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老年大学研究态势分析

2019-02-14胥柳尤网郝明君

成人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老年大学学术论文

胥柳 尤网 郝明君

【摘 要】未来老年大学研究规模扩大是其发展趋势,但研究质量制约其发展程度:研究虽进步显著,但发展差距不容忽视;问题导向鲜明,但理论研究缺乏;研究内容覆盖广,但研究缺乏深耕。因此,应构建学术平台、坚持问题导向、兼顾实践与理论研究、推动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多样化、培养与引进高素质的学术人才。

【关键词】老年大学;研究态势;学术论文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1-0054-06

十九大报告强调,未来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截至2015年,我国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等教育机构数量已将近6万所,有700万左右的老年在校学习者,多部门推动、多形式办学的老年教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1]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的主体,自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红十字老年人大学(后改名山东老年大学)成立,我国老年大学教育实践至今已有35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与之相适应地,老年大学研究也在逐步展开,不断发展。

文献量及其变化标志着相应研究领域的兴衰与起伏。[2]因此,可借助对我国老年大学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知悉其研究现状。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检索源,以“老年大学”作为关键词对社会科学Ⅱ辑分类目录下1983—2017年之间的期刊文献进行精准篇名检索,共获得原始样本277篇。剔除原始样本中的会议报告、新闻、传记及演讲词等非学术内容,获得有效样本共计164篇。本文将以此为基础进行量化分析,总结我国老年大学研究的发展特征,勾勒其发展轮廓,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老年大学研究的量化分析

1.论文数量

图1为1983—2017年老年大学研究文献的数量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就学术论文而言,1983—1985年我国老年大学研究成果产出为零,直至1986年才出现了第一篇专门研究老年大学的学术论文,即吕维善发表于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的《日本的老年大学》。[3]此后,老年大学研究也一直在艰难中前行。20世纪90年代,社会老龄化的趋势日渐明显,65岁以上人口占比日益临近7%。政府对老年大学事业更加重视,《中国老龄工作发展纲要(1994—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也多有涉及,老年大学研究逐步引起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20世纪90年代,老年大学学术论文数量开始增多,但其研究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进入21世纪后,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7%,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例如,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老年教育的指导意见》,江苏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等。这些政策与文件的发布推动了老年大学事业的发展,也成为2000—2017年老年大学文献数量快速上升的主要动因。

2.载文期刊

本文所统计的164篇老年大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分别发表于118篇期刊之上,其主要刊载情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刊载老年大学研究论文数量前三的期刊分别是《成人教育》(7篇)、《新西部》(理论版)(7篇)、《才智》(6篇),近九成的期刊仅刊载1篇老年大学学术论文,且少数期刊已停刊。此外,从刊物等级来看,刊载老年大学论文的期刊中仅有《中国老年学杂志》《成人教育》来源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现代远距离教育》《图书情报工作》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其余均为一般刊物。总体观之,老年大学学术论文发表较为分散,刊载期刊等级较低,老年大学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稳定、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3.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是某一研究领域内较为活跃、论文产出较多、影响范围较广的作者集群。根据普莱斯(Price)的理论,发表论文数为N篇以上的作者可视为核心作者, 其发文量的计算公式为N=0.749×(ηmax)×(1/2),式中ηmax表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总数。[4]经统计发现,发表老年大学学术论文数量最多的作者为岳瑛,共发表4篇,因此,本研究中的ηmax即为4,且N=1.498。由此,我们将老年大学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的发文量确定为2篇,认为发文数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结果如表2所示。老年大学领域核心作者共有12人,占全部作者的7.9%;共发表学术论文21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12.8%,远低于论文总数的50%。[5]这表明我国老年大学研究核心作者集群规模有待扩展,论文产出效率亟待提升。

4.研究机构

对第一作者的所属单位进行统计,共发现134个不同的研究机构,平均每个研究机构论文产出约为1篇,其中曲阜师范大学、武汉老年大学及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产出的论文成果最多,各产出4篇;其次为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台州市路桥区老年大学、胜利油田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各3篇。在这134个研究机构中,一般院校共有76所,占总数的57%,如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等;一线成人教育学校、老年教育学校或机构,共有29所,占总数的21.6%;企业单位共有18所,占总数的13.4%,如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等等。还有一些诸如唐山市丰润文化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黑龙江省教育厅等其他研究机构开展了老年大学研究,共有11所,占总数的8.2%。可见,当前我国老年大学研究形成了以高校为主体、社会其他机构广泛参与的研究机构集群,但尚未形成较为稳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阵地。

5.项目基金

项目基金为研究者提供资金支持,是推动某一领域研究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政府对此类研究所持态度的直接体现。目前,老年大学研究的论文成果较为缺乏项目基金的支撑,其中具有项目支撑的论文仅有24篇(2004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各1篇,2012年、2014年各3篇,2015年2篇,2016年、2017年各6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项目基金等级偏低,没有国家级项目,注明省部级项目基金和校级项目基金的论文分别有19篇(11.58%)和5篇(3.09%)。值得指出的是,这些项目多立项于浙江(3个)、湖北(2个)、安徽(2个)、河北(2个)、湖南(1个)、江苏(1个)等老龄化程度较高地区(浙江、湖北、安徽、河北、湖南、江苏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1.63%、11.57%、11.47%、10.90%、11.88%、13.50%)。總体看来,在老龄化背景下,一方面,各级政府对老年大学愈加关注,对老年大学研究愈发重视和支持,这一点从21世纪以来具有基金项目支撑的论文数量变化趋势上可见一斑。但另一方面,这种重视与支持仅限于老龄压力较大的部分地区,且其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仍无法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

6.研究主题

自1986年吕维善在《日本的老年大学》一文中对日本老年大学进行介绍开始,我国老年大学研究历经三十多个春秋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题集群,其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目前,老年大学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课程与教学”(48篇)、“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35篇)、“思想政治与学员管理”(20篇)、“基本理论研究”(19篇)四个主题,分别占论文总数的29.26%、21.34%、12.19%、11.58%。从内容上看,在针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中,既有从宏观层面开展的整体研究,也有从微观层面围绕音乐、舞蹈、体育、信息技术等具体课程及其教学实践而进行的专题研究。在以老年大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为主题的论文中,则多从老年大学发展制约因素出发,立足于发展现状,对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学员管理等因素或进行理论探讨,或开展实践探索。在有关思想政治与学员管理的研究中,单纯进行思想政治研究的论文仅有1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员管理方面,尤其是对学员心理状况的关注。例如,黄婧娴、孙泽生在《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基于浙江省慈溪老年大学的实证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老年大学学员的幸福感进行了调查。基本理论研究则主要对老年大学的内涵、功能、价值、办学理念进行探讨。可以说,老年大学研究范围愈发广泛,关注的问题日渐增多,但在研究力度方面,不同主题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师资队伍建设”“文化融合与构建”“教育质量与评价”等重要研究主题的研究力度有待加强。

7.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涉及方法论层面、研究方式层面及具体技术和策略层面,等同于完整意义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其适用范围之广,几乎囊括所有科学研究。图2为老年大学研究范式演进图,反映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二者结合三种类别的研究范式在同年的使用情况。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2010年以前老年大學研究中对研究范式的选择存在明显的极端性,研究者们更多地会选择定性研究或定性定量兼而有之,较少开展单纯的定量研究。直至2010年左右,这种“一边倒”的特征才有所淡化,三种研究范式之间使用频率的差距才逐渐缩小,但即使如此,定性研究和二者结合的使用频率仍高于定性研究。

8.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结论或学术观点,不同的研究视角甚至会催生出迥异的研究结论。我国研究者主要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三个视角对老年大学展开研究,其中,教育学和管理学是主要研究视角,共有151篇学术论文将其作为研究视角,占论文总数的92.1%。如于希富[6]从教育学和管理学视角对老年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进行了探索,储呈梅[7]从管理学角度对老年大学人本管理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另外,还有小部分学者从心理学视角对老年大学进行了研究。以周森、张丽辉[8]为代表,他们选取201例老年大学学员作为样本,对比其入学前后的身心状况,合著了《201例老年大学学员入学前后身心状况对比分析》。还有个别学者从建筑学(1.2%)、人口学(0.6%)、社会学(0.6%)等角度来探析我国老年大学研究相关领域的现象、问题、原因及对策。由此可见,教育学和管理学是我国老年大学研究的主要视角,但其研究视角并未桎梏于教育领域,不乏新颖独到。

二、老年大学研究的特征概述

通过对老年大学研究文献的量化分析可看出,我国老年大学研究存在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1.发展进步显著,但与其他领域研究的差距不容忽视

我国老年大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在随后理论界和实践界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之下,其学术成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研究内容也逐步从单一到多元转变,同时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日益提升。

在欣喜老年大学研究进步的同时,也应冷静地看到其自身的差距。一方面,期刊学术平台“小、散、烂”现象突出:刊载老年大学学术论文的期刊规模较小,无法为研究者们提供足够宽广的学术交流平台;刊载老年大学学术论文的期刊中缺乏专门设立的老年大学研究专栏,无视老年大学的特殊性与独特性;现有期刊等级较低,缺乏核心支柱性期刊,其刊载的学术论文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研究力量薄弱,稳定且强大的研究队伍仍在建设之中。目前,我国老年大学研究学者数量略显不足,且存在较多的“游击战”型研究者,即发表一篇论文便转换研究领域。在研究队伍结构方面,我国老年大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多为在校生、离退休人员以及一般院校管理者,其老年大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较为缺乏,学科背景相对薄弱。此外,研究队伍年轻化,35—50岁的中青年研究者构成了我国老年大学研究队伍的主体。总体而言,我国老年大学研究队伍研究经验不足,老年大学研究缺乏权威学者的关注与参与。

2.问题导向鲜明,但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我国老年大学研究较为滞后,老年大学办学基础薄弱,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对老年大学研究提出了要求,希望其研究能够为老年大学实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指引发展的方向。因此,我国老年大学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特征,往往着眼于实践中的发展问题。此外,随着实践的进步,对老年大学研究的要求也随之转变。换言之,老年大学研究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需求的变化推动着研究的发展与重心的转移。20世纪,老年大学方兴未艾,社会和学界对其了解和关注较少,宣传老年大学、扩大其影响力是此时其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杜子才、刘平生[9]、吴泽香[10]等学者就老年大学的必要性、教育目标、教育功能等内容进行了论述与探讨。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扩大老年大学规模、提高其教育质量以满足广大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成为当下发展老年大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故此,岳瑛[11]、曾真[12]、丁哲学[13]等学者开始着眼研究老年大学外延式发展以扩大其规模、探究老年大学内涵式发展以提升其质量。我国老年大学研究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实践进步推动研究发展的发展思路,一方面推动了老年大学实践与研究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导致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老年大学研究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

3.研究内容覆盖面广,但缺乏深耕型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老年大学研究主要针对老年大学的“发展现状”“教育质量与评价”“管理与运行机制”“思想政治与学员管理”“课程与教学”“学校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总体看来,研究范围较广,已基本能够涵盖老年大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就其研究深度而言,研究者对某一内容的研究往往浅尝辄止,无法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索,致使研究成果虽能直接指导实践,但却浮于表面。从有项目支撑的老年大学论文数量可以看出,以往政府对老年大学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更未予以充足的财政支持与政策保障,因此,即使研究者主观上有深入研究的意愿,但往往也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老年大学研究中透露出的老年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于人类老龄理论视野的积极转化。[14]例如,以往老年大学研究者认为,老年大学的教育对象是老年人,其教育活动应当是健康教育、适应教育、参与教育、快乐文化生活教育,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是其办学宗旨。[15]目前看来,这些理念不免稍显陈旧与狭隘,无法为开展更加深入的老年大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引。

三、老年大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1.研究规模扩大

老年大学研究规模的扩大源于老年大学实践的发展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法》)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年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政策共同构建了发展老年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其中,《老年法》更是明确提出了“老年大学(学校)”的概念,使老年大学(学校)兴办有法可依。截至2016年,已有7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大学等机构学习。[16]不仅如此,在我国老龄人口不断攀升、民众终身教育意识不断觉醒的背景下,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所面临的教育压力亦将日益攀升,对其研究的需求必然增大,老年大学研究的规模式扩张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此外,复杂多变的老年大学发展形式也对老年大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颁布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对老年大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开放性、示范性的要求,要求老年大学“逐步从服务本单位、本系统离退休职工向服务社会老年人转变”,加强“与社会教育机构的合作”,省、市两级老年大学在其区域内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这些内容的规定都对未来老年大学发展及其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已有老年大学研究来看,目前鲜有涉足这些方面的研究。未来在课题申报方面,或可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为老年大学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推动老年大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增加深耕型研究成果数量,使老年大学研究能够更为积极地应对未来老年教育形式与要求的变化,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

2.学术平台建设提上发展日程

学术组织是进行专门研究、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其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有助于解放和发展学术生产力。目前,我国老年大学学术组织数量较少,较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仅有中国老年大学协会(CAUA),但其规模也无法与其他领域的学术组织相比。此外,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中也少有其身影。因此,应鼓励有条件的研究机构设立老年大学学术组织,引导不同研究机构之间共同创办、发展老年大学学术组织,进而以学术组织为纽带,联系和团结老年大学研究者,形成强大的学术力量,构建起老年大学研究者互助、交流的学术平台,逐步形成广泛参与、多方合作的模式化发展态势。此外,学术期刊是成果展现、思想交流的常态化阵地平台。目前,老年大学研究领域尚未有专门的学术期刊,因此,可适时依托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筹办老年大学学术刊物,鼓励现有老年教育学术刊物设立老年大学研究专栏,从而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活动的指引与激励作用。

3.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研究内容合理化、研究视角和范式多样化

在学术研究中,研究内容作为研究者的工作结晶,记录了研究者们的老年大学研究进程。然而,由于我国老年大学发展历程及对该领域的研究时间尚短,因此,研究过程尚显缓慢,研究成果仍显稚嫩。针对目前我国老年大学研究在视角、主題、范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将来应充分考虑老年大学所具有的交叉学科特性,提倡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学科维度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扩宽老年大学研究的学科范围,提升老年大学研究的影响。在老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常态化的背景下,依据国际老年大学的发展形势与要求,结合我国自身实际情况,一方面,充分关注我国老年大学的硬件需求,制定我国老年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布局和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借鉴国际老年大学研究经验,引进研究理念、资源,关注我国与国际老年大学研究的合作机会,致力于终身教育思潮下的老年大学建设,使科学研究与实际要求紧密联系,促进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是,研究范式作为开展研究的行动策略,在今后的老年大学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已有学术成果,充分利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实证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范式,在重视实证研究的同时,更加关注理论探索,将老年大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为其实践问题探索的基础,逐渐形成多元研究范式交叉运用的新策略,进而促进我国老年大学研究体系的不断完善。

4.培养与引进双管齐下,打造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学术人才是学术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是学术进步与发展的基石,为其提供前进动力。在老年大学研究的发展之路上,亟需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老年大学研究队伍建设已提上日程。一方面,应发展以高校为主的老年大学研究机构,开设老年大学相关专业,招收老年大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努力建设老年大学研究中心,为发展老年大学研究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目前,已有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关注老年服务与管理,但其多为培养老年服务的实践性人才,尚未着眼于理论研究,在扩大老年大学研究队伍方面作用甚微。另一方面,可背靠以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为首的现有老年大学学术组织,利用学术会议、期刊等学术交流平台,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学者的关注,吸纳具有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为老年大学研究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壮大其队伍规模,优化其队伍结构。

【参考文献】

[1]曹曦.老年教育惠及千万银发[N].中国教育报,2015-09-23(3).

[2]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15.

[3]吕维善.日本的老年大学[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1986(4):22—27.

[4]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4.

[5]巴果.西藏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计量学分析[J].西藏研究,2011(6):113—120.

[6]于希富.关于老年大学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的探讨[J].石油教育,2012(4):107—109.

[7]储呈梅.基于“以人为本”的老年大学管理探索与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2016(4):51—52+66.

[8]周森,张丽辉.201例老年大学学员入学前后身心状况对比分析[J].医学与社会,1998(10):35—37.

[9]杜子才,刘平生.为了第三年龄的第二青春:泛论中国的老年大学[J].老年学杂志,1992,12(5):257—259.

[10]吴泽香.老年大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成才学报,1997(2):38—39.

[11]岳瑛.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5(20):4077—4079.

[12]曾真.基于国际视野思考我国老年大学的发展[J].成人教育,2014(11):32—33.

[13]丁哲學.老年大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黑龙江省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4):70—74.

[14]李洁.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基于西方现代老龄化理论视野[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3):113—120.

[15]叶忠海.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1):11—23.

[16]国务院.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19/content_5121344.htm.2016-10-5/2018-6-22.

猜你喜欢

老年大学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老年大学班长队伍建设
试探老年大学教育培训的创新与实践
老年学习活动阵地对加强离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昆明呈贡老年大学花灯教学现状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