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贝利尼艺术歌曲旋律美的构成要素
——以《热切的期望》和《痛苦的费蕾》为例
2019-02-15倪春雷
倪春雷
一、研究对象概述
我国学界对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创作的《梦游女》《清教徒》《诺尔玛》等歌剧耳熟能详,相关的研究文论也有许多,但对他的艺术歌曲却知之甚少,仅部分知名音乐院校有所涉猎,更别说对其艺术歌曲的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与贝利尼及其艺术歌曲相关的文论,仅有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和六篇期刊文章。其中,期刊文章基本是从整体特点的概括加上个别作品、旋律的举例等加以说明,有个别分析了贝利尼艺术歌曲的和声、调性,但笔者以为,贝利尼艺术歌曲研究的重点还是在于其旋律本身。两篇硕士论文分别研究了贝利尼艺术歌曲的写作特点和贝利尼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对旋律虽有涉及但未进行深入解析。本文意在运用“透析”、量化的分析方法,来解析构成贝利尼旋律美的两个方面绘境、以乐传神,使绘境、以乐传神,使旋律与节奏。
贝利尼,1801年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卡塔尼亚城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托比亚是宗教音乐的歌剧作曲家,父亲罗萨里奥是合唱指挥兼管风琴手。贝利尼3岁开始学习音乐,5岁能出色演奏钢琴,6岁时已写出宗教音乐,是一个早熟的音乐天才。1819年,贝利尼获奖学金入那不勒斯圣萨巴斯蒂亚诺音乐学院进行作曲和指挥方面的学习,此时的贝利尼十分迷恋解析海顿、莫扎特等人的作品。1825年毕业时,上演了他的第一部歌剧《阿德尔森与萨利维尼》,贝利尼由此开始崭露头角。1830年至1831年底,他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正歌剧《梦游女》和《诺尔玛》。1835年初,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清教徒》于巴黎首演引起轰动;同年8月,因病在巴黎去世。
作为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贝利尼短暂的一生创作了11部歌剧,多首歌曲和器乐曲。贝利尼创作的歌剧对歌者的演唱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常有一些技巧性极强的装饰性花腔或走句,幸好当时出现不少杰出的女歌唱家才保证了歌剧的顺利上演,至于“贝利尼式男高音”就更为罕见。所以,当代各国都较少演出贝利尼的歌剧。但是,贝利尼创作的艺术歌曲往往短小精悍,不像其歌剧对声乐技巧有过于苛刻的要求,因此目前在国外的声乐教学中他的艺术歌曲占有重要地位且被广泛使用。贝利尼创作的艺术歌曲大部分已经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大概有19首左右,按传统习惯,男女均可选唱。
二、旋律概念的划分
旋律是指一连串音的有组织的进行。在音乐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中,旋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①:
第一,指狭义的旋律,这时它的意思仅仅为横向音高或旋律线。在单独分析音级、音程、音列或音调等因素时,旋律就指这种意义。
第二,指一般意义的旋律,这时它包括了音高和音长两方面,即通常说的曲调。当分析音乐作品需要与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第三,指扩展意义的旋律,它是针对20世纪以来的某些特殊旋律类型而言的。这类旋律主要是由音响的因素所构成,而不是由单个音高构成。除了音高和音长外,它还包括音质因素。
本文标题中“旋律美”所指的“旋律”是一般意义的旋律,所以本文解析的“旋律”因素包括音高和音长两方面。音高,也就是狭义的旋律,即旋律的横向音高或旋律线,表现为外形。音长又与节奏相联系,狭义的节奏等于音长,音长与节拍相结合就形成了音型模式。
三、歌曲旋律外形②分析
1.《热切的期望》(Il fervido desiderio)
以贝利尼的艺术歌曲《热切的期望》第一段(见谱例1)为例,总共有四个乐句,由X、Y、Z(见谱例2、3、4)三个旋律型构成。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谱例4
由上面各谱例可分别得出X型旋律、Y型旋律和Z型旋律的主要特征。
表1 X型旋律的主要特征
images/BZ_45_271_1481_1237_1775.png
images/BZ_45_271_1944_1237_2243.png
《热切的期望》第一段四个乐句的旋律型为X—Y—X—Z,其中第三句是第一句的简单变形。第一句是上、下行级进的锯齿型旋律,表达出静态的紧张度。第二句用一个上行式“射线”即音程跳进,推进到第一段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f,但此音仅以三十二分音符的形式出现,马上下行到小字一组的g并形成分解和弦,极其形象的“瀑布式”外形快速推动了歌曲行进,三十二分音符及瀑布式的旋律与第一句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句回到开始时的状态,但紧接第四句从小字一组的f开始连续上行级进来到了第一段的次高音——小字二组的降e,并保持了四拍半,这里是第一段的最高潮。总体来看,第一段“射线型”和“锯齿型”的旋律组合构成了整段紧张度“静态—动态—静态—动态”的交替变化,形成了整体上不断行进的流动感。同时,由于音程以各种级进为主,所以使得这个流动感给人以源源不断、自然流露的美感。
这首歌曲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二段各乐句均采用第一段X、Y、Z三个旋律型的材料,只是做了简单的变形发展,所以第一段的旋律的特点也就是整首歌曲的旋律的特征。
2.《痛苦的费蕾》(Dolente immagine di Fille mia)
接下来,我们以《痛苦的费蕾》第一段(见谱例5)为例,继续分析。此段共有八个乐句,可以分解成E、F、G(见谱例6、7、8)三个基本旋律型。
谱例5
谱例6
谱例7
谱例8
与《热切的期望》相同,《痛苦的费蕾》也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段的八个乐句中,前三个乐句呈现的是最基本的旋律形态。E型旋律可分为Ea和Eb两部分;F型旋律可分为Fa和Fb两部分;第三句和第四句完全相同,都是G型旋律。通过上面对《热切的期望》旋律型的分析,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这三个旋律型的特征:E型旋律是上行的和弦分解加下行的连续级进,整体为“山脉式”;F型旋律是音程的上、下级进,整体为“波动式”;G型旋律则是“直线型”加“射线型”,整体为“疑问式”。第五句可以看成是Ea加Fb材料的变形重复;第六句是Fa材料的扩大变形加Fb材料下行模进;第七句则使用了G型旋律前半句的上行模进加Eb材料,与第八句相似。第二段也是采用以上材料并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变形。由此可以说明,E—F—G是这首歌曲的中心材料。
不难看出,《痛苦的费蕾》的旋律有着和《热切的期望》相同的特点,连贯流畅。而且,较之《热切的期望》,其旋律更加细腻、气息更加悠长宽广。
四、解析歌曲节奏③
1.节奏单位④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到,这首歌曲总共用了十种不同的节奏单位,前六种单位彼此间相差一个三十二分音符,是等差关系。最后三种单位彼此间相差六个三十二分音符,如果跳过四分音符的话,其实最后四种彼此间都相差六个三十二分音符,也是等差关系。其中最小值为三十二分音符,分别出现在歌曲的第3、18、21小节,也是歌曲旋律起伏最大的三处,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加上旋律的较大起伏使得这三处的紧张度尤其突出,轻而易举地渲染出一种纠结、苦痛的情感。最大值为附点四分音符加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出现在歌曲第4小节,并且最后的八分音符采用了和前面不同的还原B。虽然此小节只有这一个音在延长,但是所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因为这个最大值是紧接前面最小值三十二分音符出现的,犹如无比纠结后的一次叹息,同时最后一个还原B又表现出叹息中的疑问,如此强烈的节奏对比,把歌曲内在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大值出现在第21小节,也与最大值处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余都是歌曲律动的基本节奏单位。
表4 《热切的期望》
从表5中可以看到,《痛苦的费蕾》这首歌曲使用的六种节奏单位,除去两处顺回音中的三十二分音符和一个附点四分音符的最大值外,全曲旋律就只有四种常用节奏单位,而且彼此间相差一个十六分音符。最大值的使用也和《热切的期望》不同,并没有与前后节奏形成对比,而是与旋律融为一体的关系。所以,这首歌曲的节奏相对来说非常均匀,从头到尾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流畅感。
表5 《痛苦的费蕾》
2.音型模式⑤分析
表6 《热切的期望》 音型模式分析
从表6可以看到,除了第4、8、10、12组以外,其余八种都是结束在本组的极大值音上。相对来说,每组的极小值都是该组的常用值;第2、6组以弱起的八分音符开始。结合以上情况,以及表中每组音型的形态特征,可以得出结论,第1、2组音型模式,为整体节奏中的原始形态,后面十组都是前两组的发展变奏,具体可以对照表7。
表7
由于《痛苦的费蕾》中的音型节奏相对单一,其节奏发展手法与《热切的期望》相似,所以这里不再做具体分析。
结 论
旋律是贝利尼的生命,他极其重视作品中旋律的表现力。通过上文对其《热切的期望》和《痛苦的费蕾》两首艺术歌曲旋律、节奏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贝利尼艺术歌曲旋律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旋律外形、节奏单位和音型模式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旋律整体优美、流畅的特点。贝利尼的歌剧被誉为“意大利的夜莺”,他的艺术歌曲同歌剧一样,旋律线条优雅婉转、活跃细腻,充满了抒情性,体现出他温柔、感伤富于诗意的气质。这些艺术歌曲的旋律没有华丽的装饰,而是如说话般自然流淌出来,柔美而不夸张,从不极度渲染激情。
威尔第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尽管贝利尼的作品在管弦乐法及和声方面是欠缺的,但是属于他个人所特有的忧伤的感情却很丰富。甚至,在其最不流行的作品中,也有着似流水倾斜般的旋律,他写得这样清扬婉转,好像前无古人。”⑥
注 释
① 参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67—68页。
② 同注①,第68页。
③ 同注①,第98—99页。
④ 节奏单位,又叫“音长单位”或“音长模式”,是用来规范或衡量节奏的一种标准。同注①,第100页。
⑤ 音型模式,指各种节奏的组合。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单位,往往需要按照时间单位或拍子并结合表现的需要而进行组合。因为艺术歌曲以诗作为歌词,诗句的长短就是乐句的长短,所以此处按歌词句读划分节奏组合。同注①,第103页。
⑥ 贾涛译配《贝利尼艺术歌曲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