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探析

2019-02-14潘旭冉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乡村振兴

潘旭冉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基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方法等视角,探究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吻合性,对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价值蕴含、优势与困境进行了梳理,并从与政府合作购买服务、多元主体合作、整合城乡资源协调发展、本土化发展、乡村人才培养、结果评估等方面探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以此回应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社工机构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受到了党中央的大力关注,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得到改善。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民适应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于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如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此项政策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和实际结合,运用科学的知识理论武装政策,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政策。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二者协同发展是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与推进。

1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价值蕴含

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专业价值观……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及实务在介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1.1 提升乡村发展质量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尤为突出,城乡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限制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提高农业经济产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竞争力势在必行。农村经济长时期落后于城市,要想缩小差距,必须由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首先从东部大城市发展起来,现在逐步向乡村发展,因此社会工作积累了城市发展的经验,并掌握一定的城市资源,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可以加强城乡合作,实现公平贸易,平衡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以此协助乡村经济建设,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1.2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构建良好环境的乡村生态系统,需要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特有的无形资源,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工作以促进人与环境“适应性平衡”为目标,介入乡村振兴,通过发挥其治疗性功能,帮助发现和解决人与环境中出现的不合辙行为,助人自助以实现村民主动了解自己与环境的不当互动行为,并且积极提高自身环境适应能力,改变以往粗放式、破坏式的与环境相处模式,推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3 营造乡风文明好氛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即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社会工作实务是道德实践过程,社会工作有其专业价值观,强调尊重、友爱、互助、公益的精神,这种社会工作精神可以成为乡村建设的价值引领。社会工作者作为乡村教育的助推者,在介入乡村振兴实践中,通过与村民交流沟通,引导村民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文化自觉,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价值观,增强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让其致力于为乡村建设谋利益。同时,专业社会工作者经过系统文化课学习,是一批拥有科学知识的群体,社工机构走进乡村,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建设文化知识长廊等活动营造友善、和平、积极、健康的乡村氛围,繁荣乡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形成“亲情、友情、乡情”和谐乡风。

1.4 构建有效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将传统的政府主导、强制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各方合作、交流沟通的一种新模式,治理强调的是参与性、合作性、互动性、协调性。什么是治理有效,如何治理有效是党中央提出的关于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础问题。李克强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者对人尊重,没有歧视,注重平等、友善,通过平等协调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问题解决的可操作性,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可调动多方社会力量,合作增进社会矛盾的可治理性,最终实现有效地社会治理,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介入振兴是社会治理的实践与细化。

1.5 以民生为基础,塑造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是以他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即肯定个人(社区)的价值、潜能,并重视发掘动员个人(社区)等自身能力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工作主要是对特殊群体提供服务,村民是社会工作者主要服务对象之一,社会工作者介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村民提供帮扶,这种帮扶不同于其他组织、个人直接提供物资帮助,而是更多地关注农民能力的培养,意识的提升,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来看,“是否有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寻找面对、处理和超越问题限制的具体途径”。社会工作者介入乡村振兴,会帮助受助者自己发现问题和优势,让受助者认识到他们的个人价值所在,他们不是社会的“淘汰者”,而是社会的“推动者”,激發村民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帮助村民定位自己是社会的主人公,强化其社会建设主人公意识。

2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优势与困境

2.1 介入优势

一是价值观吻合,注重民生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到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工作服务群体是弱势群体或有需要的群体,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多出现在乡村及边远贫困地区,诚然村民成为社会工作者服务的主要对象,社会工作者走进乡村,走近村民,坚持以人为本的视角,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以赋权、增能等方式,强调尊重、参与、分享、发展,着力解决乡村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着力解决人的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包括基本生存、持续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注重民生问题,与乡村振兴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具有共通点。

二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推进。社工机构是一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构成的组织,组织成员受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训练,掌握专业的价值理念和科学方法。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可以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基本专业方法。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差别化对待受助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给每位村民以一对一的帮扶,实现乡村振兴个体化水平的提高。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动员建立各类型群体,将具有相同性质的人群集合在一起,激发村民活动积极性与参与性,给乡村振兴注入团结协作的力量。社区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与村委会基层组织合作,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建设居于主导作用,拥有政策制定、宣传、执行的权力,社会工作与基层组织的合作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助推器。

三是社会工作与政府合作具有历史经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的合作越来越完善,由政府出资,购买专业组织服务成为一种治理新趋势。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机构不断承接政府工作,长时间的合作给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长期致力于社会实践,因此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为政府制定、实施相关领域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在这样的合作经验指引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则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施性。

2.2 实践困境

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乡村吸引力弱。当前我国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发展较快,整个社会营造出“以城市为中心”的氛围,城市拥有丰富的教育、医疗、经济资源,大部分社会成员渴望在城市生活,大批乡村村民进城工作、大学生毕业留城工作,极少数社会成员愿意到乡村工作和生活。这样的普遍意识增大了社会工作者前往乡村工作的难度,使得社会工作者“同村民住、同村民吃、深入村民方方面面”成为一大难题。

二是乡村经济落后,社会工作工资筹措困难。改革开放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并位列世界之榜,但城乡经济差、东西部经济差明显,乡村经济滞后。社工机构作为一支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团体的捐助,这决定了社工机构对其他组织具有依赖性,社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社会组织,鉴于乡村经济落后,村委会难以给社工机构提供充裕的资金以供其开展工作。

三是乡村空巢化明显,人力资源缺乏。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空巢化明显,乡村精英、乡贤已越来越少,乡村人口稀少并主要以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为主。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身体条件限制,决定了他们不能胜任乡村振兴中大部分建设工作,据走访调查,乡村剩余群体思想保守,如此保守思想让他们难以接受新的群体参与他们的生活,社会工作者给与的帮助也会受到他们的排斥,他们大多只愿意接受不费力的物资资助,对于社会工作者去开发他们自身工作能力、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构建乡村更为友好关系等方面,村民多以懈怠的态度去面对。

3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就是要运用专业的问题意识、知识理论、技术方法对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加以参与,与政府合作,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协助政府推动多元主体,协助政府整合城乡、社会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村民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推动乡村建设内生机制形成,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3.1 深化与政府合作,政府购买服务

自计划经济以来,中国实行政府包干的社会管理方式,政府插手市场经济、社会管理方方面面,即便后来出现了像基金会、红十字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社会组织,但这些组织没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在社会管理中提供的服务也很局限。現在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要求改变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政府需要下放一部分权力交于专业的社会组织。由于传统社会组织在为社会提供服务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传统社会组织渴望有更加专业的组织来承接他们的工作,社工机构作为这样一支专业化队伍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6月发布通知,成立以国务院副总理牵头的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政府购买服务,这也显示出政府积极推动自身职能转变,而这种转变为社会工作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重要契机。在乡村振兴中,政府牵头,社会工作参与,政府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其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实现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

3.2 加强多方合作,推动主体多元

乡村振兴战略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支持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加入,提倡发挥协会、社团、非营利性组织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顺应政策倡导,地方政府需要引进社工机构,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在乡村建立社工站等形式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政府+社工”多主体联动机制。

在“政府+社工”联动机制下,基层政府保证对社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基层党组织干部和基层群众组织负责人为联动机制带头人,领导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治理,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政策解读、资金保障,实现社会工作者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发挥其专业技术帮助农业农村农民建设。明确地方政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社会工作者是助力和补充,不是代替。政府将正确定位自己与社工机构,实现政府领导、社工参与、相互监督,发挥“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