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2019-02-14崔余辉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传统文化

崔余辉

摘    要:当前高校共青团在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强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而传统文化在其中也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从文化育人到实践育人,体现了主体、场域和认识的转变。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的潮流下,要求高校共青团以传统文化为支点,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构建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共同体,实现全员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拓展实践育人的场域,实现全方位育人;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全过程育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87-03

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发展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深厚的软实力,强调将实施传统文化工程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领域。《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也要求高校共青团在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的前提下,加强改革创新,激发创造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汲取其中的思想精粹,围绕传统文化依托各级团组织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拓展实践育人活动的内涵和外延、焕发团组织和青年学生的青春活力、推动共青团的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助力共青团实现“服务青年,发展青年,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神圣使命、促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价值。

一、深度融合:打通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壁垒

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的潮流下,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针对社会经济的新形势,高校改革的新格局和青年学生的新特点,出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青年学生群体特点研究的热潮。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1)充分肯定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探寻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如朱淼(2015)认为:要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文明素养、价值规范,并通过恰当方式、方法和手段将之融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从而提升大学生基本素养,帮他们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1]。(2)探究了高校共青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尝试构建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体系及其路径。如田炜明(2013)将实践育人作为共青团工作中重要的育人理念和途径,构建了情感体验育人、创新创业育人、志愿服务育人、职能延伸育人“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2]。

问题在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共青团实践育人两方面是割裂的,未能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与创新方面的价值和在推进实践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未能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实践育人的机制当中,从而打通传统文化理论与青年实践活动之间的壁垒,搭建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平台和桥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凝聚青年、引领青年、发展青年和服务青年方面的重要价值功能。这方面的研究不足,即本论文的研究起点。

那么,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关系如何?洞察两者的联系是构建机制的基础。一方面,从高校的目标与功能来看,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承担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高校有五大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化育人的题中要义,立德树人要求文化先行,从通识教育的理念看,文化育人无疑是大学的基本功能。那么基于育人理念的高校共青团也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在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凸显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作为概念的文化代表着一种社会意识,它总是反映着社会实践,同时,人类认识的发展总是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两次飞跃。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机制的形成要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反之,文化要实现其育人功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达成育人的功效。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是一张皮的两面,不可分离,相辅相成。

二、知行合一:以文化为内核构建“三全”实践育人机制

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共青团在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强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而传统文化在其中也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从文化育人到实践育人,体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主体的转变,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从教师到学生;二是场域的延伸,从课堂、学校到社会;三是认识的深化,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归实践。故构建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实践育人机制,要求高校共青团以传统文化为支点,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

构建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共同体,实现全员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拓展实践育人的场域,实现全方位育人;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全过程育人。

(一)以传统文化为支点,涵養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全民族的共同精神成果,在其演进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的大传统。天人合一,人本思想,贵和尚中,刚健有为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它超越了地域和阶层,成为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代代传承,不为外在的力量所打破,所改变”[3]。这些精神要素牢固构筑中国文化的精神要义,为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为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民族的繁荣与富强,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活力。

高校共青团根植于青年学生,应该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和涵养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都可以构成或者辐射大学文化。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将帮助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4],成为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智慧力量。高校共青团可以“传承经典、修身立德、勤俭自强、传习文化”为主题,以国学文化、民族精神等为主要内容,将文化教育与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将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共青团工作,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为组织发展和青年成长汲取养分。

(二)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濡化大学生精神品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之魂,中华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对青年提出了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校共青团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引导,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和巩固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躺在书本和海报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践履,才能激活,也只有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才能让核心价值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这需要高校各级团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深入阐释核心价值,让价值观内涵具象化,符合青年学生的接受心理。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彰显,鼓励青年学生按照价值标准在一言一行中贯彻、理解,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宣扬正能量,引导学生爱国敬业,崇德向善。如《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扬州大学“萌蒙绘”公益实践团队从中华百汇经典故事库中择取反映核心价值观的12个小故事,开发品德教育立体化绘本,将价值观绘入儿童心中,成效显著。

(三)以青年学生为主体,构建互助的实践共同体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知名学者温格在《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中阐释,“所谓实践共同体(communities of practice),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所有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与专长”[5]。这样一个实践共同体包含了“共同的文化历史遗产”“相互依存的系统”和“再生产的循环”三个要素,它意味着构建一个“场”,其中的参与者共享着目标、意义、实践和理解。

高校共青团本身是一个有序的正式组织,它需要有更多的包容性,构建一个个互助的实践共同体,这意味着非正式学习要素和组织的参与,因为这样的参与形式更能激发创造性和自主性。高校共青团需要创造机会,搭建实践平台,打破年级、专业、班级等传统组织的边界,根据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不同的内容需求,鼓励学生组建实践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师生的关系呈现为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没有支配与被支配,只有共同解决问题的实践主体。学生自主的文化选择、文化参与,才能让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心理,驱动实践,最终实现共青团育人的目标与成效。

(四)以广阔社会为舞台,拓展实践育人的场域

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下,高校共青团的育人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实践活动场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第一课堂”,而是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不断扩展。以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内容为载体的“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块,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实践育人项目,如“挑战杯”“创青春”“青马工程”“三下乡”“四进四信”“青年公开课”等虽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却缺少整体架构设计,系统性不强。高校共青团要开拓立体式的线上线下融入平台,将活动和资源整合,让实践共同体聚集,让优秀的文化因子多渠道、多途径地浸透到高校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上,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切实推动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团中央学校部在全国高校中逐步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江苏团省委依托“PU”平台(pocket university,口袋大学平台),在高校打造大学生综合成长服务实践平台,取得初步成效。如扬州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根据“思想成长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艺体素质与技能特长”四个成长模块,分阶段展开必修和选修积分实践项目,学生亦可自主在PU平台上发起个性化活动,经团委部门审核发布,自发形成实践共同体来参与体验。

(五)以机制完善为保障,建立實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需要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不同层面来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协同工作机制,具体包括组织管理机制、激励引导机制、整合渗透机制、评估反馈机制等,这是促进共青团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保障。

首先,要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的思路来源于管理学中的项目管理理论,项目是为了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和成果而进行的工作,它具有规范性和建设性,对于高校共青团来说,“挑战杯”“创青春”“三下乡”“与信仰对话”等都是需要重点打造的团学工作品牌。要打造内涵化项目,就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结合“两学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构建分层分类的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凸显实践项目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

其次,要优化服务过程实现共青团管理机制的扁平化。扁平化对高校共青团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程序审批还是信息传递,不仅要求井然有序,还要求简约活泼,在育人过程中减少矛盾和增强成效,这是有效管理文化的体现。

最后,要强化激励和考核机制,引导和反馈实践育人的成效。民主评议制度是反馈形式的一种,高校各级团组织纷纷加大了对“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实践创新大赛和学科竞赛的奖励力度,这是国家“双创”政策的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反馈。要使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特色化,需要文化融入,需要构筑合力,从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的角度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的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淼.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

[2]田炜明.高校共青团“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3,(27).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2.

[4]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94-196.

[5]张国定.从文化育人到实践成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163.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传统文化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