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2019-02-14鲁芳罗娟

关键词:联合培养校企合作研究生

鲁芳 罗娟

摘    要:我国高校从2004年开始对研究生进行扩招,自此之后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当今社会,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的一种特殊人才,其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办学力量难以充分实现,需要高校与企业资源的联合。因此联合培养成为研究生创新水平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此模式为优质人才的培养和进行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42-03

2017年1月23日,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指出[1],在办学活力旺盛、办学质量高升以及教育结构体系日益优化的今天,需要对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以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的使命,立足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转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学风建设的同时,发挥导师作为“指路人”的作用,推动研究生内涵素质的发展,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践,在交叉学习环境下创新思维,提升教育体系的整体水平。学校对高素质研究生培养的根本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2],同时创新也是研究生自身发展的活力源泉,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迸发新灵感,动态调整学科布局机制,向社会输送新鲜血液。由此可见,这个新时代是大力发展研究生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的一个良好契机。

一、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企业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主体。现如今我国对研究生培养的教育体系里,加强学校、企业之间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育上的难题,同时也符合教育机制改革的要求。对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可以依据专业特色并结合自身喜好,权衡时间进行学习和调研,在学校和社会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里锻炼自己,最终实现对自身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做到科研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由此看来,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帮助培养出相对高层次的人才。

二、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形式[3],它是在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质量,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利用国内外高校、企业,以及各类科研机构的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学术界对于模式的研究大概分为产学研模式、校企項目合作、双导师制度、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四种[4]。

(一)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模式是指把不同教育教学体系如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相融合,通过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把从学校获取的理论知识与公司项目实际操作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通过学校企业的合作管理,对研究生实行无缝对接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在参与项目活动中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5]。这种模式的开展实现了学校和社会的衔接,同时缩短了研究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差,有效解决了学校和社会的脱节问题,还能增强研究生的自信心,刺激自身创新能力的开启[6]。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引进联合培养的合作教育[7],1991年在上海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对于全国28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但事实上,由于观念意识上存在偏差,对于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只在高职院校以及专科院校实施推广,并没有纳入到本科类重点院校的教学体系范畴中,没有认清现实状态,对产学研体系本身存在曲解。

冯叶成、刘嘉、张虎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8],构建了高校与政府、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对淮安的实践证明,以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中心,以企业—高校—政府为依托,以专项资金为支撑,以合作协议为保证的协同模式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带来企业的新生活力。其模式如图1所示。

(二)校企项目合作

这种形式是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对某个具体项目进行详细的研究时,开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在积极参与项目研究的同时,与企业的领导同事进行研讨沟通,开拓创新思维,锻炼并提升科研能力。其本质是以研究项目作为依托,研究生参与项目协作,通过联合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库,完成科研合作项目或者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9],比如我国著名的“引逼”工程项目,通过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方式,由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文广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完成,在研发项目的同时完成了对研究生的高效培养。

(三)双导师制度

双导师制度是指研究生同时接受两名导师的指导,一名为校内选择的专业指导教师,一名为校外聘请的企业导师。在这个制度的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可以提前进入企业参与项目研究,获得实战经验。早在2011年,江苏省委书记沈健表示,产学研联合培养方式的推行以及双导师制度的实行是人才进行交流的目标,这种模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正在积极推广。实践证明双导师制度已经成为助力校企合作联盟的催化剂,对企业而言,这为企业进行高级人才的储备提供了捷径,对高校而言,这使高校因扩招形成的教师资源紧缺得到了缓解,对研究生而言,这为研究生自身的能力提升创建了条件。

(四)联合培养基地

联合培养基地是指通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联合实验研究基地的方式,给研究生一个特殊空间进行项目研发,便于激发灵感,有助于研究生创新基金或者联合研究课题的申请,同时,参研项目也可作为大论文的支撑部分,降低论文写作的压力。企业高精专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指导也能促进人才的交流与技术的传承。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主导力量,对高校和企业进行宏观调控,整合一切优势资源用于研究,总体上节约研究生的培育成本,在提升高校、企业创新科研能力的同时,开发研究生自主创新潜能,加强就业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培养。此外,能提高高校和企业的声誉以及社会影响力,一举多得。

三、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问题

对现如今的研究生培养,虽然采取了多种培养方式,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生的校企协同培养单方面依靠高校和企业,政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并且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很难适应校企联合培养的需要,同时研究生自身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目前抑制校企联合培养的瓶颈。

一是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教育”或“产学合作”,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源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新兴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则是必不可少的保证。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提出“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终身教育模式和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我国政府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方面不够健全,政府没有发布促进研究生进行创新性培养的法规。政府的资助力度不强,培养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并且缺乏有计划的指导工作,忽视了对研究生过程培养的跟踪管理,与理想状态存在偏差。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协调力度不够,同时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10]。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整个教育体系里灵魂人物的存在,而知识储备、经验累积和人生阅历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并直接影响对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在学校起主导和引领作用。发达国家的教师结构相对来说很完善,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学校的专职导师与校外兼职导师组成一个教师团队,但人数不是固定的,依据教学效果以及学生需求进行灵活调度。但在我国,高校导师拥有熟练的论文写作指导能力,这样的教研工作环境下大都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正因如此,我国高校教师相较于国外的教师团队,缺少带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实践操作的技巧,在较短的时间里难以对研究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培养,难以满足研究生培养工作对师资力量的高要求。

三是缺乏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来说,它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其保持新鲜活力的源泉,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而高校是集人才培养、传道授业、创新科技等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基地,是人才的发源地,肩负着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但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存在偏激的现象,过多地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这与企业的用人原则不相匹配,企业更加看重理论应用双型创新人才。因此,需要探究新模式以培育研究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缩短适应工作的时间,满足企业市场招聘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这是需要高校与企业协调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对策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环境,实现真正高效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针对上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以下的对策。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可通过科技计划、经济和科技政策等手段,以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建立一个创新型联盟。联合培养的方式有利于我国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与研究生相关的政策积极宣传,突出新时代下研究生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此外,对先进的培养案例进行表扬奖励,借鉴其优秀经验推而广之。信用体系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利于加强联合培养时的合作忠诚度,在规范意识的约束下自励自勉。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学校应当尝试与各类企业、研究院进行合作,开发研究生的潜能,着重培养,营造和谐共赢的局面。

二是建立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是联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生同时接受校内校外两名导师的指导。学校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聘用的校外导师规范约束,保证师资力量,达到培养具有社会性质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规定,所聘兼职校外导师须服从“1+1”原则,即一名校外导师只在一所高校担任指导教师,并且校外导师应当是与学科相关的、有相应教学经验的人员,受聘前需要统一培训以及接受资格审查,在控制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在联合培养期间,校外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大论文写作,时时关注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情况,帮助其获取必要数据,达到毕业要求。

三是培养创新能力。结合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高校可以以此获取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把握时局动态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企业也能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与沟通获得优秀的人才资源,达到双方合作共赢,效益最大化[11]。通过创建校企联合创新型基地,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在与企业紧密合作的环境下培养出一线高级人才。学校可以解决教学设施不齐全、经费紧缺的难题,同时能够促使高校教师团队以及研究生提升综合素质,企业也因此得到适宜的人才,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缩短衔接时间。

五、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要实现现代化的教育,并建设好学习型社会,同时实现资源强国计划,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的目标规划。新时代肩负着培养高级别高层次人才发展的任务,而研究生是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象征,在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的政策方针下,对研究生的培育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12]。联合培养模式是实现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方法手段,然而每所高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合作的培养方式也不一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各高校的教学大纲、师资匹配、基础设施等来开发合适的合作模式,最终达到培育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满足企业发展、市场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需求的目的,建设创新型社会。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刘延东:改革创新 稳中求进 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EB/OL].[2018-01-30].http://www.gov.cn/guowuyuan/2017-01/23/content_5162709.htm,2017-01-23.

[2]歐绍华,徐亚纯.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

[3]付世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0,(4).

[4]盛守照,叶冯超.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J].大学教育,2015,(7).

[5]郭健,李倩,李婷,等.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7,(4).

[6]吴菲,张红.产学研合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1,(7).

[7]杨卫,来茂德,严建华,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

[8]冯叶成,刘嘉,张虎.政府一高校一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

[9]吴照金.对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0]翟贵东.我国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作用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11]闫焉服,刘淑英,文九巴,等.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3).

[12]叶宏,陈培,刘志强,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9).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校企合作研究生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