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型教学视角的《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19-02-14谢会强
谢会强
[摘要]《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任务型教学的视角,探索理论、实验和案例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课程教学质量,为高等院校基于任务型教学视角的《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现代计量分析工具来分析农业经济领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学习和研究《农业技术经济学》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力,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函数及应用、农业经济的基本原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创新、采用及扩散、农业技术组织与农业推广、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技术政策应用和实施的经济效果和可行性分析。由于该课程涉及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及经济数理软件使用等前期课程,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些前期课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大大降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基于任务型教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 学生理论基础薄弱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中回归分析、时间序列预测和DEA测算等分析方法涉及导数、线性规划等数学基础课程较多,回归分析中假设检验涉及正态分布、方差、F检验、t检验等统计学中的基础概念,很多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和用途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容易混淆T检验和F检验、方差与标准方差等概念,对回归分析中的经典假设理解不够深刻,在实际教學过程中影响《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大部分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掌握不够,不喜欢公式推导,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其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对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习效果,而笔者所教班级学生的经济学课程都安排在大一期间学习,两年后很多内容和概念基本忘记了,影响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2.2 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类课程,其中包含大量定量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生产函数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数据包络分析等。其中,一些方法属于常规分析方法,如指标分析法、盈利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等,只需要简单的数据知识就可以计算,一些属于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在学好数学和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计算分析工具来进行分析。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现有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加上教学课时和资源的限制,实验课程开设课时较少,导致学生理论听不懂,实验又不会,慢慢对课程就失去了兴趣。理论部分侧重教师讲授,认真听课且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能跟上老师的思维,对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但大多数学生觉得理论太难、太枯燥,同时觉得理论缺乏实际运用,学习效果相对较差。
2.3 教学过程中缺乏案例教学
现有《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中缺乏相关案例,导致学生对相关章节的理解仅限于老师的讲解,同学和老师很难进行互动,对某一授课内容难以进行深入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农业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教材选取的资料相对滞后,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此外,该课程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足够的理论功底,还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通过实际案例与现实生活和经济现象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中理论和实证方法。
3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任务为中心,以交际为主导,在实践中学习。交际任务主要包含任务目标和场景、语言输入、活动、教师和学生角色。本文将基于任务型教学的视角,从理论、实验和案例三个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的《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
3.1 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掌握该课程的核心概念,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任务前,在讲《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具体内容之前,可以梳理出与该课程相关的核心概念,如: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总成本、生产函数等经济学相关概念,一元回归、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计量经济学基础内容,线性规划等数学知识,基于任务导向,让学生分组找资料和讨论,自己推导公式,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通过自己去查找资料、理解和讲解相关知识点,研读相关论文,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对《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和掌握。任务中,学习小组定期汇报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同学之间互相点评,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找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和不足,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任务后,通过期中考试来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笔试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2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作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授课教师,应针对课程核心内容,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任务前,任课教师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列出需要进行实验教学的内容,并制定相应的讲义,以技术进步效率为例,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对技术进步相关知识进行预习,提前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课下检索技术进步测算的指标,在课上对测算方法讲解后,要求学生使用软件进行测算。其次,对于涉及实验的具体章节讲解之前,任课教师可以提前教授学生学习Excel、DEA软件和stata计量软件,同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南。任务中,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流程,以及对实验操作结果的解读。要求学生课下开展实验练习,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任务后,以实验考核方式随堂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布置相应的实验作业,让学生课下实践操作,来检查实验教学效果。
3.3 积极开展案例教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不但注重理论教学,同时还应强调课程的实践性,而案例教学将现实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经济问题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案例教学,引发学生探寻解决问题方案的动力和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知识。首先,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选题,一个有意思且具有一定挑战度的选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选取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农问题,如:农村人居环境评价、异地扶贫搬迁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开展案例教学。其次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任课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借助案例资料和课堂讨论,制定相应的课堂讨论提纲。任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课下收集资料,课上汇报,讨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在课堂上带动学习氛围,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4 结语
提高农林经济管理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高校《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林经济管理学生的核心课程,掌握该课程中的分析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基于任务型教学的视角,提出理论、实验和案例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任课教师梳理核心概念、编写实验教学指南、组织案例教学,学生分组学习、课下收集分析资料、课上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实现老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黎红梅,田松鹤.《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学生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8,5(24):50-52.
[2] 李晓红,熊德斌.能力提升导向的本科高年级课程教学教法探讨——基于《农业技术经济学》板块教学实践的问卷调查[J].教育文化论坛,2014,6(02):54-59.
[3] 占纪文.农业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0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