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支部如何在脱贫攻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019-02-14王普
王普
[摘 要]安康市经济发展条件禀赋差,贫困人口众多,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已成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就目前安康市的实际,存在产业发展不足、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村干部队伍素质亟待加强问题。安康市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支部+X+贫困户”的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这一工作机制的一些具体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的发挥这一工作机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脱贫攻坚;党支部;贫困户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獻标识码]A
安康市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自2015年实施脱贫攻坚以来,虽然成果巨大,但是现在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很繁重,2016年安康的贫困人口占全省的20.4%、2017年占22.4%、2018年占25%,今年已经达到了41%。全省有11个深度贫困县,在城市有4个,但深度贫困人口为全省的二分之一,仅汉滨区的任务就是关中脱贫任务的总和。现在是脱贫攻坚任务是真正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破解在脱贫攻坚中的难题,安康市摸索出了“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
1 “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取得的效果
“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就是坚持党建引领,运用”党建+”思维,将以村支部为核心的党员干部即脱贫骨干力量、以驻村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实体即驻村经济组织、以脱贫摘帽为目标的重点对象即脱贫困难群众联合起来,在驻村经济实体和贫困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造血式的帮带致富桥梁。
“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取得的效果:
1.1 夯实基层党建
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精锐力量放在扶贫的前沿,积极发挥党支部作为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支部+X+贫困户”的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党建和扶贫的深入融合和发展。
1.2 凝聚各方合力
许多贫困村利用“支部+X+贫困户”这个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各自为战、单打独斗难题,紧紧依靠支部、融入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弥补能力不足、获取稳定收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积极作用,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实际困难。
1.3 促进经济发展
在“支部+X+贫困户”的实施过程中,各地都加强引进、培育和管理各种市场实体,创建了适合农业,农业和旅游业的贫困行业。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技术不足、劳动力不足的实际问题。
1.4 促进社会和谐
在帮助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收入的同时,注意扶贫扶志,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激发了群众发展热情,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改善社会氛围。一些镇、村注重做好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让他们加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做一些事情,以避免无事生非,有效地化解一些社会矛盾。
1.5 提升干部素质
安康市把最“硬”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一线。截至目前,按照“人岗相适、派强派硬、按需选派、应派尽派”原则,安康从县级以上部门选派了1118名干部成为第一书记、2549名驻村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并且开展党政领导、部门干部、扶贫系统干部、帮扶干部、村干部5类扶贫干部培训班。同时,安康全面整合贫困村“四支队伍”,统筹各方力量资源,实现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全覆盖。既为农村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又培养了一批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干部。
2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2.1 部分支部履职能力不足
一些村支部带头人发展经济能力不强、文化素质低、领导核心作用并不明显。现在村支部书记工作任务重、考核严、工资低、压力大,吸引力下降,少数支部书记不愿继续留任。部分村经济禀赋不好,党建工作缺乏经济支撑,造成支部号召力弱。一些村支部对自身定位不准,在促进“X”和贫困户利益联结上有畏难情绪,聚集整合脱贫攻坚要素和力量的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
2.2 部分党员示范作用不强
农村党员平均年龄普遍较大,部分村甚至超过六十岁,年龄过大给党员开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不能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就业、上学,长期在村里的年轻人很少,不利于发展党员,有部分村支部在换届时,出现了无人可选的情况,有时甚至面临党员组织生活会都开不起来的尴尬。部分农村党员工作能力弱,面对当前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和复杂形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个别边远村党员生活不宽裕,甚至自己都是贫困户,示范带头作用无从谈起。
2.3 “X”谋成长后劲不够
由于安康市的自然禀赋,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种养殖业和生态旅游,趋同化严重,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一些村虽然成立了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却在空壳运转,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部分“X”没有紧盯市场发展和当地的产业特点,而是紧盯项目和补贴,没有做好市场调研和培育工作。更有甚者,有些“X”只是为了骗取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
2.4 部分群众精神不振
一些村新民风建设没有落细落实,真正触及要害的举措不多,很多群众内生动力没有调动起来。有些贫困户有要脱贫的愿望,但他们有疑虑和缺乏发展的信心;一些贫困家庭认为,扶贫是指给钱,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对脱贫攻坚政策和要求不关注、不了解,甚至片面理解。农村大量人员外出务工,“三留守”现象突出,劳动力缺乏。一些群众尤其是贫困户懒散赖抬头、精气神不足。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政策支持不均衡现象客观存在,导致一些群众对产业发展等工作配合不够。
3 “支部+X+贫困户”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