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行为修正理论解决高校课堂手机使用问题的实践探索

2019-02-14王海洪

关键词:手机app教学资源

王海洪

摘    要:對于课堂手机现象,国内学者采用多种方法对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并对其形成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或教学管理实践,给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文章在研究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课堂手机现实情况的前提下,应用行为修正理论,结合文献制定了一些行为原则,开发了一些手机APP和整合了一些现有教学资源,在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手机;行为修正;行为原则;手机APP;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90-0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从职业结构分析,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8%[1]。进一步研究表明:课堂手机现象非常严重,近六成学生几乎无法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冲动;近一半感到没有手机会不知所措[2];近七成学生会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3];近一半学生会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性使用手机;近一成学生无论什么课都会使用手机[4];近八成学生认为这一行为弊大于利;近四成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影响很大;不到一成的学生认为他人使用手机严重影响自己[5];近一半的学生一节课累计听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大多数学校对这一现象没有成文规定[6];课堂管理效果直接影响这一现象的发生;大多数学生认为手机进入课堂并无不妥。有关文献称其为“课堂危机”[7]。

一、课堂手机问题形成因素

(一)主观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性格独立、善于接受新事物、个性张扬等[8]。缺乏自控力,不能抵制手机的诱惑,在课堂上无节制地使用手机[9]。形成手机依赖后,高度在线化加剧了人的焦虑。手机信息的碎片化削弱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手机依赖弱化了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对手机的依赖性,形成恶性循环[10]。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主观因素概括为自制力不足,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深层次的原因。进入大学,无升学压力,缺乏上进心,忽视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了中学教师的督促,学习没有了方向,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日常生活手机寸步不离,课堂上自然无法避免使用手机,已经形成了一种行为习惯[11]。

(二)客观因素

对于手机的迅猛发展,我们应从正确的工具理性角度去认识,不能极端化。在极端工具理性下,一些人往往会迷失自我,忘记了作为人的基本要素,使人对高科技产生盲目的依赖和膜拜,同时导致理想信念的丧失、拜金主义、急功近利膨胀等现象,反之亦然,即不能完全否定手机的进步性[12]。

伴随“触屏时代”成长的群体,与手机上网的便捷性极其丰富内容和咨询相比,传统课程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讲是落伍的、无效的和没有吸引力的,而手机能够提供给学生更为新鲜的信息和更有吸引力的娱乐,这也是产生课堂手机问题的主要根源。若教师仍然使用以往陈旧刻板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即使没有手机的挑战,学生也会因课程内容形式的乏味而远离课堂[13]。

教师课堂管理不严格,使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毫无节制的玩手机,且相互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频繁地使用手机[14]。难以形成良好的班风。

学校的“学生评教”制度制衡了教师,担心分数过低影响自己的年终考核,致使教师不敢放手进行课堂管理,从另一方面也促成了“课堂手机泛滥”现象的形成[15]。

一项学生课堂手机依赖原大调中,近三分之二(57.4%)的学生认为教学因素是课堂玩手机的主要原因[16]。

二、当前主要的对策

正视手机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学校应制定相关的课堂手机管理政策;不能直接武断的实行,比如禁止手机带入教室等,应在调研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形成筹划、执行、反馈、改进等管理闭环[17]。构建疏堵结合的管理体系,堵可以是刚性的也可以是柔性的,可以是全校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疏就是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构建“他”“我”结合的监督体系,“他”包括制度的监督、人的监督、设备的监督等,“我”包括自我监督、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等;构建“外”“内”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将评价结果与成绩、评先评优、升学、毕业关联,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18]。制定严格规范的课堂手机使用规定,使课堂管理有章可循。健全家长沟通联络机制,与家长形成合力。

针对学生自控力差的弱点,持续频繁的开展教育,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班会、辅导员联系制度、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宣传典型事迹,宣传身边的优秀榜样,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减少课堂手机使用的时间。加强自控能力约束,引导学生自我分析,了解自己沉迷网络的真正心理需求,从而回归现实、充实生活,学会合理地使用手机[19]。

教师应加强课堂管理,对经常使用手机的学生多加关注,通过提问、表扬等方式增强其存在感,激发学习动力。教师应不断地开展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多地增加互动、案例并结合当下时事进行分析讲解,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和实用性[20]。引入更新更具吸引力的信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手机辅助教学,使手机服务于课堂教学。

各部门齐抓共管“课堂手机泛滥”现象:网络中心在上课期间适当控制网络流量;教务管理部门应完善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的相关规定,明确界定情节轻重,并予相应的惩处;教学督导部门应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打消教师课堂管理的顾虑;学生工作部门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结合家长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手机泛滥”的问题。将手机变为教具,采用形式多样督导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才是课堂手机管理的出路和方向[21]。

三、实践和探索

教育在校大學生良好的手机使用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站在社会全局的高度,并不能仅仅依靠大学教育来完成,需要从社会环境、学校、大学自身等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行为修正理论告诉我们:当人的一种行为对其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不断地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强化行为的结果来修正其行为。同时该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发现,正强化优先更为有效。我们在处理课堂手机问题时,应掌握这一基本理论,做到正面引导为主,但要掌握其度,因为正面强化过则转化为负面强化,适得其反。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速健全手机使用的相关立法工作,在网络世界也要亮明身份,为其网络行为负责。坚持正确导向加强监管力度,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从手机内容的源头抓起,对其运营商进行严格的监管,对其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在网络内容上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根源上杜绝不良诱惑。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倡导文明健康的使用手机,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特别像图书馆、咖啡厅、剧院等公共场所,更要讲文明,树新风。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潜移默化,使其成为习惯,通过改善学生日常生活的大环境,从而影响学生的个体行为。这是大环境的正面强化,但也要诉诸严肃的法律保障,警醒规范大家。

2.强化学校教育措施。文献中提供的对策涵盖非常全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笔者仅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实践。

(1)课堂手机使用规范,学生与教师一视同仁。制定了几个基本的原则:课堂手机使用学生和教师必须共同遵守,可以“相互”监督;教学区域,一律断网,仅保留语音和短信功能;教学多媒体设施网络正常;手机辅助教学必须在课外。

课堂面对面教学实际上就是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任何一方使用手机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尤甚,因此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用正确的行为,影响学生,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手机的基本通讯功能的保留,保证了突发状况下,能够及时联系到本人。无网络的情况下,刚开始学生会时不时拿出手机进行翻阅,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行为逐渐减少。这是因为网络终端,一旦断网,其内容及趣味性都大打折扣,每次拿出手机其实都会使他感到“没意思”,多次强化后学生翻阅手机的次数明显减少,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听课上。教学多媒体设施网络的正常连接,能够满足教师对新内容、新方式、新形式的教学要求,同时使整个教室的学生都紧紧地盯着这仅有的一个网络“窗口”,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无论是之前的网络公开课,还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借助手机APP进行教学辅助,无一例外的不是在强调,其对学生自学、预习、复习、答疑和针对性的课堂听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无法替代,对于主要工作是学习的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来听课,其实更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调节授课学时,适当的减少课堂时间,增加

学生的自学时长。教师的很多作业、要求、互动、答疑等都可以使用手机APP来完成,没有必要拘泥于传统。这样学生其实也会有一种“网上聊天,定期约见网友”的体验,使手机真正成为教师的好帮手。

(2)强化教师是课堂第一负责人的观念。在授课形式和内容上,我们除了文献中提到的方法外,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教师的授课计划、教案、讲稿等授课材料,教学管理部门不定期抽检,并组织督导组随堂听课,检查其是否与材料一致,听取学生的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授课方式和内容;教学管理部门不定期,通过监控查看教师课堂管理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于课堂手机使用者的管理,对于个别学生不服说教的,可以联系辅导员和家长共同介入;学生评教从每学期的固定评教,改为随时评教,并通过学习委员这只队伍实时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对于学生评价低的课程和教师,马上了解情况并通过监控和组织督导现场听课等方式了解教师授课的实际情况,并给出客观评价,不能让学生评教,成为学生的“筹码”,教师的顾虑;提倡教师使用手机APP等信息手段辅助教学,特别是课下的作用、辅导、交流等,并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附加分;将学生课堂测试及行为表现,都作为成绩评定重要内容,提倡“考”“教”分离和随堂内容测试的常态化。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要正面引导和强化教师的课堂行为及与授课紧密相关的一切内容。

(3)对于学生自控能力差的问题,我们采用较多的也是文献中所提到的那些方法和措施,但是我们认为频繁单一的说教,往往会适得其反,变正强化为负强化,例如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应特别注意,要活用行为修正理论的相关内容。我们还认为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宜早不宜晚,最好从入学就开始,常抓不放。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学生自控能力差,是侥幸心理在作怪,认为玩一会儿也没多大关系,反正到期末考试前突击一下背背重点就能过。长此以往且相互影响,才造成了目前的局面,所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监控,并在查实问题后果断处理,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使其回归学习。现在的大学生个性意识非常强,如果仅是口头说教,没有真凭实据很难说服。如果处理不够果断,拖泥带水,这反而成为了一种负强化,会进一步纵容学生的这种行为。

(4)寻求技术支持,用数据和证据说话,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在这方面笔者投入大量的精力,除了多部门合力共管外,我们教学管理部门还开发一些软件系统和手机APP,整合了一些现有资源,例如:我们开发的一款手机APP,要求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安装。该APP具备了两项最为重要的基本功能:进入教学区域自动关闭手机移动网络和WIFI链接,且不允许手动开启,离开教学区自动恢复正常;后台监控能够检测到某个学生的手机是否安装了该APP,这为我们上面的几条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学生和教师上课情况的实际情况如何,以前我们主要通过督导听课、访谈学生和教师来了解,面对众说不一的说辞,我们怎么来判断,这与当事者的个人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处理结果各方面多多少少心里不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整合了现有的标准化考场的监控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使其能够在课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的采集视频或图像,为教学管理部门处理问题提供了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同时,对于各级管理部门还设立了不同权限的账号,使其能够实时监测上课情况,为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考核提供最有力的依据。

目前,我们也在试图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针对学生的日常数据,给出合理性建议,就像天气预报一样。

四、结语

总之,我们在总结众多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实践时间还不够长,管理案例还不够丰富;实践经验不能大面积推广,受限于学校的实际情況,例如是否教室有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7-08-04).[2010-08-19]. 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728.htm.

[2]梁永霖.大学生手机使用与课堂师生交互之间的关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8).

[3][5][6]胡丽莎.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调查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3.

[4][9][14][20]杨云,张倩,刘贺,等.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3).

[7][13][19]李晓岩.浅论智能手机影响下的大学生英语课堂危机[J].科技展望,2017,(23).

[8]张国超.大学“课堂手机”现象的成因研究[J].戏剧之家,2016,(7).

[10][15][21]陈世林.论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手机管理对策[J].河南教育:高教,2017,(6).

[11][16]骆绍烨,庄美连.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状及成因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1).

[12][18]韦志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玩手机现象管理理论与实践探讨[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13).

[17]梁珍凤.基于Spss的大学生“手机管理”心态的统计分析——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

猜你喜欢

手机app教学资源
“O2O”模式的月子餐市场前景明朗
智能手机APP支持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基于手机蓝牙的无线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