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国交流生认同危机与学校德育工作引领研究

2019-02-14章佳颖

大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思想引领德育工作

章佳颖

[摘 要]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出国交流生的规模日益增多。在实际交流中我们却发现,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交流生的思想观念在出国前后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归国时容易陷入文化适应困境。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面临此类青年大学生问题时,可参考的工作方法较少。该研究从交流生文化适应角度分析变化成因,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交流生;文化适应;思想引领;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1-0023-04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教育国际化,从而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和竞争力。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每年有十几万学生出国留学。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站在现实的层面来考核,出国留学经历都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些留学回国的青年学子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背景和人生阅历,但在西方民主观念、平等意识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和出国前有什么不同?他们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否看得更清晰更深刻?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对他们看待祖国传统文化有何影响?

曾经留学于哈佛法學院,回国后在新东方任教了七八年的教师徐小平表示,他希望留学生通过留学能够获得就业竞争力、行业竞争力、引领和启发社会的能力。其中第三种能力需要对西方社会有很深入的了解。对我们身边这些交流回国的青年学子来说,他们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优势在于受过中西双元文化的熏陶和具有中西双重社会阅历。

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领域,通过问卷法进行量的统计,了解想出国交流的、正在交流的以及交流回国的青年学子的出国交流的动机、回国后思想的转变以及对自己的评价等;通过访谈法深入挖掘出国交流归来的学子在国外的经历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刻思考。

二、关键概念解释及相关文献回顾

本文中的归国交流生特指本科阶段在完成一定周期的出国交流活动后回校继续完成学业的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目前基本上没有同本研究完全一样的课题,而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其一,主要是对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和管理政策的研究。其二,对华裔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的研究。其三,对由留学生推动教育国际化的研究。

在对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的研究中,多数认为留学生能融入留学生活中,但是在价值观、文化理解上仍有困难。如沃国成等人(2006)在《加强与留学生的思想和文化交流,推进多元文化的和谐校园建设——高校留学生思想和文化交流情况调研》中认为,留学生思想和文化交流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帮助留学生在来华初期度过适应期是需要的。陈慧(2003)在《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中认为,留学生有生活适应、公德意识适应、交往适应、社会支持适应、服务模式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和当地人生活习惯适应等7个社会文化适应的维度。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一直在对华裔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进行研究,如殷实(2008)在《文化认同与归国文化冲击——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又如文峰、周聿峨(2009)在《海外华裔青年来华留学的文化适应研究——基于暨南大学个案调查的分析》中认为,华裔留学生对自己的母文化有认同感,但仍需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

由关注日益增多的留学生现象转而深层探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研究也纷繁复杂,多数研究认为教育国际化应打造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培养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而非一味地盲从。比如,夏辽源(2006)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基点的国际化,不能生搬硬套。董秀华(2007)在《跨境教育的能力建设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中提出要加强决策研究、反思,跟踪最新发展动态,争取主动。

三、归国交流生的认同危机

交流生归国后面临着比较严重的政治文化冲突适应问题,集中表现在思想信念方面。

(一)对国内发展环境评价过低及对国内问题的归因有偏见

一是对国内发展环境评价过低。本次研究对归国交流生就国内和国外的发展看法做了比较调查,包含社会政策、人际环境、校园硬件、教师资源、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这几个方面,结果显示在社会政策、人际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学生普遍认为国外资源优于国内,特别是在社会政策方面。而对校园硬件、教师资源和文化底蕴方面的评价则呈现出两方水平基本持平的情况。

二是对国内问题的归因有偏见。在调查中,当归国交流生被问及对国内问题成因的看法时,有27%的学生认为是政策与制度的问题,而有24%的学生认为是国家体制的问题,另有18%的学生认为是国民素质的问题,以及26%的学生认为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此外还有5%的学生认为是自然资源的问题,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是发展时长和历史的问题(见图1)。

(二)个人发展目标发生转移

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归国交流生表示在参加交流活动后有去国外学习或发展的计划。有56.1%的学生表示将有计划到国外留学,有29.3%的表示可能有计划到国外工作,另外还有17.1%的甚至有计划到国外定居。而这些学生在出国交流前的毕业规划中,有78%的学生原先是打算从事专业对口的教育事业,只有14.6%的学生出国交流前就有出国深造的计划(见图2)。

四、归国交流生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归国交流生所处政治文化环境突然发生改变

除语言沟通障碍这一适应大难题外,22%的学生承认曾遭遇歧视,90.2%的学生表示在国外交流时思念家乡(见图3)。由此可见,对于交流生来说,给予有力的心理支持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尚不成熟的青年来说,要适应这样陌生而纷繁复杂的国外生活环境,他们是缺乏经验和心理准备的。

(二)高校相关有效支持和正确引导缺位

当被问及在国外交流时参与过何种社团组织时,有31.7%的归国交流生说没有参加过任何组织,却有26.8%的学生说参加过教会组织。而当他们遇到问题与困难时,85.4%的学生会选择请同行交流生帮忙,36.6%的学生选择自行解决,19.5%的学生选择寻求父母的帮助,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提到会想到找辅导员来帮忙。可见,交流生在国外学习期间遇到困难时,常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此时学生就有可能接受当地国家的思维方式了。在国外,由于文化多元和宗教自由的社会原因,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盛行,这与我国国情是迥然不同的,此时给予学生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和国家未来发展来说都是需要团组织刻不容缓做好的工作。

1.出国前准备:高校缺乏对交流生的有效引导

根据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在交流生的出国准备中基本没有出国前的制度培訓,而大都为在交流活动后的总结展示活动。可见,在出国交流生整个交流活动的前后与过程中,都缺乏对他们的监督和引导,从而容易导致学生在归国后产生一系列的不易为人察觉的思想变化。应该说,如果能完善交流生出国前的培训工作,使学生在出国前具备充足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的思考能力,那么当他们在交流过程中遇到困惑时就能减少片面想法的产生。

2.出国后支持:高校缺乏对交流生的系统支持

交流生在完成交流活动之后归国之初重新面对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环境时需要进行“文化再适应”。通过调查了解到,交流生通常以个人或结伴而行等比较自由的形式回国,归国后即自行安排继续完成该学期的学业课程或直接进入假期。他们在此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引导和支持,可能会出现失望、迷茫、焦虑等消极情绪。归国后的心理不适感将会影响交流生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等,因此在交流生归国之初,若能为他们提供心理调适辅导、思想引导等系统性的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加深对国内现实的了解,形成合理的期望值。

五、高等学校要构建交流生思想引领教育新格局

(一)利用网络阵地搭建交流生思想沟通桥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日益发达,而今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以其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等优点对人们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网络更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远程、及时的信息沟通。调查发现语言沟通障碍、思念家乡等问题在出国交流生文化适应困难中所占比例较大。如果以高校为单位进行引领,建立专业性跨国留学生交流网站,提供国外各地简介(社会政策、人际环境、校园硬件、教师资源、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等)、国外各地生活指南、往期交流生经验分享、常见疑难问题解答等信息,同时为交流生提供“头脑风暴”式的论坛,定期邀请中外高校名师、心理学专家、党团干部等解读当前出国交流的热点、难点问题,将有利于改善交流生文化适应困难的现状,并有利于不断拓展各高校思想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二)通过跨国学生社团汇集交流生思想资讯

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的团体,是全面增强青年学生主体性的平台,积极向上的社团既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又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根据调查结果,多数交流生在交流期间没有参加过任何组织,少数参加过教会组织,但是这些学生在国内高校中大都为学业上的佼佼者、课外活动中的“聚光灯”,或多或少都因兴趣和爱好加入自己心之所向的学生社团。刚到国外,由于失去原有学生社团的支持,交流生容易产生心理空虚感和焦虑情绪,此时如果跨国学生社团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国信息咨询,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为交流生提供心理支持,更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开拓思想教育的领域。

(三)通过跨国团支部构建交流生思想引导机制

1.在交流中适时跟进,提供支持

多数交流生是经过校方的慎重挑选才得以参加交流活动的,应该说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但作为还未正式迈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他们依然是在塑形期间,需要团组织的引领。就目前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下教育国际化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推动大到国家、民族小到社群、个人之间关系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国家、民族、社群、个人产生“自信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交流双方千方百计维持各自的文化、信仰、价值观、习俗等的原初状态,就容易出现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所阐述的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生处于这种冲突的风暴中心,更需要团组织的支持和正确引导。如果此时团组织能在给予他们自我发展空间的同时提供适当的支持,比如开设网络交流平台等,将能给予交流生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2.了解清楚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动机,开展个别干预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出国交流生为大二、大三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重要转型变化期,其人生发展规划往往还不够确定。当教育国际化成为趋势,个体容易身陷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包围时,了解清楚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动机,开展个别干预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国际化不否定民族性、国家性,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准则,而这些准则对本国的学生而言,不是在头脑里自然长成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这个习得过程中含有外部“灌输”的成分。因此,充分了解学生交流学习的动机,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良好的动机倾向,将十分有助于学生葆有赤诚爱国之心,并在完成交流学习之后更愿意为祖国繁荣建设贡献力量。

3.在交流生中开展团建党建工作,定期开展组织活动

本次对交流生政治身份的调查发现,24.4%的学生为中共党员,68.3%的学生为共青团员,因此建议带领出国交流生在境外组成临时团支部或党支部,定期开展组织活动。最好在出国前就做好临时党团组织的建立工作,以便于交流生一到国外就直接开展工作。可适当开展相关的小竞赛和展示交流体验成果,从而帮助交流生形成组织归属感。

(四)通过心理调适站改善交流生文化再适应困难的状况

1.归国之前开展归国教育,使交流生对国内环境具有合理期望

多数交流生尤其是交流学习时间较长的交流生,归国后的文化再适应困境往往表现为对国内现实缺乏了解、期望值过高。因此在他们归国前,帮助他们了解国内信息,调整自己的预期,将有助于他们减少归国后文化再适应的困难。

出现归国适应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交流生在完成交流活动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已经产生变化,因此,通过往期交流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交流或带队教师的小型讲座,让他们在归国前意识到自己的变化,是帮助他们更好适应回国生活的关键。

2.提升交流生归国后的自我认识水平,引导其重视生涯规划的落实

根据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归国交流生表示在交流活动后,个人的发展目标发生转移,许多学生有去国外学习或发展的计划。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学生深思熟虑的结果,但也有不少是源于交流生对国外环境的主观评价或存在从众心理而做出的选择。此时,如果能从这些交流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做好引導工作,将有助于使他们尽快从适应困境中走出来,进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引导学生重视落实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以心理辅导作为辅助,让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通过心理测量,还能够了解归国交流生出国前后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职业倾向等心理特征的变化,帮助他们更了解自己,让他们在对未来学业、职业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减少盲目跟风的现象。

六、结语

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出国交流生的数量日益增多。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建设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并充分提供心理与生涯规划等专业化的支持,帮助本校参与到国外交流的归国学生做好文化适应,使他们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方玄昌.从精英出国到全民留学[J].中国新闻周刊,2008(1):74-77.

[2] 苗丹国.出国留学六十年:当代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与引导在外留学人员回国政策的形成、变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0.

[3] 孟瑜.中澳教育文化差异及其带给教学改革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0(28):20-21.

[4] 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5):114-118+129.

[5] 文峰,周聿峨.海外华裔青年来华留学的文化适应研究:基于暨南大学个案调查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52-55.

[6] 张志云.高校团组织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途径探索[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49-51.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思想引领德育工作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探究新时期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保障机制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