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防汛抗旱的经验主要做法
2019-02-14杜艳艳宋文冉
杜艳艳,王 恒,宋文冉
(德州市水利局,山东 德州 253014)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属海河流域南系,黄河流经南端,漳卫河流经西北及北部边界,3条干流河道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纵贯全市。四季降雨分配极不均衡,夏季雨水集中、冬季雨水稀少、春秋雨水较少,形成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旱涝交替的气候特点。
1 德州市水旱灾害基本特点
1.1 水旱灾害频发
2011—2015年,德州市旱涝交替,先后遭受了2次特大暴雨内涝灾害和2次多年不遇气象旱灾。其中2011年经历了1950年有历史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降水最少值,发生秋冬春三季连旱。2012—2013年连续发生涝灾,徒骇河、马颊河连续数日超警戒水位运行。2014年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降水量第四少年份,出现了春夏秋三季连旱的严峻旱情,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受到一定影响。
1.2 旱涝急转
2011—2013年德州市连年气候异常。2011年1~5月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气象干旱,降雨量为1950年以来降雨量次小值,8月中旬暴雨频现,降雨量达到全年降水峰值。2013年旱情高峰期农作物受旱面积6.73万hm2,进入7月后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市遭受连续特大暴雨袭击,经历了从抗大旱到防大汛的巨大转变。
1.3 暴雨强度大
2012年7月30日至8月6日接连发生2次强降雨,全市最大日平均降雨量达277mm,属1951年有气象资料以来的首位。平原县前曹站7d雨量599mm,7d降雨重现期达60年一遇。2015年8月2日17时至8月4日6时,普降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116.0mm,降雨重现期达15年一遇,最大点雨量陵城区义渡口站276.0mm。陵城、庆云、乐陵、德城、临邑、武城、禹城7个县(市、区)平均降雨量超100mm,其中陵城区平均降雨量181.1mm,为历史最大单次强降雨过程,降雨重现期达60年一遇。
1.4 水旱灾害损失严重
“十二五”期间,德州市耕地年均播种面积117.40万hm2,农田因涝累计受灾面积40.78万hm2,成灾27.43万hm2,绝收4.18万hm2,累计受旱面积115.55万hm2。5年间造成粮食损失84.2万t;年均因涝受灾为8.16万hm2,年均受旱面积为23.11万hm2,年均粮食损失16.84万t。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保证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粮食生产安全
2014年春夏秋三季连旱,旱情高峰期全市农田受旱面积17.87万hm2,占在田作物面积的34%,其中重旱2.27万hm2。生活方面,蓄水偏少使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一定影响,宁津县8月18日起持续19d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施限供,乡镇实施隔天供水。通过积极争取引黄指标,持续大流量、满负荷引调黄河水23亿m3,为近引黄历史上最高。同时,合理安排用水次序,优先确保吃水较紧张的县(市、区)居民用水需求,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最大限度减轻了旱情影响,为全市粮食实现连年增产奠定了基础。
2.2 农田受旱面积比例减小
据统计,2011—2015年德州市农作物累计播种总面积586.92万hm2,累计受旱面积115.55万hm2,受旱比例从2011年的28.0%下降至2015年的7.8%,农田累计平均受旱面积比例19.7%,比“十一五”期间下降7.5%。
2.3 减灾效益显著
2011—2015年,全市投资百亿元实施农田水利基础实施建设,先后实施马颊河、德惠新河等单体投资过亿元的干流河道治理工程,完成境内102条支流河道治理任务及11县(市、区)国家小农水重点项目建设,农田灌排实现“旱能浇、涝能排”。防汛抗旱累计效益达253.44亿元,年均50.68亿元,其中防洪排涝效益121.44亿元,抗旱效益132.00亿元,年均分别为24.28亿元、26.40亿元。
3 经验做法
3.1 强化防汛抗旱责任制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每年汛前层层签订防汛责任状,明确防指机构和市、县、乡三级重点防洪工程责任分工,并通过主流媒体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每当发生严峻汛情旱情,市领导都亲临现场坐镇指挥,安排部署具体减灾工作,积极处置各类应急事件,各级行政首长上岗到位,分组负责、分片包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全市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了可靠的领导保障、组织保障和工作保障。
3.2 注重提升减灾实操能力
1)全面摸清干流河道水利工程现状。组织人员对全市黄河、漳卫南运河、徒骇河、马颊河和德惠新河5条干流超过1180km河道、堤防、桥涵闸、险工等沿河建筑物的图像、参数资料等进行了现场采集,整编绘制完成了德州市骨干河道条带图,全面详实掌握了干流河道基础资料。
2)完善预案。认真汲取近年来全市防汛抗旱抢险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细化完善防洪、抗旱、蓄滞洪区运用等各类预案,细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内容,开展滞洪区内居民财产登记与核查,完善水源调度、洪水、物资调运、抢险救灾和人员转移等应急措施,着重提高了预案的可操作性。
3)开展抢险演练。为提高防汛指挥决策水平,每年组织市、县两级防办负责人参加防汛第一响应人培训。市、县两级组建专业化防汛机动抢险队13支,落实了防汛抢险常备队、抢险队、后备队,并多次在黄河、马颊河协同地方部队针对编抛铅丝笼、打桩挂柳、捆抛柳石枕、修筑反滤围井、铺设排体、水上救生等抢险科目开展实战演练,提高了队伍的实战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3.3 夯实防汛抗旱工程体系
“十二五”期间,对干流河道清淤开卡。2011年,对马颊河下游按照64设计排涝标准的70%实施治理;2013—2014年,对德惠新河按原设计标准进行了综合治理,防洪排涝能力是治理前的2倍,开创了全省骨干河道按原设计标准进行彻底治理的先河;2014—2015年,实施徒骇河南营,马颊河津期店、孟家3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拆除病险旧闸,原址高标准重建新闸,消除了水闸病险隐患。5年内,德州市11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国家小农水重点县补助范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73万hm2。
3.4 完善防汛抗旱信息化设施
“十二五”期间,德州市加大资金投入,检修升级了雨水情测报设施,全市107处雨量站5min内即可将全市雨情信息接收处理完毕,并整合水利、水文、气象信息组建德州市防汛信息系统,实现了雨水情实时查询、快速预警预报。利用水闸远程监控系统严密监视重点工程运行情况,确保工程正常、安全运行。对防汛会商视频系统进行安装调试,配备3G视频传输系统,可进行省、市、县3级异地实时会商和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实现室内与现场同步传输视频影像,达到了现场直播的效果,使前线和后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抢险救灾决策指挥搭建了一个反应灵敏、传输迅捷的“高速”平台。