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苏州水稻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2019-02-14朱勇良徐君谢裕林宋云生蒋明敏曹鹏辉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水稻

朱勇良 徐君 谢裕林 宋云生 蒋明敏 曹鹏辉

[摘要]通过实现水稻全产业链协同优化、做好水稻多功能多元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创建苏州市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措施探讨,研究乡村振兴对水稻高质量发展具有的推动作用,提出能够推动苏州市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水稻;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1 苏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苏州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40年前,苏州从农村改革起步,凭借“苏南模式”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40年后的今天,步入城乡融合共生发展新阶段,苏州改革开放再出发依然需要聚焦农村,向农村要活力、要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苏州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苏州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苏州高质量发展走在最前列的必然选择。乡村地区是苏州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导向,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而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走在最前列。蘇州始终高度重视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抓住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机遇,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改善农村民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苏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苏州各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吴江区聚焦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特色”“田园”“乡村”“旅游”四者有机统一,全力走出聚焦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力跑出“加速度”,努力打造吴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新样板”和具有吴江特点的乡村复兴之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苏州实践”贡献了吴江方案。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吴江震泽镇众安桥村谢家路,围绕蚕桑文化主题,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加快以蚕桑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位于长江之滨的苏州张家港市突出融合发展,构筑产业振兴新优势,着力壮大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探索建设农业电商示范基地;大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依托现代农业园、田园综合体等有效载体,加速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工商资本下乡新路径,取得良好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苏州市吴中区按照习总书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时代精神,努力打好生态+产业+党建组合拳,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工作理念,呵护好秀丽的太湖山水。以德企著名的苏州太仓市认真贯彻“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大乡村振兴推进力度,有效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农业质量持续提升:优质稻米、高效园艺、特色水产、健康养殖等四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建设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8个。

3 苏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的“三农”工作,特别是苏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要清醒看到,苏州农业产出效益还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不少,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苏州的水稻生产和水稻产业在短时间内仍将呈现以下特征:生产成本增高,稻米价格不变;水稻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稻米品牌不响,市场占有较低;稻米优质不优价。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让苏州城乡居民对“鱼米之乡”有了更多、更高的期许。为此,作为乡村振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板块,必须要做好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州百万亩水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1 实现水稻全产业链协同优化

开展绿色种业科技创新。种子是水稻生产的源头,水稻产业的龙头,要以更高站位、更高要求实施苏州水稻绿色种业创新。充分认识到种业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肩负着新的重要使命。集成科研、教育、管理部门,建议建立市级层面的苏州水稻绿色种业创新联盟,摸索种业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深度挖掘太湖地方水稻种质资源和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加快培育绿色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具体在品种选育上,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速适宜机械化、抗病抗逆、节水省肥的资源集约型品种的选育,做到“藏粮于种、增益靠种”;并且还要增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评价指标,加快绿色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从源头推动水稻产业由产量数量型向绿色效益型转变,实现水稻高质量发展。

抓好水稻综合功能示范区建设。大力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好水稻综合功能示范区。在苏州6.67万hm2水稻面积的层面上,规划好、建设好水稻综合功能区。苏州水稻综合功能区创建是苏州建设“三高一美”农业新典型、打造“风景+园林+盆景”农业新亮点的重要举措。要以苏州6.67万hm2水稻为主线、以田园小综合体为平台,积极探索功能区创建新思路。水稻综合功能区,不仅要覆盖优质稻米绿色生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水稻耕地质量的综合提升,还要能够体现发扬鱼米之乡苏州水稻从业者精耕细作的传统工匠精神,传承和光大吴地稻作文化,以及拓展延长产业链示范创新功能。可以积极尝试稻田综合种养,做到“一水双用、一田双得”,不断增加稻田复合效益;积极试种特色专用水稻品种,结合休闲观光农业的新业态要求,在水稻田设计种植彩色稻,绘制稻田画等美景供市民观赏;或积极引进种植具有调节人体生理代谢、满足特殊消费群体需求的专用和保健型水稻品种,开发功能性专用稻米。在创建区内,安排一定规模的稻田农事操作体验区,让市民参与体验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传承农耕文明。苏州市级层面的水稻功能区建设的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提高稻米质量,创建优质品牌;推进稻米产业绿色规模化发展;实现稻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做好“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提升。品牌很重要,代表着特定的品质和价值;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影响生产者的销售收入。企业品牌是一个企业独享的品牌,而区域公用品牌是特定区域内生产者们所共享的品牌。从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非常重要,具有普遍性的使用价值,超越了单个的企业品牌。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品牌化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最适宜的水稻品种,打造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一个区域内,把品牌做出来,建立起来。“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提升要坚持:一是以绿色彰显特色,全面实施绿色生产方式。紧扣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以优质优势水稻品种的选用为要点,选择成熟度好、群众信誉度好的田园小综合体、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为品牌授权使用单位,全程集成推广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绿色生产技术,包括主体品种应用、栽培过程调控、农业物化投入品使用、质量追溯等要素,打造环境优良、按标生产、全程管控、产品绿色优质的生产基地典范。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业企业主体,引导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绿色、有机农产品,实施质量追溯管理,提升苏地水稻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二是实现标准化生产全产业链全覆盖。树立“质量为本、以质取胜”理念,把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推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夯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质量根基。突出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让农业投入品减下来;突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生态环境“美”起来;突出耕地轮作休耕推广,让农业资源“养”起来,加快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市级财政设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资金,资金主要用于苏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矩阵建设,支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引入形象、提升品质、营造环境、立体传播。扶持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主体走向终端市场;引导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地方标准生产水平的提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保障消费者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质量安全信息的知情权;提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物联网+新技术的运用水平,构筑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网络市场营销主体。适应品牌推介形式新变化,积极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实效的宣传推介平台,在充分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媒介形态和高炮、社区灯箱等广告媒体基础上,通过自媒体、农博会、品牌推介会、产销对接会、网商对接会等渠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支持企业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营店、专区、“互联网+”等销售模式,形成多样化的产地和销地媒体传播,有效提升“苏”字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集群的整体影响力。

3.2 做好水稻多功能、多元文化的挖掘和推广

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田宜种稻,水宜养鱼,历史上一直是名闻全国的“鱼米之乡”。水稻作为一种古老水生植物,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在苏州的栽植历史也十分悠久,大米也一直是苏州人的主食。1973年挖掘的位于现苏州市工业园区草鞋山遗址中的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确定为人工栽培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证明远在距今7000多年前,吴地的先民已经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从南宋开始,苏州地区水稻生产就享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美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苏州城乡居民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享受。进一步发掘吴地稻作文化,并拓展和挖掘水稻多功能多角度文化展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所形成的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对普及农业知识、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传播文化和习俗等社会文化层面都有重要意义;拓展细分出水稻植物功能、大米产品功能、稻田环境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度挖掘、充分拓宽苏州“水稻+”“大米+”“稻田+”的产业融合功能。重点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拓展水稻的多功能,以及富含苏州元素的水稻文化。

苏州水稻的历史文化:苏州是“良渚国家”早期中心。在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是一个强势文化,从苏州、常州、南京、淮安、南通甚至北至连云港,都发现了相关的文化遗址,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远古文明的拼图,揭示着远古文化的魅力。“良渚文化”分布区域很大,北至江苏徐州,南至广东,西延湖北。太湖一带,是良渚文化遗址最密集地区之一,寻根溯源,苏州是良渚文化早期的中心。良渚是中原以外地区较早兴起的另一个独立的文明实体,或可称之为“良渚国家”,早期中心在苏州,后期随着冲积平原不断下沉,良渚文化中晚期的中心迁至余杭。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的草鞋山遗址是江苏省最早发现包含良渚文化遗物的遗址。良渚文化对中国稻作农业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草鞋山,考古人员曾发现6000多年前水稻田灌溉系统的痕迹,这是中国首次发现成体系的古稻田遗址,也是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古稻田遗址之一。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保护并深入挖掘良渚文化遗址,探寻中华文明源头之谜,可以在草鞋山原址打造一座史前文化遗址公园——草鞋山水稻文化公园、草鞋山水稻博物馆;深度挖掘原吴县唯亭水稻农业文化遗产,努力打造苏州“草鞋山”水稻文化名片,提升吴地稻文化影响力。

苏州水稻的民俗文化: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和送灶节等,人们有做年糕、糯饼、糍粑、煮粥等习俗。如元宵节吃元宵,有祭祀仙人及期待圆满之意;端午节吃粽子,主要祭奠诗人屈原等。长久的历史积淀,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水稻节日食俗。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稻作生产实践中,逐渐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并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如苏州光福一带抬铜观音像游村求雨、吴中木渎地方抬猛将老爷到胥口镇的胥王庙,向伍子胥求雨等,均以稻作文化为内涵,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容。

3.3 创建苏州市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强化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团队建设,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和社会化创业组织紧密结合的推广服务系统。创建以政府部门和公共科技服务部门转化推广为主,以科研院校为研发中心,农业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科技示范大户为核心的科技推广新模式。以现有国家、省级农业示范园为基础,建设一批科技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不断改善农技服务软硬件条件,有效稳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依托地方农业高校开展校区结对科技为农服务。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落地见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由农业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等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粮食生产、农产品物流配送等農业高新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有效的协同攻关、技术集成和产学研合作,加快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发展模式,引领支撑苏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进苏州市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国胜,李玲,宣雄智.苏州市“十三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4):307-310.

[2] 张云霞.用全媒体讲好“苏州大米”的故事—对苏州日报社“苏报融媒+苏州大米”报道的分析[J].中国地市报人,2019(7):19-22.

[3] 杨大蓉.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苏州区域公共品牌重构策略研究—以苏州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3):198-204.

[4] 王丽.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民俗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探析[J].旅游纵览,2019(8):84-85.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水稻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