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需加快人才引進的步伐
2019-02-14
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密鑼緊鼓地規劃當中,港、澳、穗、深作為核心城市,需要聚集各類優質人才。那麼其他三個城市的人才發展規劃對澳門有何啟示?
梁孫旭議員認為,與香港相比會較為遜色,但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餘九市對比,澳門在人才這方面的整體狀況尚算理想。
四個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當中有各自的定位,如香港以金融服務為主,深圳的科技,廣州的交通、貿易,而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個核心城市之一,是以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定位的。四地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緊密聯繫,各自發揮應有的作用。
對比其他三個城市的情況,澳門的城市相對較小,而且較為缺乏天然資源、人力資源;不過澳門亦有許多有利的條件,譬如澳門與葡語系國家聯繫,還有就是港珠澳大橋落成後,澳門亦處在較有利的地理位置。近年來,澳門在國家的支持之下,對於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這個目標已逐漸落實,所以特別在旅遊、與葡語系國家之間的關係來說,澳門是發揮到很重要的作用。
透過觀察澳門近年的發展,的而且確是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將來應該考慮支持澳門青年前往內地及香港等地的大型、頂尖的企業進行實習或學習,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促進澳門人才的培養,推動澳門的發展。然而,這需要爭取到國家政策進行幫扶,否則難以實現這樣的願景。
另一方面,澳門現時具備了世界級的旅遊硬件設施,軟件亦逐漸成熟,所以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當中一個重要的自身定位,就是要打造旅遊教育基地。就粵港澳大灣區而言,對於服務業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大的。如果澳門能建設成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中心的話,對於為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培育旅遊休閒方面的人才,能夠發揮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希望特區政府除了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保持緊密的合作之外,同時亦要考慮如何能真正落實建設旅遊教育基地這個目標,並加速推動。
陳志峰委員坦言,可思考一下人家有否做、人家為何做、人家怎樣做。
特區政府進行政策研究,其實最好就是參考與澳門有可比性的鄰近地方,一般是參考同是特區的香港,現時亦會參照一下粵港澳大灣區的九個內地城市,另外還有人口規模、經濟情況與澳門類似的新加坡,我們得以用香港、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新加坡作為一個橫向比較的參照。
如果就人才引進制度的客觀事實來說,澳門與上述的城市相比,應是最保守的。簡單來說,澳門除了在貿促局有移民通道之外,其實亦不太察覺到有其他的人才引進計劃。然而一年一次世界人才競爭報告當中表明,新加坡及香港是全亞洲人才引進最積極的兩個國家或地區,這毋庸置疑。還有,以一個內地城市來說,深圳是最厲害的創新創意城市,以創意來拉動經濟發展,深圳的人才引進也被譽為全國、甚至全球最積極的,深圳有句“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不但會為人才提供投入項目的研發或啟動經費、住房補貼、照顧人才的配偶及子女在當地的工作及就學。廣州是廣東省的省會,長久以來都是文化、政治的中心,但與香港相比,廣州的競爭力與香港仍有一段差距。因此,近年廣州在人才引進政策上加快腳步,陸續推出“黃埔人才”、“美玉十條”等,無非是希望能夠聚集更多的人才,來與港深進行人才比拼,期望拉近距離。
基於香港與新加坡成功的例子、粵港澳大灣區的九個內地城市亦不斷地在搶人才,而三個核心城市人才引進的工作亦開展得如火如荼,各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目標。如果作為核心城市之一的澳門,再不思考人才引進的問題,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競爭或合作,澳門會否落於人後,相信聰明的市民一想就明白。
黃健強理事長表示,深圳有很好的專才輸入計劃,廣州建有廣州開發區、亦訂有“美玉十條”的規劃,這些規劃的條件可能不一樣,但都有類似的地方。譬如某人才到某地創業或工作,只要人才肯留在當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進行科研、投資、教學等,當地政府會在經濟、住宿、政府行政等方面給予支持,是有具體方案的。而在香港最核心的產業上暫時未必有這個需要,不過其他產業的人才政策目前仍在努力當中。
澳門曾經試過人才回流計劃,但是根據資料來分析,成效似乎不太理想。因此澳門必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要吸引各地專才並不只滿足單一的條件即可,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人才環境。人才環境可以包含風土民情、天氣、住宿、交通、家眷安排、衛生、醫療等方面,而並不是只考慮薪金,或者相關產業是否盛行。對於高端人才來說,人才環境是講求互相配合恰當。因此,無論是上述的人才引進計劃,或是正式落實的條文,澳門都有急切的需求去完成。這方面相信人才發展委員會正在規劃當中,但是比較可惜的是,就目前而言,澳門需要什麼人才仍未知,人才引進計劃的操作方式亦暫時未有具體的方案。
另外一方面,所有人都知道,廣州、香港、深圳是重要城市,產業側重點明顯,當三個城市的企業注入其他灣區城市時,大多數人是可以理解、容易接受的。粵港澳大灣區是國策,現時國家已有定位,這是榮譽,同時亦有責任。澳門作為核心城市之一,澳門哪方面可以融入其他灣區城市、並在灣區起引領作用,這是很多人現正思考的問題。
除卻博彩業這個不切實際的選項,澳門可在語言、會展、酒店等方面以一個導師或中層管理人身分前往其他灣區城市進行指引,或許是其中一條可行的方向。因為澳門有太多的實際經驗,除了每年有數以千萬的遊客、建有世界最頂級的酒店之外,每年還接觸許多的國際性會展。這些經驗在鄰近地區不多,如果可以將這些經驗作為導師身分輸出到其他灣區城市,這樣才能算是擔當得起“核心城市”這個稱號。而從人才發展的這個角度來看待的話,更加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將澳門的人才真正滲入到其他灣區城市。
另外,由於澳門有巨大的GDP,所以投資方面或可考慮;又或者,透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選擇不同的灣區城市作為澳門的安老中心、培訓中心、某一產業的工場等等,這一類合作亦應可進行。
無論怎樣也好,特區政府需要向公眾明確方向,適時或提早公佈相關訊息,讓大家做好準備。在這一方面,我們熱切期待特區政府的發聲。
霍可欣理事長透露,粵港澳大灣區更緊密的形成,一方面可以促進各區合作,另一方面就各區的發展需求,對頂尖人才的競爭會更激烈。年輕人應把眼光放遠,敢於接受挑戰,在競爭中磨練自己。澳門的人才計劃可考慮多舉辦迎接新趨勢技能的相關培訓及就深化本澳特色的培訓,加強市民的技能。作為自身,我們應不斷學習,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