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02-14谢婧
谢婧
[摘 要]农业产业是“三农”发展的经济血脉。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尊重农业发展的科学规律,找准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农业服务水平,通过“放管服”完善乡镇管理体制,优化农业产业营商环境,才能打开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集体经济;商品市场;优化结构;保障有力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首位的就是产业兴旺,它是“三农”发展的经济血脉,没有它,乡村振兴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实践调研发现,农村安静、农业萧条、农民外出的现象普遍发生,土地零碎多、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农技人员少等问题持续制约着农业产业发展。为此,立足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分析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难题的具体对策。
1 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主要问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对应到农业生产中生产力要素就是:农民、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农业生产资源(土地、水利设施、种子、化肥等)。结合实践调研结果,围绕上述农业生产力要素,分析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1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明显不足
按照年龄层次把农业人口分为三个部分:老、中、青。就青年而言,有中专及其以上学历的,大部分会继续留在城市深造,或者选择就近的城市工作。仅有初高中以及以下学历的会早早地进入社会,进城或到沿海城市打工。就中年而言,稍有技术能力或者身体健硕的,都会选择建筑、安保、餐饮等行业在临近城市务工挣钱,最终在城市打拼扎根。留在农村的则以老年人口、病残人士、尚未成年的儿童居多,甚至村干部也趋于老龄化。一些临近城市的乡村,村民会选择在城里打工,但回到乡村居住,虽然提升了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却并没有产生农业生产力。因此,总体而言,农村现有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素质偏低、数量偏少。
1.2 乡村土地大量闲置,农业生产接近“萧条”
随着乡村振兴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的推行,农村开始了大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其制度目的本是减少土地闲置,集约土地进行规模化的经营,然而,因土地确权未到位、土地四至边界不清、历史性土地权利争议等因素制约了土地流转效果。大量的土地被流转的同时,又有大量的土地被切割、被划分,插花地、边界地等矛盾争议不断,导致土地被迫“闲置”。土地流转后,因土地经营者管理不善、资金不到位、市场经营失败等原因,土地又被迫沦为了荒地,土地的价值被搁浅。
1.3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市场化率低
就西部山区农业而言,因受制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除个别地区实现规模化经营外,大部分农业生产仍停留在个体的、零散的、作坊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投入多、回报少,成本高、收益少,基本实现自产自销。在结余丰富时,通过大户收购小户,大户通过个人人际关系或者互联网关系销往远处市场。这种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大受制于市场、季节、气候等各种不确定要素影响,生产关系的抗风险力较弱,导致其力量薄弱、投资风险高、收益回报低,不能形成相应的品牌效应,产品的市场化率较低。
1.4 农村集体资产虚化,基础设施和农耕条件落后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农村的集体资产在土地流转、土地征用等过程中以户为单位分到人头,集体资产落空,加之农村人口流失,农村专业合作社成为“空壳”,因为缺乏造血功能,现“存活”的部分专业合作社仅依靠政府的补贴和扶持,合作社内部已经面临入不敷出等诸多问题。没有了集体资产的支持,加之乡镇财政“悬浮”于上级,各种农业补贴、政策直达农户个人,除个别申请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外,农村集体的设施建设、农耕工具的改建、农业服务水平提升缺乏有力的人、财、物的支持,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工具落后、农业服务水平低等现象。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发展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对农业发展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是运用好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让生产力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良性的、可循环过程。
2.1 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乡村的风土人情、资源禀赋、地理气候等要素各不相同,农业產业发展的路子就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子”“一条路”,必须根据乡村自有的特征来定位、规划、设计,从而因地制宜地确定从业发展的具体路子。
一是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做好产业发展实地调研和中长期规划。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村优质的资源禀赋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这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有的农业活动都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这一根本原则不动摇。对本村的农、林、牧、畜等农业资源进行登记确认和有效分析,厘清本村农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对本村的农业发展做出科学定位。比如,规模化农业经营、乡村文旅经济、农产品深加工等发展路子。科学制定本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责任田,做优做强特色“景观”,形成具有自身产业特征的乡村发展之路,做到“一村一景”,而不是“千村一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农业能人、回乡创业人、致富带头人等优先发展农林项目,政府在政策和补贴上给予支持和倾斜,从而以点带面、以强带弱、以富带贫地推动整体的农业发展路子。
二是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抓住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农业发展不仅仅是追求农业产品数量的问题,而是如何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把大量优质的产品流通到市场中,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农业产品需求。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运用互联网+等大数据手段对农业产业投入、生产、销售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总结产品生产收益、市场销售情况、产品流通渠道、投资回报率等因素确定与本地市场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子(包括发展规模、市场销路、配套设施等)。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项目资金、农业补贴等措施引导和扶持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农业服务项目上的大力投入和建设,包括农业技术器械的推广、农业服务设施建立、社会资金的引入、惠农金融政策的真正落地等。
2.2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职业技能素养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决定因素。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决定了乡村振兴必须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集体的力量来发展农村产业,这是农业产业振兴必然的路径选择。
一是壮大农村集体资产,盘活农村集体经济存量。当前的个体农业、小农经营显然已经不适应高质量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西部地区客观的地形地貌、土地结构等因素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如何因地制宜把小农经济联系起来、整合起来、盘活起来就必须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让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与市场建立联系,从而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韧性”。借助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摸清集体土地的经营情况,对抛荒土地、闲置土地经过自愿转包、互换等方式“化零为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规范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由农业大户、返乡致富、农业能手等带头,组织村民采取合伙入股、提成分红、绩效奖励等办法共同经营农业生产,同时,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合作生产,采用公司加农户、工厂加农户、饲养场加农户等经营方式,最终实现以点带面的产业化、链条式的农业发展之路。
二是成立农业互助会,用好农业集体经济增量。农村经济集体发展离不开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和提升农民的文化技术,把村民被动参与转变为发展农业的行动自觉。利用农民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村的优势,组织成立农民专业互助会、农会机构等自治社会组织,其设立目的在农民的技术生产交流、农民权益的保护、涉农纠纷的调处等,为农业产业发展搭建共建共享的平台。借助农民专业互助会这一平台,让农民自己提出学习培训需求、主题、内容,由农业部门牵头委派相关农技专家、农业能手、技术骨干等到基层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心贴心业务指导和职务交流,通过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有针对性地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来源。
2.3 完善农村管理体制,提升农业服务保障水平
村民委员会本是群众基层自治组织,然而实践中,乡村人才干部配置较低,乡村一级又负担过多行政事务,造成“事多人少”的局面,村干部“无力”真正参与农业发展和农村治理,能否打通这“最后一公里”事关农业产业发展的成败。
一是最大限度保障村委会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村干部的能动性。当前,一些精心考量出台的惠农政策落到基层却出现了变样、扭曲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有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却少了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群众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所以不执行。如果因条件不成熟,政策不能推行,又草率地调整政策,再次造成了民众对行政行为不信任。如果想要抚平这种不信任的矛盾,那付出的时间和物力成本可想而知。立足农业发展的形势,给村组织的行政化事务松绑,修改完善相关考核机制,让村干部的工作转向农业研究、村社治理、乡村自治等涉农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增强农民参与农村自治的自觉性,激活农业发展的政治生态,形成“至上而下”与“至下而上”相结合的乡镇管理体制。
二是最大力度保障乡镇财政事务权,让惠农兴农政策在基层落地。農业产业化的路子决定了农业必须要有基本的投入以及市场风险的保障,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要产出就必须要担风险,没有充分的保障也就不能有长效的投入,这是商品市场的生存法则。而这一切都需要以资金为基础,资金链是维系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脉搏。随着农业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权成为了对上“依附型”、对下“悬浮型”,乡镇主要依靠申请“项目”向政府、部门争取更多资金来源,但是振兴乡村是一个体系需通盘考虑,如果仅仅通过项目“见子打子”的片段化、随机化资金安排,只能实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能实现“系统化”的振兴。一方面,因地制宜地精简乡镇机构,有针对性地逐步下沉乡镇财权,让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另一方面,科学发展城乡交界的小城镇,壮大乡镇财力的辐射面,才能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持续而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凤政.实施乡村振兴应注重解决好三个问题[J].重庆行政,2018(02).
[3] 杨仪青.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8(06).
[4] 赵坤.西部乡村产业振兴需要认清五大关系[J].人民论坛,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