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于社会题材绘画作品的主题创作
2019-02-14徐雪娜
摘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出现了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年幼的孩子、年迈的老人独自留在农村的现象。这些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这些老人就成为留守老人。笔者通过分析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油画创作,表现对隔代家庭普遍的关注和思索。
关键词:孤寡老人 留守儿童 绘画创作
一、关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数据和生活现状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农村孤寡老年人约有5000万人,2013年全国孤寡老年人口突破2亿大关。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预算,全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大约有6102.55万。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上与父母分离,从而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为家境贫困有的营养严重不足,从而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缺少亲情和心理关怀,存在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造成行为孤僻、情感冷漠等等,留守儿童成为弱势群体。
无助的留守老人和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所组成的隔代家庭,尽管面对着重重困难和压力,却默默地相互扶持,在生活中相依为命。老人竭尽全力地守护着儿童,儿童也默默地分担老人所要承受的繁重负担,虽然很多留守儿童认为祖辈在精神上并不孤独,但他们会敏锐地察觉到老人对在外子女的思念和担忧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二、关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绘画作品的研究
孤寡老人现象日益凸显,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相关的新闻报道频频出现,以此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也非常多。
就笔者所知,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命名的绘画作品有云南昆明東管理处戈朝明的《空巢老人》,还有美国萨莫尔公司签约画家陈果舜的《留守》。这两幅画取材均源自社会现象,孤独的空巢老人、盼望父母早日归来的留守儿童都是他们的创作素材,他们的创作灵感也来源于现实社会。
此处,还有一些没有用“留守”和“空巢”字眼命名的油画作品,例如山东画家李彦(1974—)的油画作品《母亲》,该作品展示了留守老人生活的艰辛。除了关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油画作品外,这类作品也有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彦萍的国画代表作品《守望》,2011年获“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这幅作品采用国画的绘画手法描绘了一种宁静、安详、朴实的情绪,一切刻画得如此安静和惬意:老人与小孩静坐在木桩上等候亲人归来的画面中,他们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以一种安静祥和的情绪盼望亲人的归来。
三、创作过程
(一)题材确定
当今社会,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前段日子,笔者和同学一起去旅游,看到一些偏僻古老山村里的老人和小孩,不免心酸,当他们拉扯着我们跟我们热情地聊天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当看到一位老人在门口不停地向远处张望、盼自己的亲人回来时,不禁想道: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二)搜集素材
在艺术中,一些淳朴的、民间的、生活中的人性表达,往往要比夸张的伟大的形式风格高贵得多,艺术来源于生活。带着这种绘画理念,从一开始主题的选材、画面构思便从身边现实生活出发,主题灵感来源于一张摄影师在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时,捕捉到的少数民族的留守老人与留守小孩等候亲人归来的作品,他们目光凝视着远方,以一种安静祥和的情绪盼望亲人的归来。此景深深地触动了笔者,于是笔者决定把它选为毕业创作的形象代表母体,预设将毕业创作的主题定为老人和小孩。
(三)创作理念
笔者预设创作的主人公是一位常年留守在家的老人和他的小孙子,老人的身上要体现出农村人淳朴憨厚的形象,同时也要体现出留守老人的孤独、无助、期盼的情绪。小孩子体现出儿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同时也体现出留守儿童寂寞、无奈的情绪。整个画面呈现的是一种宁静、安详、朴实的风格,整幅画面中透出一种呼唤,呼吁人们增强对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关怀和关爱。希望可以让观者体会到当今“空巢”现象及其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美]Ellen Winner.创造的艺术——艺术心理学[M].陶东风,等译.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
[2][英]Herbert Read.通过艺术的教育[M].吕廷和,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徐雪娜,女,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与创作)(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