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理念与路径

2019-02-14韦莉莉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35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三全育人课程设置

韦莉莉

摘 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三全育人”的改革试点。“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在该育人理念推进中需要明确三个方面对应的实体:重要他人、课程设置和学生主体。职业教育领域实施“三全育人”的路径是:积极构建重要他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重塑课程价值内涵体系,实现全程育人;构筑学生主体内涵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 “三全育人”;职业教育;重要他人;课程设置;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5-0073-04

2019年2月国务院正式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十九条明确提出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三全育人”的改革试点,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保持同行同向,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与职业精神的培育有机融合起来。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对待和贯彻实施“三全育人”,不仅关系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而且对于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培育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等都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对“三全育人”内涵及其内在联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剖析“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理念与路径。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指出了育人的施教者范畴,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等都是育人行为的施教者。就学校而言,施教者不仅包括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还包括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以及其他教学辅助人员。全程育人,指出了育人的时间维度,育人活动要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时间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育人策略和手段。全方位育人,指出了育人的空间维度,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立体化、多样化、层次化的育人方式和手段,以及系统化、全面化的育人内容。

(二)“三全育人”的内在联系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给出了育人的施教者,又给出了育人的时空观,因而将育人活动提升到了四维空间的层次,育人的难度和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育人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众多内容,要在育人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实现育人的目的。

二、“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理念

“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要想顺利地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推广和实施,首先必须对之进行重新建构以使其与职业教育的实际和运行机制相适应。为此需要在职业教育中找到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相对应的实体,这样才能将教育理论作用于育人工作的实践[1]。

(一)全员育人与重要他人

著名教育学者Mils. W和Mead. H提出了“重要他人”的概念,认为重要他人对于受教育主体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受教育主体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层次,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互动性和偶像性两个不同的类别。

对于学生而言,互动性重要他人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接触并认同的重要他人,并不是所有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接触的人都会被其认同为重要他人。通常而言,教师、成绩较好的同学、家长等最有可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全育人”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实施的关键一步是在互动过程中促成相关施教者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在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交互活动中,要采取措施和方法提升施教者的教育自觉水平和教育意识能力,使其尽可能地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朋友、榜样乃至导师,而不是在功利主义或威权主义下将其塑造为学生的代言人、监护人或其带有功利目的的伙伴[2]。大量的职业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的互动过程中,重要他人的出现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程度有着重要的关联,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学习经历的丰富,学生主体地位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将会相应地增长。根据职业教育过程这一阶段的过程特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实施的立足点应该在教师群体和学生同龄群体中去寻找。

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受学生尊敬、崇拜、喜爱、敬佩的榜样人物或偶像人物。其与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区别主要在于互动频率和互动可能性。很明显,偶像性重要他人與学生的互动频率和互动可能性要远远小于互动性重要他人。大多数情况下,偶像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单方面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建立在双方的互动基础之上。然而正因为如此,偶像性重要他人的影响力较互动性重要他人更为深远,因而在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实施中必须对偶像性重要他人进行重新建构。

(二)全程育人与课程设置

课程在职业教育中作为一项特定的社会事实,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进入课程中的知识在法理和价值上被认为是合法且具有存续价值的知识以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社会性是进入课程中的知识的重要属性。课程中的知识在梳理、筛选和加工的过程中总是与一定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联系的。在职业教育中贯彻和实施“三全育人”理念,应该认识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提倡和宣扬不应该局限在思政课程、思政课堂、思政教师上面,而应该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弘扬和宣讲扩展到整个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全程育人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一种教育意识落实到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和熏陶。从目前职业教育的育人实践来看,全程育人的环节和机制还存在诸多欠缺和不足。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对于知识的筛选和注入也投入了很大精力,但不同的施教者都是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视角独立地进行,缺乏彼此之间的配合和默契,并且相关的要求也仅在教学大纲中出现,造成了施教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可操作性把握和控制[3]。因此,基于目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要推进“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首先必须打破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壁垒,在新的职业教育框架内将所有的职业教育施教者和教育主体纳入到统一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包括学科专业的知识本体在内,还需要对其价值导向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控制,从而营造全程育人的环境氛围和机制。

(三)全方位育人与学生主体需求

教育哲学理论认为,教育一方面对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会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教育及教育活动的双重特点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得会尤为明显,教育在稳定社会的同时推动社会变革。教育哲学理论同时也认为应该将这种反思应用到对教育主体的分析中,以观察和领悟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主动与被动的矛盾境地。将教育主体视为教育过程中的生命有机体,是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主张和根本观点。然而不幸的是,职业教育中具有生命主体的人却往往沦为被动化的客体,这也是“三全育人”亟需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行和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职业教育中出现一个甚为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都集中在职业取向中,对于职业的过度集中使得对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注度大幅度降低,甚至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分开单独地置于某一课程中进行的状况,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认为教育的异化是导致人异化的根本原因。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生命个体的体验,而在于向社会提供合格的成员,并由此而向受教育个体进行知识、技能、精神、理想的注入和影响[4]。

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生命的人。作为个体,他具有社会和生物的双重属性,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学生个体如何适应社会并求得生存这一职业部分给予关注,而且还要对学生如何适应整个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给予足够的关切。随着职业教育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职业院校作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主体给学生进行社会化预期提供了重要场所。因此,“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强调和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需求和内在动力,培育其内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寻找的源动力。

三、“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路径

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文化、技能、价值的传递过程,而“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这种传递。基于本文所阐述的“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理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实施。

(一)积极建构重要他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

如前所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构成了“三全育人”之全员育人的主体。这四个不同主体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人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要想在职业教育中实现和收获整体可持续的育人效果,就必须积极建构重要他人体系,帮助学生有效快捷地建构互动性和偶像性两个类别的重要他人群体。

就互动性重要他人而言,在同一时期学生可以有若干个互动性重要他人。他们分别对应着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和个性成长需要,或者是互为交叉性的存在,比如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职业选择、行为方式等不同层面受到来自不同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影响。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图书馆管理人员等,都应该自觉地扮演学生重要他人的角色,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成长,从而促进学生在学校里获得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的价值和知识体系。

就偶像性重要他人而言,在校学生对偶像性重要他人的选择与认同,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社会中某种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社会价值观、行为取向、意识形态等的选择与认同。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化调整和转型变迁,学生对偶像性重要他人的选择和认同也呈现出分散、多元、自我的特征。同时学生选择和认同的偶像性重要他人也与学校所宣传和提倡的人物圈渐渐偏离,以分散化的崇拜为主,并逐渐呈现出以自身来取代偶像的趋势。因此,全员育人的重要他人体系也必须随之扩展,将社会范围内的对于学生社会化有影响力的全部主体纳入到重要他人体系之中[5]。此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数字传媒和网络平台对于学生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诸如微信、微博、直播等,也是重要的构成学生重要他人体系的因素。

因此,在职业教育领域践行和实施“三全育人”的理念,就必须将学生重要他人体系的构建作为全员育人的核心。构建重要他人体系的实质是提升职业教育中所有施教主体的教育自觉意识,强化所有施教主体的引导领航作用,进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理想信念养成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暗示。

(二)重塑课程价值内涵体系,实现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涵盖了从学生踏入校门到完成学业毕业的整个时期。整个时期无缝隙、无中断、无间歇地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通过全程育人与课程设置关系理念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应该突破传统单一性的教育,深化调整与改革专业课程体系,重塑课程价值内涵体系,为实现全程育人提供关键支持和重要保障。

课程价值内涵体系的重塑,重要的问题是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为此需要全局统筹、整体考虑,使之对学生的影响和培育作用持续到从学生进入校门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即使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存在领域知识和关注度的差异不同,但总体上所内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自觉不应该有所区分,更不能出现各自为战、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同专业的骨干教师和相关教辅人员要加强交流、沟通和分享,致力于总结和打造一个跨越专业和学科的共识知识库,以此作为各专业、各学科的必备统一的知识,并持续性对共识知识库进行更新和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致力于重塑课程价值内涵体系,打造跨越学科、专业的共识知识库,并不是要求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只秉持一个单一的教育理念、一个固定的教育原则、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在课程价值内涵体系的一些重要问题、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上,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就教育教学方法及相关专业研究对相应的教师进行培训。

(三)构筑学生主体内涵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又称全面育人,是指充分发挥和利用包括测试、评比、评奖、奖学金等各种教育手段及媒介载体的作用,通过助学活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參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环节各部门相互配合,实现在整体推进中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和机制。

要构筑学生主体内涵体系,就应将受教育的学生视为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他们需要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完成人生的社会化预期,因此职业教育就需要将学生的社会化预期视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性目标和出发点,以此作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目的和归宿不仅仅局限于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更高的目的应是能够通过自我学习成为一个能够自我认知、感受并传递幸福的人。学生毕业后走出校园,能够持续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进一步感知生活的丰富多彩,在职业定位、社会交往、恋爱求偶、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等问题上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生活感知。从学生自身来讲,应将职业教育视为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塑造的重要平台和阶梯,而不应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职业跳板。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而在于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和内心幸福的人。

在国家颁布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职业教育迎来重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三全育人”理念有效地落实到职业教育领域中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按照“三全育人”的理念和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职业教育领域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关键是育人主体的全员参与,以课程价值内涵体系实现育人过程的全覆盖,面向学生的主体需求,探寻教育的终极目的和价值,致力于培养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的社会人,而且还要能够创造幸福、感知幸福的幸福人。

参 考 文 献

[1]许新国,刘占明,温玲子.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3):77-81.

[2]陈富贵.“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3):263-265.

[3]寇光涛,岳敏,武镒.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8(4):84-88.

[4]王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76-78.

[5]秦月许,李艳琴,谭丽琼,等.“三全育人”涵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1):1-4.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三全育人课程设置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