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马替尼治疗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急淋变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9-02-14王亮刘洪军李春王珅孙自敏

安徽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红系伊马替尼血常规

王亮,刘洪军,李春,王珅,孙自敏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根据临床进展可分为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和急性期(CML-BP)。一旦发生急变,进入终末期,病人中位生存期仅3~6个月。现对安徽省肿瘤医院儿童血液科收治的2例CML病人进行分析,旨在探讨CML各期转变临床特点,伊马替尼对BCR-ABL融合基因的疗效和副反应以及“达沙替尼+改良VDLP方案化疗”治疗CML-BP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

例1:男,13岁。2015年8月系发现“左上臂包块伴面黄、乏力20余天”就诊安徽省肿瘤医院。入院20余天前患儿左上臂出现包块,有压痛,伴有面色发黄,患儿自诉乏力,无发热,当地诊所予以抗感染治疗后包块消退。约四五天后脚踝再次出现包块,伴有压痛,有低热,口服消炎药数天后包块消退。后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极高[白细胞计数(WBC)504×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N%)0.958 6],肝脾大,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科。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腹软,肝肋缘下3 cm,脾脐下5 cm,未过中线,质硬,双下肢无浮肿。辅检:血常规:WBC 392.9×109/L,血红蛋白(HGB) 79 g/L,血小板(PLT) 695×109/L。腹腔B超:肝肋下33 mm,脾脏厚59 mm,下缘达盆腔,右侧缘达腹中线。骨髓细胞学(BM):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98.5∶1,粒系98.5%,嗜酸性粒细胞3.5%,嗜碱性粒细胞(BASO) 1.0%,红系1.0%,巨核细胞9 998个,血小板聚集分布,慢粒骨髓象。染色体:46,XY,t(9;22)(q34;q11)。融合基因(42种):BCR-ABL P210阳性。BCR-ABL基因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BCR-ABL 52 429,ABL 3 041 719,BCR-ABL/ABL 2%。确诊CML-CP,给予羟基脲,别嘌呤醇、水化、碱化预防高尿酸血症,同时予以口服伊马替尼300 mg,每天1次。患儿起初有轻微呕吐,食欲不振,10余天后基本消失,患儿白细胞、血小板逐渐下降,脾脏逐渐回缩,治疗18 d后复查血常规:WBC 4.32×109/L,PLT 309×109/L,BASO 0.03×109/L,达到血液学反应(CHR)。第3个月BM: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65.5%,红系19.5%,巨核细胞402个,血小板聚集分布。BCR-ABL基因定量PCR:BCR-ABL 32 532,ABL 813 311,BCR-ABL/ABL 4%。疗效理想。第4个月BM:骨髓增生活跃,粒系29%,红系58%,巨核细胞356,血小板聚集分布。BCR-ABL定量PCR:BCR-ABL 53 728,ABL 45 456,BCR-ABL/ABL 118.20%(期间患儿未自行停药)。提示治疗失败,调整伊马替尼剂量为400 mg,每天1次。第7个月BCR-ABL定量PCR:BCR-ABL 128 495,ABL 329 239 BCR-ABL/ABL 39.03%。第12个月血常规WBC 18×109/L,PLT 18×109/L;BM: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14.5%分布不均,POX 1%阳性,粒系29.5%,红系20%,巨核细胞83个,血小板聚集分布,慢粒加速期骨髓象。BCR-ABL定量PCR:BCR-ABL 40 223,ABL 349 342,BCR-ABL/ABL 11.51%,见表1。第7个月及第12个月仍提示失败且进入CML-AP。停用伊马替尼,改为达沙替尼,100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第13个月血常规提示:WBC 4.35×109/L,PLT 13×109/L;BM:慢粒急淋变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细胞异常增生 99.0%,原幼淋93.0%,粒系增生减低幼粒未见,红系增生减低幼稚红细胞1.0%,巨核细胞31个,血小板少。提示进入CML-BP,免疫分型:恶性B系幼稚细胞。

例2:男,12岁。2016年6月系“右脚趾疼痛2 d,血象异常半天”就诊安徽省肿瘤医院。入院2 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脚趾疼痛,余无不适,外院就诊,血常规异常(WBC 99×109/L,N% 0.958 6,PLT 2 036×109/L),遂转入我科。入院查体:双侧颈部可触及大小不等肿大淋巴结,花生米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触痛,咽无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无疱疹、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肝肋下未及,脾肋下约2 cm,质地偏硬,右脚趾压痛,四肢无浮肿。辅检:血常规:WBC 90.01×109/L,PLT 1 960×109/L。外周血(DC):N%0.62,淋巴细胞 14.0%,单核5.0%,嗜酸性粒细胞1.0%,嗜碱性粒细胞10.0%,原幼样细胞3%,幼稚粒细胞5%,偶见幼红细胞(计数100个细胞)。腹腔B超:肝肋下0mm,脾脏厚40 mm,肋下48 mm。BM:骨髓增生活跃,粒∶红=93.50∶1,粒系占有核细胞93.5%左右,以中晚幼粒为主,红系占有核细胞1.0%左右,巨核细胞141个,慢粒骨髓象。融合基因(42种):BCR/ABL P210阳性。染色体:46,XY,t(9;22) (q34;q11)。确诊CML-CP,给予羟基脲,别嘌呤醇、水化、碱化预防高尿酸血症,同时予以口服伊马替尼300 mg,每天1次,患儿亦有轻微呕吐,可耐受,数日后消失,患儿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明显,脾脏逐渐回缩,治疗33 d后血常规WBC 2.86×109/L,中性粒细胞(NEC)0.96×109/L,HGB 85g/L,PLT 13×109/L,BASO 0.01×109/L,达到CHR,但三系下降明显,予以积极输注血小板替代治疗,同时调整伊马替尼剂量为200 mg,每天1次。第4个月后BM: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减低,粒∶红=5.6∶1,粒系28%,NEC为主,红系5%,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聚集分布,外周血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BCR-ABL定量PCR:BCR-ABL 116,ABL 51 601,BCR-ABL/ABL 0.22%。染色体:46,XY。疗效良好。第12个月血常规:WBC 11.93×109/L,PLT 34×109/L;BM: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9∶1,原始细胞48%,粒系24%,红系8%,巨核细胞34个,血小板聚集分布。BCR-ABL定量PCR:BCR-ABL 827 155,ABL 1 224 843,BCR-ABL/ABL 67.53%,见表1。染色体:46,XY,t(9;22) (q34;q11) [6] / 46,XY[4]。提示治疗失败且进入CML-BP。停用伊马替尼,改为达沙替尼,100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第12.5个月BM:慢粒急淋变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1.45∶1,淋巴系异常增生,86.0%,原幼淋84.0%,粒、红系增生受抑,分别为8.0%、5.5%,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免疫分型:恶性B系幼稚细胞。

2例患儿排除化疗禁忌后,均予以积极行“改良VDLP方案”化疗(泼尼松,60 mg·m-2·d-1,口服,d1~7;地塞米松 6~10 mg·m-2·d-1,口服,d8~28,d29起每2 d减半量,1周内减停);长春地辛,3 mg·m-2·d-1,静脉注射,d8、d15、d22、d29;吡柔比星,25~30 mg·m-2·d-1,静脉滴注,d8、d15;培门冬酶,2 500 U·m-2·d-1,肌肉注射,d10、d20)。泼尼松诱导试验良好,第19、33天BM及MRD均提示原发病缓解良好。化疗期间均行4次腰穿+鞘注治疗,无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依据,化疗过程顺利。缓解后积极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表1 伊马替尼对BCR-ABL的疗效(按数值标准化计)

注:“—”表示因各种因素患儿未按期复查,故无数据

2 讨论

CML发病的核心是BCR-ABL融合基因,编码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融合蛋白,诱导细胞恶性转化和增殖,抑制细胞凋亡[1-2]。根据美国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监测结果,美国CML的年发病率为1.75/10万,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儿童CML占儿童初发白血病的2%~3%[3]。儿童发病年龄多在4岁以上,男孩多见,约92%患儿处于慢性期[4]。

基因靶向治疗将疾病治疗带入新高度,具有代表性的酪氨酸抑制剂(TKI)早在2001年即应用于成人CML,儿童CML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5-9],已纳入CML治疗指南的一线药物。国内有报道伊马替尼治疗CML151例,中位治疗时间21.5(6~78)个月,慢性期病人累积获得CHR、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和完全分子学缓解(CMoR)率分别为98.9%、82.6%、76.1%和29.3%,儿童CML应用伊马替尼临床资料较少,在已报道的文献[7-9]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2个月内均达到CHR。本研究中,2例分别在口服伊马替尼18 d及33 d后达到CHR,治疗有效,但均在治疗后1年左右疾病进展为BP期,治疗失败,其中病例1和病例2分别于第4个月及第12个月检测到ABL激酶区存在突变异常,突变区均为P-loop区。提示ABL激酶的突变预示儿童CML口服伊马替尼失效,对CML急性变有早期提示意义。

伊马替尼口服耐受性好[10],本研究中均出现可耐受的轻微呕吐、食欲不振反应,肝肾功能正常。病例2出现Ⅱ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Ⅱ级贫血,Ⅳ级血小板减少,给予伊马替尼减量口服后好转。另有研究显示TKI可影响儿童骨骼生长,扰乱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对青春期前儿童影响尤为明显[10-18]。

伊马替尼是第一代TKI,第二代有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在一代TKI治疗反应失败时推荐更换二代TKI药物,与伊马替尼相比,二代药物可以更快地诱导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但缺少临床依据。现临床中主要应用达沙替尼较多,本研究中2例在伊马替尼失效后均改为达沙替尼,均无不良反应。在达沙替尼联合改良VDLP方案再诱导化疗后,患儿均得到骨髓缓解,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有效的桥接治疗。

CML患儿在CML-CP或CML-AP期,TKI推荐为一线药物,当处于CML-BP期,推荐第二代TKI联合改良VDLP化疗,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做好准备。CML急性变多转变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但本文2例患儿均转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相关报道有差异,可能因研究样本少,与相关报道有差异。至2017年2月,2例患儿均已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定期门诊随访中。目前国内对TKI治疗儿童CML仍缺乏大样本临床观察,对骨骼发育影响、耐药机制及ABL激酶突变意义仍需深入研究,且有待进一步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远期疗效。

猜你喜欢

红系伊马替尼血常规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4A3(PTP4A3)促进小鼠胎肝来源红系细胞脱核
核转录因子NFYB和NFYC促进红系终末分化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沙利度胺对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系细胞γ珠蛋白基因表达及分化的作用研究*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探讨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伊马替尼耐药病例1例并文献复习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