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及化疗疗效的独立因素[9],但尚未有明确的研究能够证实血红蛋白水平会影响晚期胃癌患者的化疗预后[10]。中青年胃癌呈现侵袭性强、化疗效果较差的特点,有效的预测化疗疗效的指标对指导中青年患者的治疗更具有意义。并且肿瘤相关性贫血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所以选择中青年晚期胃癌人群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排除年龄对贫血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中青年(<60岁)晚期胃癌患者一线化疗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探讨血红蛋白水平对中青年晚期胃癌化疗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56例60岁以下的晚期胃癌患者,患者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相关诊断标准[11]。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49~59岁,平均(56.7±2.2)岁。根据化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程度分为三组,A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15g/L,B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15g/L且<30g/L,C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30g/L。其中A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49~58岁,平均(56.0±2.4)岁;B组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50~58岁,平均(55.9±2.2)岁;C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50~59岁,平均(55.9±2.3)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病理确诊为胃腺癌,临床确诊为Ⅳ期,化疗前患者ECOG评分为0~1分。患者无贫血外的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全身各系统功能大致正常,预计生存期>3个月。患者均接受至少6周期FOLFOX方案一线化疗,化疗前未接受过手术、放疗、介入治疗等治疗,化疗间期可使用促进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贫血。
1.2 方法
纳入患者均接受晚期胃癌基础化疗方案,每3周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周期。于化疗结束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别在化疗前1周以及化疗后的1周,清晨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水平,记录并分析。分析不同血红蛋白水平分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同时使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评估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1.3 观察指标
随访观察5个月,记录患者的年龄、病理分型、转移情况、第1周期化疗开始前血红蛋白水平、第6周期化疗结束1周后血红蛋白水平、6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估结果。
1.4 疗效评价
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2]:(1)完全缓解(CR):所有病灶消失,病理性淋巴结短轴<10mm;(2)部分缓解(PR):靶病灶直径总和比基线减少30%以上;(3)稳定(SD):以直径和最小值为参照,靶病灶直径和变化介于PR和PD之间;(4)疾病进展(PD):靶病灶直径和比最小值增加20%以上同时靶病灶直径和绝对值增加5mm以上或新增病灶。疾病控制病例为CR+PR+SD病例。
1.5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处理分析,使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评估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与临床情况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化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水平与转移部位的相关性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水平与患者是否有肝转移及骨转移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肺转移、腹膜转移相关性不显著,见表1。
表1 患者化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水平和转移部位相关性
2.2 患者化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水平与年龄、病理类型相关性
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组(37例)和中、高分化组(19例),观察不同病理类型分组和化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水平相关性。化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水平与年龄及病理类型呈显著相关,P<0.05,见表2。
表2 患者化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水平和年龄、病理类型相关性
2.3 疾病控制率
三组客观缓解率(客观缓解人群为CR+PR+SD人群),见表3;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程度分组和疗效评价呈显著负相关(r=-0.623,P=0.001),证明化疗前后血红蛋白下降程度越明显,化疗疗效越差。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威胁。近些年来,虽然胃癌的发病率因为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居民自身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而有所下降,但是胃癌的致死率并没有呈下降趋势,反而有所升高。而对于晚期胃癌患者来说,已经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临床上多采用全身化学药物来进行治疗,而对此需要有一个判断指标来断定化疗患者的疗效。因为有效的预测标准能让临床工作者及早发现疗效变化情况,及时复查,保护患者免于遭受无效方案的过度治疗,从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临床工作。血常规的异常情况与晚期胃癌的预后息息相关,有国外研究证明在胃癌手术前血小板的增加会加速肿瘤的发展或使其复发。同时,有研究证明贫血是影响晚期胃癌患者化疗预后的重要因素[13-14],造成患者出现贫血的原因可能是术后出血、术后营养摄入情况差、肿瘤出血、肿瘤消耗、骨髓浸润等;但也有学者认为贫血并不能影响胃癌晚期患者化疗的预后[15],因为其本就属于胃癌晚期的并发症,所以本文对此暂不做研究。
表3 血红蛋白不同下降水平分组的疾病控制率比较
本研究结果发现胃癌肝转移及骨转移患者化疗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年龄、病理分化程度和化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呈明显相关。化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程度和一线folfox方案化疗6周期后疗效呈负相关。由此可说明,晚期胃癌的患者其血红蛋白水平受年龄、病理类型、肝脏转移、骨转移的影响。中青年晚期胃腺癌患者一线folfox方案化疗后的近期疗效与患者化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程度明显相关,若化疗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明显,则提示患者的化疗疗效差,预后差。在临床上应多加注意与观察,及时复查,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抓住治疗的时机,延长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