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中的柔性管理思维植入
2019-02-14张理
张理
[摘 要]柔性管理是一种以管理对象为中心、以调动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手段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柔性管理思维能将外在的价值理念、思想原则等内化为个体的思想认识、价值信仰、行为自觉等。所以应当以柔性管理思维指导农民生态意识培育,建立对话交流的生态意识培育模式,建构通俗易懂的生态意识培育内容,开展多元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民;生态意识;柔性管理思维;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加,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党中央在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农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只有当每个公民都拥有较强的现代生态意识,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所以应高度重视农民生态意识培育,创新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理念及方法,以柔性管理思维提升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有效性。
1 柔性管理思维: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新思维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与以制度约束、法律强制、行政命令为基本特征的刚性管理思维相比,柔性管理思维更加重视管理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多以满足情感需要、激发创造意识、发挥主体精神等方式实现管理目标。在封闭的传统社会中,国家或组织多以刚性管理思维开展政治教化、道德教育、内部管理等,以自上而下的制度约束、思想灌输等方式实现管理目标。工业革命时代的泰勒制是刚性管理思维的典型代表,科学管理大师泰勒对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进行分解,建构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这种刚性管理模式被广泛用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但是这种以物为中心、见物不见人的刚性管理思维存在许多弊端,比如忽视了管理对象的情感体验、价值尊严、心理需要等,不能很好地调动管理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等;片面强调人的被动性、接受性等,很容易带来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特别是随着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刚性管理理念的弊端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人为本的、尊重人的需要的柔性管理思维开始普及,被广泛用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学校教育等领域。从总体上看柔性管理思维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为出发点,以柔性化、长期化、隐性化等为管理手段,可以将外在的行为准则、价值理念等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价值信仰、行为习惯等,提高思想宣传和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农民生态意识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前提,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生态知识缺失、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较少等,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比如许多农民缺乏环境保护常识、生态保护知识,对污染环境、砍伐森林、乱挖矿山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将居住地的森林、土地、矿产、林地、河流等视为自家的私有财产,将擅自开发自然资源、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等看做自己的私事,忽视了公民应当承担的生态责任。再如许多农民的生态法治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價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了解不多,对生态权利、生态责任等缺乏认知,不知道如何开展生态维权活动。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培训活动,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此,应创新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理念,以柔性管理思维指导农民生态意识培育,充分调动农民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2 柔性管理思维视域下的农民生态意识培育问题
农民生态意识培养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对于化解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生态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从柔性管理思维看,当前农村生态意识培育中的生态忧患意识匮乏、生态消费意识缺失、生态法治观念淡薄、环保利己主义思想泛滥等问题不仅与农民素质、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还与刚性化的生态意识培育理念紧密相连。
(1)培育模式僵化。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与普法教育、廉政教育等不同,是一种引导性的公民意识教育,不太适合思想灌输、反复说教、刚性管理等传统教育模式,但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中基层政府和宣传人员的教育理念落后,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展生态意识教育,仍以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讲座等方式宣传生态知识、环保法规等,忽视了农民的认知水平、传统观念、情绪体验等,导致生态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思维等无法进入农民的内心世界,生态意识培育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2)内容枯燥乏味。从总体上看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理论素养比较差,不愿听也听不懂抽象难懂的内容、深奥晦涩的理论,这就要求基层政府、环保部门、新闻媒体用生动形象、“接地气”的农民话语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生态保护法规、生态消费理念等。但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中,教育主体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农业生产知识,对农民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知识素养等了解不多,不能将生态文明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等转化为农民愿意听、能听懂的话语及内容,弱化了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有效性。比如基层政府多以生搬硬套的方式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讲解农民应当承担的生态保护责任等,这些内容枯燥乏味、脱离农民的生活经验,很难与农民产生情感共鸣。
(3)交流互动缺失。农民生态意识培育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式的思想灌输,而是以提高农民生态素养为目标、以交流沟通和双向互动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只有从农民的生态理念、心理期待、思想认识等开展生态意识培育,让农民真正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增加农民对环境保护、生态消费的情感和价值认同。但在传统教育理念和宣传方式影响下,基层政府或环保部门多以环保知识宣传、生态理论灌输等方式开展农民生态意识培育,将发放了多少宣传资料、开展了多少知识讲座、组织了多少环保活动等作为评价生态意识培育的标准,忽视了农民对生态教育实践的参与性。这种“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交流”的生态意识培育不能很好地调动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导致许多农民都将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视为“与己无关”的小事,直接影响了生态意识培育的有效性。
3 以柔性管理思维优化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策略
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中,理论灌输、反复说教、行为约束等刚性管理模式无法真正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无法将外在的生态文明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等内化为农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导致农民生态意识培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应当以柔性管理思维指导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以农民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思想认识等为出发点开展生态意识培育,增加农民对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和生态消费的认识、理解和认同。
(1)创新农民生态意识培育方式。首先,建构生态意识培育平台。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需要以柔性管理思维指导农民生态意识培育,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的生态意识培育平台,引导农民充分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比如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开展交流互动,答复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农业生产、生态维权的疑问,激发农村对生态保护、生态消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应当建立由普法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环保人士等组成的教师队伍,下乡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绿色生产技术、生态消费理念,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种种问题。此外,创新生态意识宣传方式。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中应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宣传方式,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生态意识培育,比如可以利用农村书屋、宣传标语、村广播等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增加农民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可以播放农村水污染、垃圾围村、空气污染的环保短片,以生动直观的案例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可以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融入文艺下乡活动,通过小品、民歌、戏曲、二人转等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有效性。青岛电视台就开辟了“环保小妙招”的专栏节目,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讲解生产生活中的环保措施。
(2)优化农民生态意识培育内容。从柔性管理思维看,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生态消费等并不是远离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植根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生态知识和感性经验,只有将生态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农民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和内容,才能提高生态意识培育的有效性。所以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中应当以农民的知识接受能力、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为出发点创新生态意识培养的内容,将抽象难懂的生态保护理论、生态消费观念等转化为贴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案例、故事、知识,提高生态意识培育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比如可以以农药化肥使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为例讲解粗放式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以秸秆禁烧、农村水污染、农村垃圾回收为例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节日燃放烟花爆竹为例讲解生态消费、理性消费的重要价值,将生态意识培育融入农民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此外,可以将生态保护知识、生态消费理念、环保法律宣传等制作成影视作品、网络视频,拉近生态意识培育与广大农民的心理距离,增加农民对生态知识和生态消费的了解。
(3)开展农民生态意识培育实践。马克思说过,利益决定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思想离开利益就会让自己出丑。传统的刚性管理思维忽視教育对象的利益诉求,不能从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情感体验等开展活动,直接弱化了教育及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柔性管理思维以激发管理对象的需要、体验、兴趣、尊严等为出发点,比较重视管理对象的情感体验、心理感受、利益诉求、实践参与等,能够较好地调动管理对象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应当以刚性管理思维指导生态文明实践,引导农民充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比如可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评选美丽乡村、农村生态保护大使,引导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可以组织农民到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文明小康村等参观学习,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垃圾回收、水污染治理、新能源利用的投入,引导各个农村进行环境综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传统厕所改造等,在生态文明实践中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此外,应当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农村水污染治理等环保活动,将农村变成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美丽乡村,不断提高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应当出台扶持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优惠政策,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比如工商部门应当在“绿色食品”商标注册、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中应当摒弃灌输式、强制式的刚性管理理念,树立以农民为中心、以引导为手段的柔性管理思维,用生动形象的内容、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实践维度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0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3] 纪咏梅,张红霞.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农民生态意识培育探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4] 李爱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培育农民生态意识的路径探索[J].北方经济,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