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超越异化劳动的劳动解放
2019-02-14郭亮亮
郭亮亮
【关键词】工匠精神 异化劳动 劳动解放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异化劳动:工业文明时代不可忽视的事实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财富的增加并不能改变工人贫困的命运,也不能改变工人异化的生存状态,工人仍面临着精神萎靡、劳动异化、思想堕落等悲惨处境。马克思对当时欧洲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发现工人仅仅是获得了“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揭示了工人生产得越多就越贫困的社会事实。工人越生产越贫困的事实促使马克思进一步思考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根源,他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形式与劳动内容相冲突、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的内在本质,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重要的哲学范畴。事实上,异化劳动不只是某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有现象,而是工业文明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异化劳动是压迫人、剥削人、奴役人的劳动。在异化劳动中,劳动成为了统治人、压迫人、奴役人、压榨人的异己力量,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压迫工人的异己力量就越强大。同时,异化劳动不仅使工人越生产越贫困,还摧残了工人的身心健康、精神世界等。异化劳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是劳动者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工人的劳动成果和价值所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成为工人的对立面,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越多,自身占有的东西就越少,最终沦为劳动产品的奴隶。其二,劳动过程的异化。在异化劳动中,工人无法获得幸福和快乐,更无法将自身的情感、意志、思想、创造性等投入劳动过程中,其想方设法地逃避劳动,背离了自由自觉的劳动的本质。其三,人的存在的異化。劳动理应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但异化劳动却将其变成了维持生命存在的手段,将有意义的生命活动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劳作。
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普遍社会现象。异化劳动不仅影响着工人的身体健康、精神世界、生命价值等,还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异化。比如,在异化劳动中,工人的劳动已不再属于自己,而是成为了资本家控制和剥夺工人的工具;工人不再以劳动的方式创造目的和意义,而是通过劳动为资本家创造目的和意义,导致了工人与资本家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领域的异化劳动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目的与消费手段、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分离和异化。从人类发展史的维度来看,异化劳动是工业文明时代不可避免的劳动现象,也是“物的依赖性”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工匠精神:超越异化劳动的自由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是超越重复劳动、机械性劳作、异化劳动的非功利性精神,也是消解劳动过程中目的与手段冲突、工具与价值分裂、形式和内容矛盾的重要途径,其对于消解劳动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自由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能够消解工业化生产中的异化劳动问题。工匠精神是以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专注敬业、认真严谨、追求卓越为基本特征的精神,体现了劳动者对卓越制造、优质产品、尽善尽美的追求,能够使劳动者将自己的目的、意志、情感、情怀、智慧等投入劳动过程,将辛苦的机械性劳作变成自由的创造性劳动,消解枯燥的劳动生产所带来的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分裂。比如,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劳动者能够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劳动产品,在劳动中获得意义、价值和快乐,消解劳作性生产所带来的异化劳动问题;劳动者将意志、情感和思想投入劳动过程中,能够提高其对劳动生产的智力和精神参与度,使劳动生产不再枯燥乏味、机械单调。
工匠精神能够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以及自由解放。工匠精神体现了求真尚美、独具匠心、精益求精、自由创造、追求完美的自由劳动,对于劳动者的潜能开发、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是独具匠心、道技合一、至真至美的崇高精神,“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心合于道”等都是对工匠精神的形象描述。当劳动者全身心投入劳动时,往往能够创造出品质优良、质量过硬的劳动产品,能更好地提升劳动产品的价值,凸显劳动的利他性和非功利性,彰显劳动者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
以工匠精神消解异化劳动、促进劳动解放
以工匠精神消解异化劳动。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今天,劳动者难以从单一的劳动中获得精神享受、生命价值、劳动意义,由此,劳动异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而工匠精神是全身心投入劳动生产、重塑劳动意义的精神,有助于消解异化劳动问题。所以,新时代,我们应以工匠精神指导生产劳动,引导劳动者将所有的情感、意志、思想、目的、创造性等投入劳动过程,在非功利性的创造性劳动中实现物我两忘、道技合一。应引导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和创造精神,以消解劳动目的与劳动过程、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劳动内容与劳动形式之间的矛盾冲突。应引导劳动者专心致志地对待每道工序、每个零件、每个工艺,以创造艺术品的态度对待劳动产品,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精神超越和思想解放。
以工匠精神促进劳动解放。人的解放是与人被剥削、被奴役、被异化等相对应的存在状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就用大量的笔墨阐述了异化的哲学范畴,用异化劳动表征了工业化大生产中工人“无法再回避的、无法再掩饰的、绝对不可抗拒的贫困”和非人性的生存状态,并提出了消灭剥削制度、重塑生产关系等实现劳动解放的方法策略。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的论述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当代社会,我们只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消解异化劳动、实现劳动解放,而培育工匠精神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新时代,我们应培养劳动者的工匠精神,使其全神贯注地投入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精神享受以及劳动价值。我们应培养劳动者的非功利性精神,引导劳动者在追求完美品质、进行卓越制造中感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幸福和快乐。此外,还应将工匠精神融入公民意识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将其转化成为社会成员的价值信仰以及文化精神,促进人的自由解放以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潘宁、丁丽丽:《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③张端:《超越异化劳动的劳动解放——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④张碌:《论工匠精神对异化劳动的克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⑤蒋楚楚:《工匠精神:劳动满足感与光荣感的当代形式》,《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4期。
责编/孙渴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