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通信与导航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2019-02-14王英
王 英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1 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认识
1.1 专业教学标准含义
专业教学标准体现整个产业和行业的需求,并为课程规划、指导、评定及设计提供依据。国际化的专业教学标准指与具有世界水准的产业配套的“最高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国际化的专业教学标准需要以“国际化、体系性、开放式”的视野,适应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结合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
1.2 准确的专业定位
国际化的专业教学标准是与国际接轨,首先在教学的标准上要与发达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或者职业教育标准对接,这种对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标准方面着手,主要以发达国家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实现专业的准确定位;其次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的人才一定是适合现代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职业标准的实践能力。
2 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船舶通信与导航专业教学标准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很多院校纷纷开展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开发,全国已经开展了多个专业试点,在不断的尝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并不多,相应的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还没有完全建立,国际化的教学标准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
3 船舶通信与导航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制定与实施
3.1 目标国际化
目标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前提。船舶通信与导航专业主要培养船舶通导设备的安装、维修和检测的人才。目前船舶通导设备大部分为国外产品,产品的说明书、电子装配图等均为国际标准,因此该专业需要依据国外行业标准,结合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制定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3.2 课程标准国际化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构建课程体系,依据国际化标准,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标准。
在充分调研船舶通导行业以及企业的基础上,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提取能力所需的知识点,构建适合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3.3 师资国际化
国际化师资是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推行者。教师首先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观念,才能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和推行。
船舶通信与导航专业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用人策略,派遣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聘请国际相关的专家进行交流和指导,安排教师定期深入企业顶岗,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聘请一线的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实践实训,逐渐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4 环境国际化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实习环境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影响。船舶通信与导航专业在天津市教委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设有良好的校内实训室,实训设备均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船舶通导设备,为学生在校内的实践和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训环境。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有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3.5 教学模式国际化
在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以就业为导向,采用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培共育,参考国际职业技能资格考核标准,采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的证书培养。
3.6 就业企业国际化
职业教育是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依据,船舶通信与导航专业所面向的企业岗位多数是国内外船舶通导设备的安装、检测和维修业务,其中国外的通导设备居多,在工作中需要遵守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和规范,加强与这些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安排学生进入这样的企业顶岗实习或就业,提升本专业的国际化专业教学能力。
3.7 评价标准国际化
专业教学标准的评价要以行业企业的客观需求为依据,重点凸显职业能力的评价,参考国际行业标准和要求,制定职业能力考核标准。评价标准主要从两个角色分别开展,学生的评价从实训行为标准和毕业标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考核评价。
4 船舶通信与导航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建设思考
4.1 制定持续有效的高职教师国际化的政策和制度
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是一项持续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定持续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国际高职教师队伍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充分的产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以及制定保证其实施的相应政策和制度,例如支持教师参与国际性的会议交流,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性的项目或者技能竞赛,提升高职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职业的能力,提高高职教师的国际化交往能力。
4.2 实现高职院校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开展国际化专业教学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多种形式,多种维度的合作和交流。加大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或者聘请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任教经历的相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的比例,吸纳具有一定国际企业管理经验或者国际职业教育背景的专家参与高职教育教学的咨询活动,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引入高职教育,通过多种样式的国际交流活动,提升高职院校国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