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应对建议

2019-02-14王庆华逄泽辉王春燕徐殿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新生代农民工

王庆华 逄泽辉 王春燕 徐殿红

[摘要]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现况及影响因素,受社会支持、经济收入、自我效能、身心健康、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法律援助等因素影响,提出互联网+三中心一保障的应对建议;社会支持因素和自我效能因素对其有显著预测影响。建议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性,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应对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6;F299.21[文献标识码]A

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概况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特有名词,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展而来的劳动力产业大军,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建设者和主力军。由于各国城镇化历史背景、城镇化推动力量、城镇化辐射方式和现代化程度等不同,城镇化发展没有固定模式。西方国家创建以增长极理论、区位理论和人口流动理论等为主的较完整的城市化理论体系。近年来,城市发展研究主要围绕后现代发展的生态、环境、低碳、人文关怀等展开。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的实质是人类的化身;城市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是关心人、陶冶人。在国家公布《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宄报告》中,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被界定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2019年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农民工增量比上年减少297万人;在农民工总量中,在乡内就地就近就业的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比上年增加103万人;到乡外就业的外地农民工17266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506万人,比上年减少204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到省外就业的农民工7594万人,比上年减少81万人;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9672万人,比上年增加162万人,省内就业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56%。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51.5%。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和心理需求现状不尽如人意,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业余生活单调,职业教育培训缺乏,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希望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确保国家制定的系列政策法规执行到位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心理需求,对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适应是个体成功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所必须具备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行为习惯或态度过程。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过程,包括接受现有社会生活方式、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张春兴在《张氏心理学词典》中指出:社会适应是个体对各种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学习或调整,达到社会要求标准和规范,更好地与社会环境形成和谐关系。目前国内学者尚无规范、统一的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应对相关文献。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是指新生代农民工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懂得人际沟通和交往技能,能够达到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状态和能力;是个体全方位的适应过程,包括生活方式、心理预期、社会交往及工作方式等多方面改变。本项目是2016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协同创新研究专项。本研究旨在对山东省滨州市数个社区近两千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现况进行调查和焦点访谈;对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心理需求、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市民化体验、子女学习适应等方面进行调研;探讨影响该群体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并进行情境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构建模型,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提供建议,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2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应对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是沟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有更强烈的教育技能培训和融入城市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学习,使他们顺利实现从农民工到城镇市民的角色转变和市民化融合;对存在问题进行量化评价和定性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涵盖其工作适应、心理适应、城市社会化和文化融合等系列问题,政府出台惠农政策和法规措施,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山东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创建智慧农民工管理中心,关注农民工身心健康和社會适应

充分利用互联网+,创建城镇社区智慧农民工管理中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常管理和劳动力输出、输入管理,如农民工居住、就医、随迁子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建立农民工个人档案,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档案,定期进行身体体检、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援助服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关注农民工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情况,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体现在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人际环境、心理需求、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留城意愿和业余生活等多个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制度上、经济上、社会文化服务等诸多方面得不到有效满足,导致该群体精神文化生活处于“饥饿”状态,呈现出“孤岛化”现象。尤其是农民工中年轻人的比例大,其人格发展不稳定,还面临许多实际生活问题,如工资拖欠、恋爱和婚姻、子女上学、安家买房等诸多问题,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社会心理上的结构性紧张和危机,他们大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和朋友,遇到问题找不到倾诉对象和求助组织,建立有效的渠道让他们倾诉,比如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农民工专线、设置心理情感信箱、专题讲座、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对解决农民工心理、情感健康问题将有所帮助。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智慧农民工管理中心,利用互联网+,全面关注农民工身心健康、就业、子女上学和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情况,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以便使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

2.2 创建农民工子女关爱中心,关注农民工市民化体验和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

呼吁创建农民工子女关爱中心,招募社会志愿者和专业爱心人士,定期开展农民工谈心会、农民工子女学习交流会和心理咨询会,鼓励农民工子女学生合作交流,中心提供专业帮助,提高其学习适应能力。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自身生活现状有比较理性和客观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身份认同受城市生活经历影响,构建以同乡关系、亲戚关系和同事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物质上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的直接参与,社会支持来源与结交新朋友、情感支持、学业成就、归属感等因素有关。具有城镇市民良好体验的农民工较易融入城镇生活,对自己市民化身份认同明确。自2015年底国家二孩政策放开后,新生代农民工生育二孩的越来越多,尤其在山东各地农村,受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观念仍然存在,多数农民工把年幼子女留在老家,农民工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关注农民工市民化体验和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能力,对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3 创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社会适应和生活满意度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国家惠农政策扶持重点之一,是山东省2019年政府报告中提出重点发展工程之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获得一定社会资本、管理经验和专业特长,受创业政策和创业意愿影响,返乡创业社会适应和生活满意度值得关注。

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比较低,原因在于各个行业工资水平存在差异以及职位的高低、技能水平决定其收入水平,由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大多只能从事低收入的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工作。创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聘请专业技术教师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与企业建立定向用工协议,实施订单式培训,实施培训与就业岗位相结合,根据当地资源和企业特色,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构建全方位创业产业扶持体系,提升返乡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和产业利润。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社会适应包括金融支持、教育培训、基础设施、政策扶持、生活状态、人际交往、心理感受、子女教育、团队合作、社会认同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各级政府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返乡特点,重视发展农民工输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培训、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发挥个人专长、分类培训,订单式培养,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其返乡创业社会适应和生活满意度,为山东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2.4 各级政府加大对 “三农 ”扶持力度,落实各项法规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与应用,成立集体合作社;鼓励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形成职业农民队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方案。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讲座及运用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确立科学就业观念和行为意识,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按照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统计数据,农民工“五险一金”的参保率分别为:养老保险18.0%、工伤保险24.7%、医疗保险17.4%、失业保险11.1%、生育保险9.2%、住房公积金6.9%。新生代农民工更多选择参加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新生代农民工多数从事劳动强度大、重复性高、不能引起社会尊重的工作,对多数农民工而言,有活干、有钱挣就行,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各级政府需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和维权意识。畅通市场信息,搭建沟通平台,提升返乡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市场信息、创业商机等方面加强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内陆地区应加强与沿海地区的沟通合作,利用 “山海合作 ”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会,开展与沿海地区在创业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社会网络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整合,拓展返乡创业者的创业空间和机会,提升创业绩效和满意度。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社会支持因素和自我效能因素对其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

3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决策建议合理性和可行性

3.1 决策建议合理性

2019年初,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是各项决策落实年,利用互联网+“三中心、一保障”决策建议,求实效,发挥农民工中心作用,建立农民工个人档案、就业指导信息发布、法律咨询及援助、职业教育和创业培训等服务,建立农民工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强各行业协会间沟通协作,线上线下相结合,使之在劳务对接、信息共享、经验交流、返乡创业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山东省内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53.66%, 其中本县就业者占51.67%, 山东经济快速发展,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不愿离开家乡,选择就近就业,对于家庭和子女都能照顾,能承担社会角色和家庭义务。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实施培训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进行技术与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各级政府提供全方位的政策、资金和法律保障,专人负责,订单式培训,个人、社区和社会全方位沟通,为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安居乐业提供机会和平台。

3.2 决策建议可行性

借山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东风和2019年山东省政府报告中提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民返乡创业政策,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多学科交叉资源以及互联网+科学技术的便利性,利用互联网+“三中心、一保障”决策建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合作和交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民之所需,中心之责任,上传下达,畅通渠道,为民服务,功在千秋。围绕新生代农民工关心事物主题及内容,如在社区层面推行法律援助、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讲座等服务,鼓励新生代农民工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增加社区居民人际互动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生活。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具有多维性特征,经济适应是基础,社会交往适应是条件,心理适应是结果。在短时间内,进城农民工很容易完成经济适应,然而心理适应是长期复杂过程,人际关系、沟通方式与城市市民有很大差距。通过出台专门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补贴、物质补贴、信息支持等,弥补返乡农民工所创企业在资源方面的不足,提升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資本和创业能力,丰富其社会资源、健全社会支持网络,改善生活状态,提高其社会认同感和社会福利待遇,创造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响应国家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不断吸引更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

本项目学术价值在于研究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及应对策略的系列问题,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和心理需求现况、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我认知、专业技能、人际沟通和角色适应等多个方面指标体系;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体验的现况、存在问题;阐释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

综上所述,本项目提出互联网+“三中心、一保障”的决策建议,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山东省内各地市政府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开展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为主题,提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针对性策略和建议措施,跨学科组建团队,多中心合作,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使其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或返乡就业、创业,对促进山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德胜.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J].商业时代,2012,17(5):15-16.

[2] 俞林伟.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5):75-84.

[3] 陆皓东.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消费能力长效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2):5-11.

[4] 赵小仕,于大川.健康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7):69-75.

[5] 王莲花.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6] 逄泽辉,王庆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8,12(6):1-4.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新生代农民工
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纲要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与第一代的比较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