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一眼中求創新?
2019-02-14明遠
明遠
創新在這十多年來一直是炙手可熱的名詞,近些年媒體、社會輿論更是充斥著類似的字眼,中國在教育模式、人才模式培養的種種質疑聲中,依舊產生了“中國高鐵”、“移動支付”、“微信”等幾大重要創新發明成果,影響了中國社會,甚至對於全球相關行業、其他國家的發展都帶來了重大影響。這其中必然得益於中央政府開放政策的引導,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在市場經濟的模式中,更大的交由資本、市場來發揮其能動性,而政府那雙看不見的手則是把握底線原則,不去過多干涉市場經濟的自由化與民間企業、力量的創新發展,所以類似滴滴、摩拜單車等共享經濟在內地社會才會如火如荼的發展。
所以這對於澳門社會而言也是重要啟發,澳門的創新並非沒有,不少商業的探索、學生們在機器人領域的探索成果都證明了澳門本身具有的發展活力與創新潛質。但澳門社會終究面臨一個關鍵問題就是來自社會與政府中的保守力量輪番上陣,讓整個社會處在一個希望創新,但處處循規蹈矩的悶局中。作為社團社會的澳門,其特有的管治模式,穩定了澳門的社會結構,為經濟的繁榮發展奠定重要基礎;但另一方面社團等的固定化、階層的固化也讓整體社會逐漸固化與僵化,在政府主張的模式與社團客觀運作的形勢下,創新的思維可能很難抵抗“一成不變”的安穩,因此澳門社會的創新不是單單對中央政府“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主張的口頭呼籲,政府與民間力量都要從自身做起,嘗試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
當然打破限制,不是不遵循規則,很多觸及底線的規則與法律必須嚴格執行,以防止犯罪或者不法事宜的危害。但思維的轉變卻可以在更自由的制度、空間與氛圍上加速推進,很多時候“不做不錯、少做少錯”是穩妥的選擇,但對於市民而言,眾人期待一個會做事的政府遠高於一個“安安穩穩”守成的政府。當然澳門歷經葡國治理、回歸20年,是在積極找尋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發展路徑。當社會逐漸富庶,不少既定利益團體的形成,新事物想來改變就面臨巨大的挑戰。所以改變的第一步,也就是思維的改變與創新是痛苦的,也許會面臨到前所未有的阻力,政府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要有勇氣與擔當來嘗試。
同時,德不孤必有鄰,如果政府能夠在陽光、科學的施政氛圍中推動一些制度乃至決策的創新,是能夠吸引到傳統意義上“冷漠”的市民,開始關注城市的發展。在網絡時代,如果能夠藉助社交媒體、大數據、信息手機平臺,更好地拉進與市民的溝通,更快速地對接民意,很多改變就變得容易。這種全民參與、全民教育帶來的就是整體社會的改變,如此一來,受益的不單單是政府、市民,對於澳門社會的整體發展都是持續推動的源泉。
作為世界重要的自由貿易區加上澳門獨有的“一國兩制”寬鬆氛圍,在這裡連結世界,早就不是難事。從16世紀開始,澳門擔負起中國連接歐洲的重要港口角色,到如今努力發展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葡經貿平台與文化交流基地,這都證明了幾百年來澳門強大的生命力與發展活力。世界日新月異,拋棄你時甚至連提前招呼一聲都沒有,而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的力量多來自一個地區內部,今時今地我們看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差異就可以得到不少啟示。因此澳門的發展必須來自於自身思維的轉變,看到國際優秀經驗,結合自身優勢探索自我方向。如果一味的循規蹈矩,被滯後的法律規範綁架,社會的持續僵化,帶來的是更大的危機。
在這樣危、機四伏的時代中,我們不能期待周邊國家、地區的發展來帶動澳門,而是要寄希望予澳門自身,如何帶動社會進步的動能,站在競爭合作的第一線,保有自己的獨特地位,因此,如何有智慧地打破沉疴舊俗與框架束縛,在新的一年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