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双一流”大学背景下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倾向与教育防范

2019-02-14曹杏利李德福

关键词:大學双一流大学生

曹杏利 李德福

摘    要:建设“双一流”大学背景下,功利化的学习倾向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极大阻滞,也与建设“双一流”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倾向开展正确教育引导和防范措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学和学术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育“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为创建引领社会进步、具有特色鲜明的精神和文化的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双一流”大學;大学生;功利化倾向;教育防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84-03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文件要求“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要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1]。201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流大学要“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2]。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优良教风、学风的构建刻不容缓;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势在必行。

当前,在高校“批量化”培养人才和大学生就业压力骤增的形势下,大学生不得不想方设法让自己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以求毕业之后谋求一份好工作。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了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加之近年评价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由“重求知”向“重求职”演变,导致有的大学生只重视就业环节,轻视理论修养;有的大学生对课程学习不求甚解,通过考核作弊的投机方式蒙混学业;有的大学生逃课参加课外活动或者通过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以获取更多的素质拓展加分;更有甚者,抄袭、剽窃他人文章。高校里的多种“不振”“不正”的教风、学风,既改变了高校的育人初衷,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与当前建设“双一流”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大学生功利化的学习倾向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充分关注。

一、在校大学生的功利化学习倾向

在校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首先,表现为学习动机和目标的功利化。大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源自对知识的渴求以及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享受。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往往不求“回报”,功利心最少。而学习的外部动机,往往来自教师的管束、父母的期许、升学的压力、同伴的竞争以及求职的需要等外界因素[3]。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来自对未来职业的“乐观”期待。大多数学生试图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改变人生命运,提高社会地位。只有极少数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源自求知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乐趣。因此,在学习动机功利化的基础上,大学生的目标追求也越来越趋于现实。大部分学生学习只是为了不浪费时间、不挂科或是不想让父母失望,极少数学生是为了实现理想。大学生学习动机和目标功利化的现状与建设“双一流”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建设任务冲突日益显著。

其次,“唯分数论”已经成为大学生功利化学习的主要倾向。在校期间,大学生普遍看重考试成绩,认为只有分数才是评价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把“少付出、高分数”看作是一种成功。“今年不作弊,来年当学弟”“宁可没人格,不能不及格”等高校“励志”对联的出现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正在滋长“不学而获”的投机心理。大学生对分数的狂热追求,不会丰富学识、增长才干,只会对高校的教学资源形成巨大浪费。

最后,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倾向还表现为学术造假与抄袭等不正之风。少数学生为了炫耀学识丰富,盲目申报科研课题,然而却只是重立项轻科研。在申报科研项目之后,虎头蛇尾,不能按照进度开展研究,最终难以结题,不了了之,浪费大量的学术资源和精力。另外,有部分学生剪切拼凑学术论文,依靠社会关系和购买版面等途径来发表研究成果,只是为评优评先增加筹码。国家每年投入巨额资金作为学术科研经费,如果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换来的仅仅是简单的“粘贴复制”,不仅是对教育财政投入的巨大浪费,更会使得我国的科研创新信誉受损,不利于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长期发展,这也与“双一流”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

二、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倾向的产生原因

当前背景下,大学生功利化的学习倾向,正严重违背高等教育的育人初衷,与“双一流”大学的目标任务发生激烈的碰撞。究其原因,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观念等诸多方面。

首先,市场主导下的激烈竞争促进了功利化学习态度的滋生。大学扩招政策的出台,使得推动经济增长的光荣任务落到了中国大学的肩上。高校在有限的基础设施和师资条件下不停地增加招生人数,严重紊乱了市场对于大学生人才的供需平衡,造成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毕业即失业”一语成谶。

同时,由大学扩招引起的大学生数量激增,大学生质量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为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抢占社会优势资源和平台,出现了“考证热”“考托热”“公务员热”等现象。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效率”一词被无限放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打着“速成”“30天包过”的旗号,开设各类培训班发放证书,这些因素无一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烙下了“图快求成”的印迹。基于高校人才质量的评价压力,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现象的集中爆发。

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地方和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确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要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同时要将毕业生就业状况纳入高校评估指标体系。”[4]许多学者认为教育部在高校的评估和引导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权重,迫使许多高校为求生存,从以前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转而追求市场的全面接收,强调大学生就业率是对应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而来的,导致许多高校片面解读文件精神,贪图眼前利益,人为削弱或砍掉某些基础学科、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迷失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率“数字”中,逐渐使高等学府精神灯塔变成教育工厂[5]。

其次,高校的教育引导功能失范为功利化的学习倾向提供了温床。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但是当前,部分高校的市场化导向暗地里指引着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具有实际用途的技能,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理论的修养和国家使命感、社会责任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非技能知识的吸收,这些造成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分配上具有了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高校“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想法,进入了“动力真空带”。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倦怠情绪明显。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大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就意味着人生已经取得了成功,没有奋斗的必要,从而出现倦怠情绪,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部分学生认为备战高考的学习过程过于辛苦,大学阶段理应是“回报自己”的时候,过于执着物质的追求和感官的享乐;另有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形式不适应,方法不得当,跟不上学习进度,于是放纵自我,自暴自弃。逃课、沉溺游戏、睡觉、恋爱、深陷网络等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高校为了鼓励学生提高专业素养,注重学术研究,强化实践调研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术繁荣,纷纷制定了相关的评优量化考评办法或规定,考核条例在兼顾智育的同时,也涵盖大学生的德育考核和身心健康考核。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学生评优存在“扬长避短”的现象,助长了大学生学习功利化风气。这种评优操作环节把德育考察的范围仅仅局限在没有政治错误,没有极端的过激行为和违法违纪行为,余下考核单纯依靠学习成绩说话;在对专业成绩,尤其是学术成果的量化考核上,往往只看重数量,而不在意对学术成果质量的审查,忽视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视。这种操作上只重成绩,不看“短板”的行为,实际上也在助长学生学习功利化的风气。

最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过高期待也助长了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倾向。由于高校短时期内的大幅度扩招,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师资力量和财政的区别性分配,造成绝大多数高校的软硬件不达标,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质量和水平。而社会的过高期待,使得学生对成功的追求和渴望加剧。同时受到拜金主义、现实主义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往往对成功的定义出现偏差,把眼光放到对名利的追逐上。因此,社会的过高期待,以及对“成功”的物质化定义,都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功利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了上述社会宏观因素之外,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成功的理解往往也会左右大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光耀门楣”的面子思想会让大学生养成极为强烈的功利化成就动机,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光宗耀祖,为父母争面子,从而导致大学生学习的功利化。

三、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倾向的教育防范

第一,结合“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和任务,高校需要重新定位大学的职能。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更是關系整个社会、民族价值走向的关键环节,因而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教学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一、第二课堂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利益观,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

第二,高校教师要谨遵学术尊严,推动优良教风建设,身正为范影响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校教师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智商,在潜移默化中还影响着学生的情商。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性决定了教师权威,因而教师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往往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指出,当前大学生功利化的心态普遍存在的现状,与当前教师一味注重知识传授而疏忽人的根本德行培养,以及心态功利、浮躁,缺少“身正为范”的自觉自律有极大关系。个别教师为了“拿项目迷失课堂”“抄袭成果凑指标”等做法或多或少地传递给了学生,无疑对学生学习态度造成了错误引导。所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的目标对高校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约束作用。

第三,高校要强化引导教育,开展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公平公正的校园氛围,树立校园清风正气,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功利观。要鼓励大学生依照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加强大学生涯设计以及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与兴趣、理论与实践、道德与发展的全面、协调发展。

同时,要多措并举对大学生功利性的学习倾向进行教育防范。如强化朋辈联系,对大学生进行学业引导,激发学习兴趣;对“考证热”“专利热”适当引导,合理降温,开展毕业生就业与职业规划指导,保证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和优化不合理的大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杜绝大学生功利性心理的滋生等。

建设“双一流”大学背景下,功利化的学习倾向正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极大的阻滞。这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与建设“双一流”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相向。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须对大学生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实施多样的防范措施。同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和学术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育“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只有这样,才能为创建引领社会进步、具有特色鲜明的精神和文化的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7-08-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 [2017-08-25].http://www.gov.cn/xinwen/2017-01/27/content_5163903.htm.

[3]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7-08-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001/xxgk_80062.html.

[4]游永恒.论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倾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方益权.超越现存:谈高校学风纠正[J].中国青年研究,2003,(5).

猜你喜欢

大學双一流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女生的日常
那些大学时立过的flag
大学生之歌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