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现象”的高教改革

2019-02-14柳青华

时代人物 2019年17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陕西现象

柳青华

由“陕西现象”思考陕西高校存在的问题,回归大学本质,促进陕西高校改革,真正地培养人才,真正能够为陕西服务,实现陕西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真正解决“陕西现象”。

一、“陕西现象”

陕西作为资源、科技、教育、文化、生态和旅游优势大省,应是一个经济大省。然而,实际却经济发展滞后,科技大省,却经济小省、收入穷省,“人才辈出,江山依旧”。 2001年《关于“陕西现象”的思考》,2002年《西部开发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陕西现象”的几点启示》一文,首次提出“陕西现象”问题。《观念滞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以陕西为例》,具体分析“陕西现象”。陕西省统计局总统计师杨永善,2003年发表《“陕西现象”值得关注》,系统全面分析“陕西现象”问题。当年10月他发表《陕西现象值得深思和关注》,被500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和重大反响。2005年,第二届陕西改革与发展论坛,专题研讨“陕西现象”。徐德龙院士,发表《中国高等教育的“陕西现象”——由来、困惑和出路》,分析“陕西现象”的成因和困惑以及解决出路。

二、“陕西现象”的高教问题

“陕西现象”的实质是陕西大学教育问题。陕西省教育大省,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延续下来。但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许多省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早已赶上并超过陕西。陕西甚至开始落后于安徽河北等省,综合竞争争实力减弱,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有所削弱。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缺乏区域特色。综合类的大型院校数量少,院校设置重复,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甚至浪费。排名居前的专业都是偏向于航天航空和军事类的专业,长久以来形成了重重工、轻轻工、重生产、轻管理、重理工、轻文法商的专业模式,财经政法、管理类专业比重更少,甚至没有一所专业的经济类大学,无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的支持和服务。

少数地区先进,边远地区薄弱贫穷,大部分地区发展滞后,区域差异较大。全省高校有71%集中在西安市,91%集中在關中地区,陕南、陕北只有5所高校,造成了高等教育二元结构,中心城市占有了主要的教育资源,周边广大的城镇地区则教育资源贫乏。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区域集中化,陕南和陕北地区,人才凋零,经济发展落后。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存量下降。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位居国内下位,教育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脱离,陕西培养人才、无法留住,人才流向沿海发达地区,人才和科技成果流失。

缺乏与企业的科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陕西虽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经济体制滞后、观念保守,科研成果应用弱,大多高校或是没有能力进行科技研发创新,或者科研成果偏冷无法应用于国民生产。军民分离,科研服务于国防军事而非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陕西科技资源丰富但分散,隶属于不同的体系,科研机构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条线和区块,科技资源很难共享,彼此缺少信息沟通和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科学仪器设备、图书文献、数据资料等重复浪费,共享水平低,面向行业服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开放程度不高,合力优势很不明显。隶属中央的高校,与地方存在一定的脱节。国家在陕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形成的科技专利和知识产权,最终又回到国家层面,从国家扩散至全国。对全国科技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仅有极少部分科技成果留在陕西。

以国防系统为主,具有显著的“嵌入性”特征的科教资源布局和管理体制,使得中央所属科教资源主要完成系统内下达的纵向科研任务,缺乏为陕西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动性。中央所属高校的研究项目和科研任务基本是由中央直接下派,陕西除了对这些高校有补贴之外,没有充分利用这些高校所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的配套产业与之配合,达到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的效果。没有产业支撑,科研难以反应地方需求。陕西的科研成果一半以上被省外单位吸收、转化,出现了“省内开花,省外结果”的局面。

在行业领域中具有创新和影响力的拔尖人才缺少;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很多,但从事技术创新实践的人才非常缺少;人才的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很多,但真正产品化的成果项目少;引进的高端人才数量很多,但留在科研生产一线的高层次人才很少;人才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数,但人才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数;技能人才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数,但高技能人才低于全国平均数。

三、“陕西现象”与高教改革

随着经济转型任务的提出,大学教育问题凸显出来,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推动大学改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明确办学层次、调整学科建设。研究型大学以研究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主要承担国家的科技攻关项目,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以具有一定理论和操作能力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为主,职业技术学校则主要培养实用的技术人才,成人高校等则要发挥继续教育的特点,由此才能体现出办学的整体优势,发挥各类人才的效益,在经济变革中保持较高的适应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当重要角色。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资源优势,重新调整各高校专业设置,在保有既有的优秀专业学科基础上,通过优化全省高校的学科布局,建设一批文理交叉、新老交叉的新学科,设置符合陕西省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能源转化等专业,协调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培养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缓解陕西地区人才流失的问题,促进人才“溢出效应”,体现出教育与经济的正相关关系。

推进陕西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除了在西安等大中型城市发展一流重点大学之外,根据不同地市发展特点和需求,设立具有本地产业特点的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提高地市人口素质,由地市向乡镇发散知识和信息。

科技资源统筹为主线,将分散于院所、高校、企业围墙内的设备、技术、信息,重新“排列组合”于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开展开放共享服务。建立省、市、县各级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创业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各级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处在上游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有了一个展示科研成果获得回报的平台,促使其拥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科研工作,处于下游的相关产业可以在这里挑选自己需要的最新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产业市场中,获得更丰厚的市场利润。

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市场,从市场需求和发展上选题立项,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创造财富,极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掌握科学前沿、科技信息及学科前沿,在研究成果综合集成的基础上再创新。科研院所的成果向地方转化,发挥科技成果的“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方方.析“陕西现象”——关于陕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4.

[2]高全成,傅岳瑛.陕西高等教育的特征及发展对策.科技与教育,2002.2.

[3]周奔波,李娟娟,杨淑琴.陕西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冶金教育,2003.5.

[4]李承明.破解“陕西现象.西部大开发.2016.10.

[5]周励.落后的症结.西部大开发.2011.8.

[6]廖逊.反思“陕西现象”[N].西部时报.2011.8.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14JK1237)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陕西现象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