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共精神培养的“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研究

2019-02-14邱成梅

关键词:课程教学

邱成梅

摘     要:公共精神是从事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公共精神的内涵及其与“公共组织学”课程培养目标的契合性,阐述了将培养学生公共精神融入“公共组织学”课程内容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包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考核调整等,以提高学生的公共精神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公共组织学”;公共精神培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34-02

公共管理類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主要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公共管理的综合型人才,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决定了这些工作岗位上的人须具备公共精神,即要有公共理性认知、公共利益意识、公共责任担当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核心。“公共组织学”这门课程以公共组织为对象,系统讲述公共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公共组织系统,其课程内容为培养学生公共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本文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阐述公共组织学的教学培养目标,总结了将培养学生公共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提出了提高学生的公共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实现途径。

一、“公共组织学”及其教学培养目标

“公共组织学”是为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内容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公共组织学”通过研究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的结构、运行和发展,以及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实现提高公共组织管理效率、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公共组织结构、运行与发展相关的知识,掌握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以增进组织和社会利益[1]。

(一)对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人依赖于组织、归属于组织、作用于组织,同时,组织也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深刻认识个体与公共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主动地去关心组织利益、兼顾组织中他人的利益。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

(二)对公共组织中人的认识

“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二是让学生掌握组织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今后在管理岗位上能针对不同个体施加管理措施,改善管理中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促进组织的变革和发展,即培养学生谋求公共利益的精神。

(三)对公共组织环境的认识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互动的,不仅环境会影响组织,组织也会影响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扩大公共组织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减少和避免公共组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换言之,“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三是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

二、公共精神培养作为“公共组织学”教学导向的必要性

(一)公共精神是贯穿“公共组织学”课程的主线

公共精神是指以利他的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包括独立的公共理性认知、公共利益意识、公共责任担当等方面。追求自利的个体组成的组织如何维持组织秩序和公正?那就是个体的自利行为是受约束的,个体的自利行为以不妨碍他人的合法利益为前提,而且,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的一致性是达成组织共同行为的基础,这就要提高个体的公共理性认知,要知道通过共同完成组织目标来实现个体目标是一种理性选择,这是公共精神的底线。每个人都希望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我们都希望以一种“人己互惠”的方式相处,以实现共赢[2]。这种同时“利我”和“利他”的价值观就是公共精神的精髓: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顾及他人利益、以互惠的方式实现共赢。需要超越自私、短视、“一锤子买卖”等功利思想,推动集体成员间长期合作信任关系的良好发展。公共精神是贯穿公共组织学课程内容的主线。

(二)公共精神培养是提升公共管理类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领域是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其职责是利用公共资源为公众办事,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具有公共精神,必须为公共利益服务、承担公共责任,而不能是自私自利的人。社会上出现的公职人员渎职、滥用职权甚至走向犯罪的现象,就是这些公职人员缺乏公共精神的表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公职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尤其应注重公共精神的培养。

(三)公共精神培养是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公共组织学”一般在大二开设,20岁左右的大二学生对公共事务、集体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公共意识开始觉醒,但是公共事务参与能力亟待提高。所以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公共精神、提高公共事务参与能力的重要时机[3]。“公共组织学”课程在这个时期开设刚好与学生的成长阶段相契合,由此产生了基于公共精神培养的“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既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又符合“公共组织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教学要求[4]。

三、“公共组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精神的实现途径

(一)基于公共精神培养的“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内容

公共精神是信念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内化,因此,在“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把知识传授与公共精神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公共组织集体行为》这一节内容中,引入博弈游戏。博弈游戏的基本规则是,我们自己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还取决于他人的选择。我们会对他人的善意产生特别强烈的期待,期望他人的选择能助自己实现满意的收益,同时也实现他人的满意收益,即“共赢”。通过博弈游戏让学生体验自己的期待,进而对他人的利益诉求产生共鸣,推动“共赢”局面的形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在《公共组织外部环境》一章中,采用什邡环境群体性事件和启东环境群体性事件两个案例,引导学生用开放系统理论、权变理论、组织生态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剖析,在案例剖析中更好地理解和提升公共精神。

(二)基于公共精神培养的“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方法

班级就是一个由学生组成的共同学习组织,在“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班级组织为情景进行游戏教学。在课程学习之初便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个小组由5—9个学生组成,先不指定小组组长,在没有组长的情况下要完成小组任务,这时候就会有一个人或毛遂自荐或经其他人推举充当小组负责人的角色,在完成三次左右的小组任务后,每个小组基本上会自然产生一个负责人。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团队领导的产生、领导的责任、领导的性格特征以及领导与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在《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一节,通过“红黑游戏”来学习群体规范的形成和群体压力的作用。“红黑游戏”的规则是:每组每一回合选红或黑,组内讨论、投出红色或黑色。组内投票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每人一票。游戏的目的是赢,即六个回合累积最大的正分数,如果六个回合累积的分数双方都是负分数,都输。这个“游戏”让学生认识到个体选择与团队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公共组织环境》《公共组织文化》《公共组织发展》等章节,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形式进行学习。案例教学的关键是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热情,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氛围,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表看法,由小组代表陈述本小组观点,小组之间进行辩论,产生新的思想,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基于公共精神培养的“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考核

本課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重过程考核的课程考核模式,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贡献和理论考试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教师、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和学生本人分别对学生进行考核,权重分别为50%、20%、10%和20%,四个分数加权得出每个学生的课程成绩。其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分由小组分和个人分两部分组成。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变为多维主体,有利于学习团队的建设和成长,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团队任务来提高自己的成绩,从而有利于公共理性和公共责任的培养。

四、结语

文章重点分析了在“公共组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公共精神的实现途径。以班级这个组织为情景进行案例教学、游戏教学,通过让学生进行班级集体决策、完成班级集体任务、分配班级公共资源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公共精神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对组织利益的影响,配合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公共精神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亦华.大学课堂实施:专业本位的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0,(4).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9—34.

[3]朱文彬,赵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2—86.

[4]王建斌.高校德育中“公共精神”的培养[J].教育论坛,2013,(3).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式初探
浅析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创新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