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三重维度
2019-02-14王鸣晖周亚峰
王鸣晖 周亚峰
摘 要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新时代工科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应从价值论维度上实现认识自觉,从矛盾论维度上精确工作缺失,从实践论维度上构建路径指向,这是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顺应形势、价值体现和现实表达的内在需要,更是为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气派、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世界水平的工科院校人文教育提供有益探索实践和途径参照。
关键词 人文教育;工科院校;价值论;矛盾论;实践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5-0069-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人文教育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工科背景和科技优势,从价值论维度上实现认识自觉,从矛盾论维度上精确工作缺失,从实践论维度上构建路径指向,不断丰厚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推进大学生的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涵养和人生价值实现,充分体现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本质属性与价值理想。
一、价值论维度:实现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认识自觉
价值论维度,是做好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时代表达和价值体现。通过对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合理性进行定性定位分析,对其存在本质做出科学阐释,实现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认识自觉。
(一)把准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新定位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新时代工科院校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科学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必然要求,人文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文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2]。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做好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对于育人育才、办学治校具有特殊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3]。注重科学、人文以及工程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综合性创新工程技术人才,是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规格和标准配置,是对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赋予的新功能,需要工科院校全方位的培育教化和实践历练。人文教育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从而形成公民文化力、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4]。工科院校承载着为智能制造和工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的重任。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要切实把准新定位,主动顺应国际产业变革大势,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置身于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大局,重建人文教育积淀,弘扬人文精神,焕发人文教育生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二)正视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最主要的是人文自信,它是一所工科院校事业发展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和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要强化使命担当,在传承和弘扬已有文化样态基础上,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优势,深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激活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体现中国人文精神、中国人文价值、中国人文力量和中国人文引领。
(三)直面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新挑战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突飞猛进发展,为新时代工科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使工科院校人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工科院校,人的教育被忽视或消解,人被技术异化为物,致使工科教育造就了“失去灵魂的卓越”,教育应该立足于人、成于人,成就个体存在的完整性,使人成为一个“对于自身、对于自身在社会和宇宙中的位置都有着全面理解的完整的人”[6]。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功能应该回归本源,立足人文教育常识本分,不忘人文教育的初心梦想,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使人真正成为人”。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在国际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过程中,工科院校在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视阈下,如何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熏陶作用,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在面对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如何彰显人文教育之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使人文教育深深扎根工科院校的现实土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塑造自觉的文化精神?等等。破解这些问题,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必须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二、矛盾论维度:精确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缺失
矛盾论维度,是揭示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矛盾问题和对立关系。通过对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短板进行研判分析,对其矛盾对立要素做出有效梳理,查摆出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和问题。
(一)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共识有待凝聚
进入新时代,科技发展令科学教育万众瞩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潮流,在其背景下,工科院校存在着科学教育与專业教育“大热”而人文教育“冷清”的倾向,这与工科院校对人文教育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定位不准有很大关联。一些工科院校办学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致使“性价比”较低的人文教育只停留在口号上,人文教育思想还没有在工科院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受学科性质影响,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更注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忽视了大学生本身的品格塑造和人文精神提升,过于看重培养专业型专门性人才,侧重于工程技术层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重专业技术技能传授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人文教育的整体效益和功能尚未完全彰显出来。
(二)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实效有待增强
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比不够均衡、不够充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还没有做到实质性融合,还未进入工科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层面。受到追求功利的社会潮流影响,工科院校人文教育水平不高,人文教育诉求总体不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够高,甚至出现“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状况[7],人文教育过程较为被动,效果较为有限,降低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三)工科院校人文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教育体系和方法体系尚未健全,教育方式仍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依然是当前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主流和主体,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渠道,实践教育内容相对较少。由于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长远的角度,不利于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师资有待加强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基本上集中在文科类和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拥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占比很少,致使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力量不强,人文课程教师在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总觉得“低人一等”,应有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个别教师对人文教育终极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缺乏信心,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够强,其能力水平同我国工科院校的实力和地位还不够匹配。
这些问题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传统的“先天不足”。因此,加强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必须在解决影响人文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塑造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新格局和新气派。
三、实践论维度:构建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路径指向
实践论维度,是探索实现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实践基础和现实观照。通过对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实践主体作出整体部署和顶层设计,对其教育理念、实效、体系、方式等进行校验完善,构建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路径指向。
(一)树立融入式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8]。工科院校要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根本性问题,牢固树立“融入式”人文教育理念,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打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组合拳”,破除思想认识、工作摆位上的误区和偏隘,全力整合人文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各学科、各专业、各群体、各岗位的人文教育元素,强化多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体性和一体化,使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在思想上有共识、资源上有共享、政策上有共向、力量上有共聚,培养出更多符合新经济及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所需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务求高质量教育实效
工科院校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人文教育规律和新工科教育规律,坚持“靶向”供给,把“漫灌”与“滴灌”结合起来,依托理论课堂、名家讲坛、成长沙龙等平台,广泛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挖蕴含在中华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特质和道德资源,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人文情怀和唯物属性,促进大学生塑魂、强能、蓄气、修德。通过构建翻转式、互动式的人文教育新课堂,开展对象化、差异化和分众化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性、个性化学习环境。要让校史馆里的文物、校园里的遗产、课本里的文字,成为新时代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丰厚资源,使工科院校和学生的人文气息、人文元素和人文情怀更加浓厚。
(三)重构多元化教育体系
工科院校要建立“人文课程”与“课程人文”教育协同机制,针对工科专业课程内容多、体量大、学时少、理性强的特点,梳理各类课程蕴含、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人文元素”,深入挖掘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贯通点,做到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文理渗透,形成同向同行效應,打造学生喜欢的人文教育“金课”。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协同机制,依托校内的党校、团校等成立“人文教育班”,依托分党校、分团校、学生理论社团等理论学习组织成立“人文教育课堂”,依托班团党支部成立“人文教育小组”,构建“校院班”三个层面人文教育平台,实现一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互补、有效衔接。建立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教育协同机制,结合工科专业交叉性、综合性特点,将人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坚持“教辅结合、科教一体、学研相济”,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深度融合。
(四)运用创新性教育方式
在实践内容上,工科院校要为大学生定向、定时、定点量身定制人文教育内容,把理论教育内容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方向,借助各类主题鲜明的实践教育活动,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既讲人文道理又办具体实事,切实把人文教育做到学生心坎上。在实践方式上,拓展人文教育渠道,搭建实践平台,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为大学生化解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情感上的困扰。在实践载体上,把握新媒体特点,牢牢占领网络空间主阵地,构建集专题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官方微博、QQ群、微信群等一体多元的融媒体平台,定期不定期推送体现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的产品,制作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微课程、微讲座、微视频、微动漫等“指尖上的人文教育课”,把有意义的人文事例变得有意思,有意思的教育载体富有意义,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人文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五)优化主导性教育资源
工科院校要充分整合和优化人文教育资源,注重学校、课堂、教师等主导性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建立工科院校与文科院校、综合性大学的校际合作交流机制,实现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缓解工科院校人文教师匮乏的困难。所有课堂都要有育人功能,都要体现人文教育要求,不能把人文教育只当作人文教育课的事,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有品格、有品行、有品位的“大先生”。选优配强人文教师队伍,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遴选一批理论素养好、思想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党务干部担任人文教育指导教师,负责大学生思想引领、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做到因生施教、因需施教、因课施教。
参 考 文 献
[1][3][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42.41.
[2]黄煜镔.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难点与探讨[J].大学教育,2018(10):132-134.
[4]何庆.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的引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6):62-64.
[6]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1-6.
[7]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8]光明日报评论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8-0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