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效果
2019-02-14邢程李勤罗志成高峰唐江虎李明
邢程 李勤 罗志成 高峰 唐江虎 李明
[摘 要]目的:以野鸡尾大队主导产业“莲虾共生”为例,探讨村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效果。方法: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扶贫扶志、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基础建设等途径帮助贫困户发展“莲虾共生”产业。结果:贫困户“莲虾共生”纯收入明显高于传统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纯收入,达到产业调整,增加收入的效果。结论:村主导产业是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基础,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应全方位多渠道帮助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中的困难。
[关键词]莲虾共生;主导产业;贫困户;产业帮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产业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湖北省整村脱贫“九有”标准第一条“有主导产业(村有1个以上农民普遍收益的主导产业,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有1个以上支撑型产业)”。野鸡尾大队通过自身发展,形成主导产业“莲虾共生”,如何通过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产业脱贫,是精准扶贫工作中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以野鸡尾大队为例,探讨村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野鸡尾大队主导产业“莲虾共生”发展现状
野鸡尾大队位于菱角湖管理区,是省级贫困村。2015年以来,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大力推广,发挥村干部带头作用和经营主体“治高农场”、“盈天蔬菜瓜果合作社”的推动作用,组织动员土地流转、调整田地等办法,实现了 “莲虾共生”高效养殖模式,占全村土地面积53.3%,产销稳定,形成特色主导产业。
1.2 野鸡尾大队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的途径
1.2.1 扶贫扶志。精准扶贫实施后,村两委、工作队“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村两委、工作队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鼓励有种养殖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增加收入,早日脱贫。
1.2.2 产业选择。有种养植能力的贫困户致贫原因是“缺项目、缺技术、缺资金”,长期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传统项目,收入低。在产业选择上以主导产业“莲虾共生”的优势吸引贫困户发展“莲虾共生”。通过工作队、村干部入户讲解主导产业优势,询问和现场解决贫困户的担忧和实际困难,如资金、技术、土地、销售等问题,请种养殖大户、农场主现身说法,引导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参与主导产业发展。
1.2.3 培训农民。村里举办“莲虾共生”种养殖培训5次,周边镇、村举办培训班2次,村里免费组织41人次参加培训。培训班的举办多样性,政府部门主办的小龙虾培训班、职业农民培训班,村级请专家授课的培训班,商家推介会请专家授课。通过培训,贫困户掌握基本种养殖技术。
1.2.4 技术服务。种养殖大户、荆州区科技示范户、村干部的土地与贫困户的土地相邻,现场提供技术指导,这是贫困户得到的最便捷的技术服务。政府部门指定的专家和长江大学农学院科教队伍定期上门服务,进行技术解答和指导,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让农民了解最新农业技术知识。
1.2.5 资金筹措。贫困户发展产业,既缺资金又怕亏,不敢投。在资金筹措方面,采取金融政策扶贫,1户贫困户贷款7万元发展“莲虾共生”等产业;采取合作社对于贫困户购买生产物资采取垫付资金形式, 2018年为10户“莲虾共生”贫困户共垫付资金9.1万元;工作队每年根据种养殖面积和贫困情况给予贫困户产业帮扶资金3000-6000元,用于购买种苗和生产资料等。见表1。
1.2.6 组织方式。村里发挥“治高农场”“盈天蔬菜瓜果合作社”的带头作用,湘莲、小龙虾等种苗采取统一购买,分发给贫困户;种养殖过程中,大户怎样做,贫困户就跟着做,避免走弯路和误农事,目前未出现大规模病虫害和减产问题;在销售方面,由“治高农场”和村干部负责联系销售渠道,协调价格,保障贫困户利益。
1.2.7 产销对接。贫困户种养殖规模小、信息少,销售渠道不畅。产销对接上由“治高农场”和村干部提供销售渠道和价格,减小市场风险。有时贫困户没有交通运输工具,“治高农场”和村干部还出车帮忙运输。2018年“治高农场”和村干部联系的销售渠道,贫困户销售湘莲超过10000公斤,小龙虾超过20000公斤。
1.2.8 基础建设。村及工作队筹集资金423万元,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修缮水、电、路,新修和扩宽道路3000多米,居民区到田间地头道路全部硬化,方便大型机械和运输车辆通行。修建跨沟桥梁5座,其中1座生产用桥取名“采莲桥”。
2 结果
“莲虾共生”模式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带动强、效益佳的特点。亩产纯收入3812元。2016年开始带动10户贫困户发展“莲虾共生”,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莲虾共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8年贫困户“莲虾共生”与传统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纯收入比较见表1。“莲虾共生”纯收入明显高于传统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纯收入,达到产业调整,增加收入的效果。
3 讨论
3.1 村主导产业是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基础
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农村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产品需求旺盛,市场前景看好,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做大做强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才能实现贫困地区“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转变。野鸡尾大队以低洼田为主,因地制宜发展“莲虾共生”,逐步形成村主导产业。“莲虾共生”种养殖面积占全村土地面积的53.3%;种植时间长,从2015年开始,积累了经验;种养殖大户有荆州区科技示范户、村干部、共产党员种养殖近千亩,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和技术指导作用;村里有“治高农场”“盈天蔬菜瓜果合作社”(合作社兼营生产物资),从种子购买、饲料等生产物资采购、联系产品销售渠道等,形成“一条龙”服务;莲虾一次投入可收获四至六年,湘莲、小龙虾目前价格稳定,经济效益可观。产业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举措之一,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村主导产业发挥了扶贫效益,“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渠道”,贫困户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从事主导产业种养殖,实现贫困农户收入的增长, 确保依托农业产业实现贫困农户增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村主导产业发挥了社会效益,通过“虾莲共生”产业带动,解决全村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问题,改变了传统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贫困人口素質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高。村主导产业发挥了生态效益,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低洼地发展“虾莲共生”,使资源的利用更趋于合理,低洼地得到科学开发利用,不仅减少了水涝灾害,也有利于建立优良生态资源与特色产业发展良性循环系统。村主导产业是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基础,把优势特色产业作为重点内容,实施一村一品的产业行动,从而促进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3.2 全方位多渠道帮助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中的困难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搞好产业扶贫体现着一种发展能力,也需要破解不少难题,贫困户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信心不足、墨守成规,还存在“怕亏”“等、靠、要”的思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常常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等难题。这些困难制约着贫困户产业发展,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产业扶贫取得实效。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要加强产业扶贫的宣传,通过宣传鼓励贫困户通过劳动发家致富,通过政府扶持政策优先发展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选择产业,调整传统种植模式,因势利导,充分阐述村主导产业的优势,讲明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的帮扶措施,激励贫困户参与到主导产业发展中来。农户负责农产品的最主要环节——生产环节,一切的前提是尊重农户的自主生产意愿,不能采用强制性手段推行。加强贫困户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训职业农民,提升农民职业技能,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不断加大技术指导和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地制宜,结合主导产业和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贫困户家庭成员的实际就业情况,实施分类施策和精准服务,通过当地政府、种植大户、商家等多种培训渠道,让贫困户掌握主导产业的生产技能,让先进农业科技走进贫困户家中,提升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为贫困户致富脱贫提供契机。加强技术指导,主导产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持,当农户种植遇到技术问题时,可以通过请农业技术人员、科研教学人员和推广单位专家教授现场指导,也可以通过种养殖大户随时提供技术辅导,由此避免农产品由于技术问题而造成的质量参差不齐,为以后的品牌推广奠定基础。按照“统筹兼顾,分级负责,服务到村,精准到户”的原则,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服务,持续增强智力脱贫能力。开展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扶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不足,扶贫产业难以顺利发展,扶贫也就是一句空话。利用扶贫贷款、政府产业奖补、合作社垫资、工作队资助等渠道,为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瓶颈,促进扶贫产业的顺利进行,扶贫效益的显著增加。建立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的组织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合作,利用龙头企业为贫困户提供统一种源、统一技术、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和统一销售,利用高品质的产品、畅通的信息渠道,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富裕。拓宽销售渠道,贫困户生产规模小,议价能力较低,甚至面临亏损风险,需要努力拓宽销售渠道,赢得更广阔的销售市场。特别是依托合作社的销售渠道,突出规模优势。工作队落实《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学校、医院、机关食堂和交易市场活动”。工作队安排贫困户农产品在本单位销售,走好产业扶贫能否发挥脱贫致富作用的最后关键一步。改善基础生产条件,在驻村帮扶实践中,基础道路是第一需要,水利建设是基本保障。利用政府资金、扶贫帮扶单位的资金、社会捐助的资金,大力改善贫困村生产条件,生产道路硬化和拓宽、沟渠开挖和硬化、电网到田间地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红彦,王飞,王亚静,等.南方水网地区“莲虾共作”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以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2).
[2] 刘红梅,修伟明,杨殿林.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其应用[J].经济与科技,2017(09).
[3] 周保吉.外来帮扶、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基于对广西J镇“第一书记”扶贫实践的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18(07).
[4] 余欣荣.强化研究凝聚合力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J].农村工作通讯,2016(22).
[5] 孙铁玉.立足一村一品 助力精准扶贫[J].当代农村财经,2018(01).
[6] 王万琪.雅安市雨城区农业产业技术扶贫工作成效与问题建议[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02).
[7] 常钦.产业扶贫贵在“精准”[J].新西部(上旬刊),2018(12).
[8] 李玲.湖北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的长效机制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21).
[9] 黄艳芳,秦媛媛,阮晓静,等.广西科技扶贫实践与发展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8(04).
[10] 刘贝,刘军,刘小燕.湘潭市雨湖区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南農业科学,2017(03).
[11] 马根卿,秦关召.长葛:农业技术助力产业扶贫[J].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2019(01).
[12] 胡相伟.产业扶贫是持久脱贫之道[J].甘肃农业,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