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闻老兵的“长征”路
2019-02-15杨生福图文
□杨生福/图文
一位81岁老人,从处女作发表到用稿突破25000篇,他在新闻战线整整笔耕了60个春秋。
60年来,他采写的稿件巳被全国230家媒体采用。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被十多家新闻媒体聘为特约记者。
他是谁?
他就是八师一四三团机关退休干部王仁斯。
他的好习惯
王仁斯出生于山东威海市文登县。1957年,王仁斯的处女稿《瑞雪兆丰年搬雪压小麦》被家乡的《文登报》采用了。这篇小稿件的发表,一下子轰动了全村,人们纷纷议论说:“真沒有想到,咱们这个穷山村,还出了个秀才哩!”这一年,王仁斯20岁。
1961年7月,山东汉子王仁斯怀着对边疆建设的美好憧憬,从渤海湾来到天山脚下被朱德副主席赞誉为花园农场的一四三团。在第二故乡,他釆写的多篇稿件陆续发表在《大跃进报》(《石河子日报》的前身)《生产战线报》(《兵团日报》的前身),两年后,他被《大跃进报》发展为通讯员,这张通讯员证,王仁斯至今还保存着,这是他获得的最早的通讯员证。
王仁斯先后在农场种过地、放过羊、挖过煤,担任过文教、团广播站长、团宣传科新闻干事、副科长。
王仁斯多年来养成了三个习惯:其一是办公室里呆不住,有点时间总想往连队跑,把全团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其二是他每天都要看报纸,收听广播,吃透和了解上级的精神,报道计划做到与社会时代同行;其三是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再工作几个小时,白天照常上班。
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灯下爬格子足有300天。白天采访到手的材料,全靠晚上来写,不写成,觉睡不着,饭吃不香,每晚一写就是大半夜。1984年11月份的一天,他骑自行车来到30多公里外的一分场二连李国信家庭农场釆访,采访完回到家中,己是晚上11点钟,吃过晚饭,便开始动笔写稿。就这样,当他把《创办家庭农场的带头人》的访问记脱稿时,东方已显出了鱼肚白。这篇稿子发出6天后,《新疆日报》在二版头条刊用了。
他的“釆访车”
1971年,在连队担任文教工作的王仁斯,迫切需要一辆自行车,可当时每月38.92元的工资,连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都有困难,哪来钱去买自行车呢?王仁斯的妻子看透了他的心思,把干家属“五七队”积存几年的170元钱拿了出来,托人凭票买回一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从此,这辆“采访车”与他形影不离,白天骑着它四处奔波釆访,夜晚灯下奋笔写稿。
进入新千年,“采访车”已整整陪伴了他30年。30年来,他这辆“采访车”究竟走了多少路,连他自已也算不清了,但他记得骑坏的车胎就有14条之多,他更记得这辆“采访车”为他发表一万篇新闻稿件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位省报记者在王仁斯釆访时开玩笑说:“老王的“釆访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
如今,王仁斯外出采访已换成一辆电动车,但他那辆“采访车”,仍时刻浮现在他的脑海里,留在他的记忆中。
他的“三农”情
一四三团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团场,在王仁斯的作品中,有对党的惠农政策的热情讴歌,有对农场巨变的生动展示,有对先进人物的深情描述,还有对群众心声的真诚反映。
1996年,新疆农机总公司所属的贸易中心拒不履行签订的化肥购销合同,将团场职工的订购化肥款挪作他用,给一四三团一分场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打赢这场官司,他写的内参《一起严重的坑农害农事件》,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批示,这篇稿件后又在《新疆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这篇报道为农场职工打赢了这场官司,为一四三团一分场三个农业连队102户职工挽回106.29万元的经济损失。
2002年5月,有人向他反映说,一分场有2000吨玉米目前尚未找到买主,仍堆在场上,风吹日晒,老鼠啃吃。于是他写了一篇题为《两千吨玉米谁来买》的读者来信在《石河子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后,仅几天时间,两千吨玉米就被客户抢购一空。事后不少人对他说:“你的笔头子还真管用,一篇小报道,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他的座谈会
王仁斯最善于写短稿,他认为稿件虽短,但容量并不小,短稿写起来容易,编辑看稿、编稿省劲,读者读起来少费时间。
60年来,他采写的稿件,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兵团日报》《石河子日报》等200多家媒体采用。
2002年2月22月,是王仁斯发表新闻稿件一万篇的大喜日子。
2月23日,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领导,带领编采人员一行20多人专程赶到石河子,与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石河子日报社、石河子广播电视局的领导一起为王仁斯同志召开发表新闻稿件一万篇(幅)座谈会,以表彰他为党的新闻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这是新疆首次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召开的座谈会。
座谈会上,时任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党组副记书、副局长杨连勇盛赞王仁斯是“党的新闻战线的忠诚战士”,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优秀宣传员”,是“精神文明的播种者”。
在这次座谈会上,王仁斯也说出了肺腑之言:“写稿已成为我一生的追求,成为我生命的全部,我愿意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不了情
王仁斯一生执著采写新闻,一篇篇新闻稿件不仅倾注了他的精力和心血,也倾注了前妻和岳母对他的默默付出和支持,他永远怀念她们。
1985年4月初,“312国道”(东起连云港、西至伊犁)石河子至一四三团公路段被山洪淹没,交通中断,滞留在一四三团团部的客车多达50辆,旅客1000多人。
就在此时,王仁斯的前妻因中毒性胆囊炎住进了医院,他顾不上在医院照顾,而是赶赴洪灾现场采访报道一四三团职工、个体户给滞留旅客送水、送饭、送衣,请滞留旅客留宿家中的新闻。4天4夜,王仁斯不断采写出团场职工群众为滞留旅客排忧解难献爱心的新闻,并第一时间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和本团广播站播出。
4月8日,当洪水退却、公路疏通、滞留旅客踏上旅途时,王仁斯的前妻却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每当王仁斯回忆这段往事,总是泪流满面。他忘不了前妻临终时的一段话:“老王热爱写新闻,新闻就是他的命根子呀。”
妻子去世那一年,三个女儿,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10岁。
从此,王仁斯外出采访、开会,照顾孩子,干家务活的事全落到了岳母的身上。每当他外出回来,一进家门,岳母便把做好的饭菜端到跟前;每晚他挑灯夜战“爬格子”,岳母总是跑前跑后为他备好夜餐;每当他睡觉晚了些,岳母便一遍又一遍催他快睡觉;每当岳母见他写的稿子见了报,上了广播,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2003年腊月二十七,岳母因患全身性出血住进了医院,王仁斯不分白天黑夜守候在病房,大年初一这天,岳母走完了她82年的人生旅程。王仁斯实现了他18年前抱着岳母在他妻子遗体旁说过的那句话:“把您养老送终!”
他的新追求
1999年元月,王仁斯退休了。退休后,他没有在家好好休息过一天,就连节假日和星期天也是在忙忙碌碌地采访、写稿。不少人见了他总是要问:“你退休了,还在写稿,是不是团里给你发了双份工资?”他总是这样回答说:“我这写稿和休息没什么两样,跑跑腿,活动活动反而对身子骨有好处。”
2006年3月25日,刚刚参加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的王仁斯返回家中,就和婚后的老伴商量买电脑,王仁斯说:“现在新闻媒体要求用电脑写新闻、发电子邮件,我手写了50年新闻稿件,对电脑一窍不通,可我不甘心落后。”
用电脑写稿发稿,这对于只念过小学,既不会五笔和拼音输入的王仁斯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他不耻下问,不仅学会打字、发电子邮件,后来又购买数码相机,学会网上发送新闻图片。
截至2017年,王仁斯在各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超过25000篇。
珍藏在王仁斯家中的19本厚厚的新闻剪报本和粘贴在剪报本里面的25653篇(幅)新闻作品,记录了这位新闻老人一个甲子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