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二类吸虫病的区别诊断和防治
2019-02-14邢欢
邢 欢
(吉林省德惠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德惠 130300)
经常放牧的羊群在日常饲养管理上如不注意,往往会因寄生虫的感染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尤其是片形吸虫病和歧腔吸虫病。因此,平时要加强羊群饲养管理,注意羊舍卫生,饲草干净,饮水清洁;粪便处理,环境杀虫;对羊群进行定期预防性驱虫。
1 羊片形吸虫病
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胆管中引起的疾病,其特征是慢性胆管炎和肝炎。
1.1 病原和流行
肝片吸虫背腹扁平,呈椭圆形树叶状,活体为棕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大小为(21~41)mm×(9~14)mm。虫体前端为锥状突,呈三角形。口吸盘位于锥状突前端,呈圆形,腹吸盘在其稍后方。雌雄同体,有睾丸2个,前后排列,高度分枝,位于虫体中后部;卵巢1个,呈鹿角状,位于腹吸盘的右侧。虫卵呈圆形,黄褐色,前端较窄,后端较钝,卵壳透明而较薄,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胞。虫卵大小为(133~157)μm×(74~91)μm。大片吸虫在形态上和肝片吸虫相似,但虫体较大,为(33~75)mm×(5~12)mm,呈长叶状,虫体两侧缘较平行。虫卵大小为(150~190)μm×(75~90)μm。肝片吸虫病是我国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多呈地方性流行。肝片吸虫宿主范围广,人亦能感染。其发生与中间宿主-椎实螺有关,常发生于地势较低的湿草滩、沼泽地带,多见于夏末、秋季和初冬季节。
1.2 状和剖检
绵羊最易感,死亡率高。急性病例病势凶猛,病羊突然倒毙。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易疲劳。肝区压痛敏感,有腹水。慢性病例较多见,病羊表现为逐渐消瘦、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眼睑、颌下、胸下与腹下部皮肤水肿。有的羊死于恶病质。急性病例呈损伤性出血性肝炎变化,慢性病例多呈慢性胆管炎和肝炎变化。胆管内有大量虫体时,呈间质性肝炎变化,胆管壁增厚,黏膜增生或坏死脱落。
1.3 诊断和鉴别
根据症状、流行特点、粪便检查(粪便用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和死后剖检等进行综合诊断。剖检肝脏发现病变和虫体是最可靠的诊断法。通过粪便检查虫卵时注意与前后盘吸虫卵相鉴别。对急性病例,因虫体尚未发育成熟,粪便检查不易发现虫卵,必须结合病理剖检,检查肝脏与胆管中是否有大量童虫存在。
1.4 预防和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牧场清洁干燥,注意饮水卫生,粪便应堆积发酵。注意消灭中间宿主。定期驱虫(秋末冬初)。常用下列药物进行驱虫治疗:丙硫咪唑,为广谱驱虫药,对驱除片形吸虫成虫有良效。绵羊剂量为10~15 mg·kg-1体重,1次内服;三氯苯唑,8~12 mg·kg-1体重,1次内服;硝氯酚(拜耳9015),驱除成虫有良效。粉剂,4~5 mg·kg-1体重,一次内服;针剂,0.75~1 mg·kg-1体重,深部肌内注射;碘醚柳胺,对驱除成虫和6~12周未成熟幼虫均有效,7.5 mg·kg-1体重,一次内服。
2 羊歧腔吸虫病
歧腔吸虫病是由矛形歧腔吸虫和中华歧腔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肝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其特征是慢性小胆管炎和肝炎。
2.1 病原和流行
矛形歧腔吸虫呈矛形,透明,红棕色,大小为(6.67~8.34)mm×(1.61~2.14)mm,口吸盘在前端,腹吸盘在体前部1/5处。雌雄同体,虫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卵壳厚,卵大小为(34~44)μm×(29~33)μm,虫卵一端有明显的卵盖,卵内含毛蚴。中华歧腔吸虫与矛形歧腔吸虫的形态相似,但中华歧腔吸虫虫体较宽扁,前部呈头锥形,后两侧呈肩样突。虫体大小为(3.54~8.96)mm×(2.03~3.09)mm。虫卵与矛形歧腔吸虫卵相似,大小为(45~51)μm×(30~33)μm。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多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以西北地区以及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较严重。本病宿主范围广,多在冬、春季节发病。动物随年龄增加,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亦增加。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2.2 症状和剖检
严重感染时,可视黏膜黄染,病羊消瘦,颌下、胸下部水肿,腹泻。歧腔吸虫在胆管内寄生可引起卡他性炎症,胆管壁增生、肥厚,因此肝表面可见灰白色条纹。严重感染时,可导致肝硬化。切开胆管时,可见虫体和胆汁。
2.3 诊断和鉴别
粪便用水洗沉淀法检出虫卵或剖检时在胆管中发现大量虫体和典型小条状白色增生病变即可确诊。本病剖检时肝脏病变与肝片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2.4 预防和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在潮湿和低洼的牧区放牧。消灭中间宿主。保持牧场清洁干燥,注意饮水卫生,粪便应堆积发酵。本病流行地区应在每年初冬和早春各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如下:丙硫咪唑,配成5%混悬液,绵羊剂量为100~300 mg·kg-1体重,1次灌服。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200~300 mg·kg-1体重,1次内服。吡喹酮,油剂,50 mg·kg-1体重,腹腔注射;粉剂,70 mg·kg-1体重,1次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